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灾后重建中还应改进房屋构造体系重视农村建房质量 1y l2i|m+
JGp~A#H&
0 }k[s+^
c-!rJHL`
有关资料显示,汶川地震中大量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剧烈强震导致的建筑物破坏和倒塌造成的。灾后重建已经开始,怎样建、如何建才能使建筑物更安全?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应该吸取的教训?日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原建设部副部长、现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会长杨慎。 0x'>}5`5
V4}9f5FR
LZV
L{;q ^
应大幅提高抗震设防标准
%lAJ]$m
[ XjJsk,
P}y}IR{6
el39HB$
汶川地震后,曾亲身参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杨慎天天含着泪水关注灾区的动态。谈到灾后重建和改进措施,这位从业60多年的专家语出惊人,“我国应该大幅提高抗震的设防标准。” M;={] w@n
IM}T2\tZ}
&C<B=T"I
b40zYH`'{
杨慎说,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近年地震频发且涉及面很广。自上世纪以来,6级以上地震发生过近800次,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有28个,占比高达90%。因此,抗震设防是所有建筑中应予特别关注的问题。 6$w)"Rq
B5aFt ;Vj
^wCjMi(sj
l2U"4d!o
杨慎告诉记者,我国过去的抗震设防标准即1976年以前的标准,包括北京在内的大部分地区是按6度设防,唐山地震以后,部分城市标准提高到了7度或8度设防。“但地震级别和抗震烈度是两个概念。”杨慎进一步解释说:“迄今为止,人们对地质构造的认识还很有限,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例如按照7度设防),也是根据多年的历史资料制定的。而这次地震的烈度竟然达到了10-11度,大大超出了规定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d>{hP
_` |Hk2O
gR"'|c
&!vJ3:
杨慎说,以前标准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国力不足使然。现在国家经济发展良好,提高设防标准成为可能。随着对地质自然的认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结合这次地震的教训,提高设防标准势在必行。 Zh]d&Xeq
0#KDvCBJ
IL?3>$,
.@ZqCH
应改进房屋构造体系 \zw0*;&U
?N<* ATCL
7OG=LF*V-
MbC7`Sp&i
杨慎指出,有效的预防地震,还应改进房屋构造体系。 ]d}Z2I'
Pfu2=2Ra
hS}?"ST|
a33}CVG-e3
我国现有的房屋以砖结构和砖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为主,都是脆性材料,遇有地震,容易倒塌、断裂。针对有人提出的可以选择木结构体系或多建低层建筑的建议,杨慎明确表示这些想法都很好,但可能都行不通——中国缺少木材,人口众多,土地供给严重不足。“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是采用钢结构体系,钢结构的优点是强度高、柔性大,发生地震后在短时间内不会脆变、倒塌,可有效防震抗震。” lwaxj7
r.0IC*Y
\B8tGog
:XEP:8
杨慎表示,“特别是对学校、医院、商店及人流众多的公共建筑应该采用钢结构为主的构造体系。”他同时指出,标准提高,增加造价是必然的。“根据过去抗震加固的经验,工程造价大概要提高4%-5%。但所增加的费用同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动辄上千亿元的重建资金相比值得,更重要的是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ilEWxr;,
Nt9M$?\P
a H'iW)
1w/1k6`0
要重视农村建房 N%%2!Z#
?Ko)AP
W#E`h
F]\(p=U.
这次汶川地震,乡镇农村房屋倒塌比较严重。对此,杨慎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建房基本上是以自建为主,尚无较完整的建筑和设防标准,农村建房总体上处于政府监管的范围之外,缺乏强制性标准和统一规定。农村房屋使用的材料,除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外,一般使用砖、石、土坯等材料垒建,就地取材为主,房屋结构不规范,抗震性能差,加上缺乏必要的对地基基础、地基承载力等方面的勘查,遇上地震,特别是临近震中的位置,这些房屋绝大部分都会倒塌。杨慎认为,“住房建设是民生大计,对农村建房应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将其纳入抗震设防标准体系,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当前、轻长远的不足,打破现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杨慎对记者说:最近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使全国有了可供遵循的明确方针,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贯彻这个条例,践行这个条例。 /UTeaM!?"
pw"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