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2240阅读
  • 1回复

中国地震局召开2011年全国7级地震与地震形势跟踪工作讨论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南极企鹅
 

发帖
764
土币
26823
威望
213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02
  • 作者: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 来自: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我国大陆在6级地震突出平静的背景下发生了云南盈江5.8级地震,我国周边的印缅边界发生6.4级中源地震、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缅甸又于3月24日发生7.2级地震,为深入分析我国当前地震形势,做好全国地震大形势特别是7级以上地震的跟踪,努力科学把握我国未来震情变化趋势,中国地震局于2011年3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了"2011年全国7级地震与地震形势跟踪工作讨论会"。 98A(jsj  
\o B'  
中国地震局阴朝民副局长、监测预报司车时副司长出席会议,云南局、甘肃局、四川局、新疆局、青海局、辽宁局、广东局、浙江局、天津局、地球所、地壳所、预测所、台网中心等单位的30余名全国7级地震与地震形势跟踪组专家参加了会议。 afY_9g!\  
Vm~qk  
与会专家认真研讨了全球大震及周边地震活动对我国大陆地震形势的可能影响,综合分析了全国各主要构造片区,特别是南北地震带和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前兆异常变化特点,研判了近期的地震发展趋势,围绕过去10年地震大形势预测研究经验得失,及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会议还对2011年全国7级地震与地震形势跟踪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SH vaV[C  
~ThVap[*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同志在会上指出,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召开了多次震情研讨会,表明当前震情形势十分严峻复杂。这次召开的2011年大形势工作会议十分必要,大形势研究是战略性的、指导性的,加强大形势工作要抓住三个重点:一要跟踪震情发展,跟踪的思想要强化;二要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大形势的根本,对重大、关键问题必须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三要加强监测台网数据的应用,南北带、华北强化跟踪专项的实施就有利于我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地震大形势研究必须关注三个科学问题:一是边界动力环境。既要关注地震形势与四个动力触角的统计关系,又要研究它们的动力学联系;二是对国内大震起主要作用的几大块体研究。这些块体是如何影响我国地震形势的,比如巴颜喀拉地块对我国地震形势的影响、鄂尔多斯块体的具体情况和对地震形势影响;三是几大主要地震构造带的特点。天山地震带、南北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工作开展到什么程度、认识到什么程度、成果应用到什么程度,都是大形势研究必须关注的,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整理、去研究。 {xv?wenE  
&"[)s[m+t  
阴朝民副局长强调,地震预报工作一定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加强总结。总结是推动工作前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我们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用了几十年的方法要进行评价,有些效果不好的方法经过检验确认后要淘汰;对于好的方法、新的方法我们要及时总结、调整、提炼再创新。系统总结十年来的大形势工作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我们工作中需要改革和创新的地方,我们必须要下定决心去推进这项工作,不然下一个十年我们可能依然停留在现有的认识水平上。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要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我们要在地震预报工作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地方等三个层面的不同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基层单位的作用。通过对云南昭通几个县基层工作的调研,感触颇深,这些基层单位对观测的认识程度、对仪器的了解程度、对当地观测规律的掌握程度都是十分到位的。只有把地市、台站工作做深做细才能为分析预报提供好的观测资料,这是预报的基础。 g8I!E$  
5pM&h~M  
阴朝民副局长最后表示,地震预报是有希望的,大家要有信心,希望大家广泛讨论、认真思考,把日常工作与总结工作结合起来,在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我们思路、逐步完善我们的工作。《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要逐步落实,要强化制度落实,要用措施带动落实。 >I4p9y(u  
V#NG+U.B  
离线erimkcgs

发帖
9122
土币
56345
威望
253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4-03
地震活动监测、预报工作太重要了
得过且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