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1221阅读
  • 0回复

[灌水乐园]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55
土币
18
威望
3490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4-28
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
观点快递:受到唯科技主义、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和唯享乐主义的冲击与影响,学校教育存在弊端,承担道德教育的知识分子消解于大众,成为大学生价值困惑的痼疾。我们应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提升理工科大学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以图全面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问题。

  步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伴随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更加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立体化的情状。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中充满了向上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社会成员在转型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价值困惑。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如何深入研究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是社会成员价值困惑的折射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表现

  21世纪的大学生有着以往大学生所不可企及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又有着以往大学生很不相同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困惑——

  1.上了大学,不知如何度日?上了大学不再承担“高考”的重负,天空似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有的学生习惯了忙碌,而对这样的自由,不知如何度日,于是整天浑浑噩噩;有些学生父母远在他乡,觉得自己一下子得到了“解放”,一心找乐子,弥补“亏待”了自己的三年高中时光,但睡觉前总是感到阵阵空虚。一些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

  2.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有的学生十分坦率地说,“大学生就业的困境、社会竞争的激烈迫使我想到的都是不乐观的一面,所以我不愿想,越想就越会有压力,但不想就造成了茫然,造成了没有方向。随着年级的升高,许多同学为了自我增值都捧起了考取各项证书的参考书,物流、口译……但同时也感到迷惑,考证是为了什么?考证真的就自我增值了吗?真的就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吗?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存。”这些学生被世俗社会的价值要求和目标浸润着,既感到无奈又不去思考自己究竟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对社会尽什么责任。

  3.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面对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的困惑,有的学生反思道:“只知道生存不知道生活让我觉得可悲,但虽然认定一个人的价值观不能围绕着金钱和权力转,外界的那怎么也抹不去的金钱至上的风气却影响着几乎每一个人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不再热心对‘真理’的探求,而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质量。诚如人们所认为的‘多挣一块钱’、‘多买一栋房子’要比‘知识真理是什么’来得更重要,更实惠。”

  4.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的信仰是什么呢?一些学生自诉找不到寄托。他们羡慕哥哥、姐姐们的偶像曾经是雷锋,他们曾经像雷锋一样去福利院、敬老院,看着自己擦过的窗、扫过的地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又是谁?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改变你、督促你、鞭策你。偶像是一个参照物,没了它我们自然会茫然无助。”

  以上大学生的价值困惑仅是实际生活中大学生价值困惑的点滴信息。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价值困惑着重表现为:在实现了高考这一所谓“人生理想”后所出现的目标迷失和动力的丧失,在面对求职择业的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若失与对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定向的疑虑,在面对五光十色、充斥功利主义、物质攀比的世界时对意义世界追寻的困顿,在面对追求金钱与追求真理的天平时梳理不清它们内在的关联与矛盾,在对待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容易将自我放大而忽视了他人、集体与社会对自我的重要意义,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上,哀叹于崇高正在被世俗所淹没……

  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是社会成员价值困惑的折射,他们倾诉着他们的困惑正证明他们在积极主动地思考着、行动着,要改变自己和社会、要完善自身和完善社会。

  意义世界的失落集中体现在对物质、功利、享乐的崇拜,对精神哲思的漠视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原因

  社会受到唯科技主义、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和唯享乐主义的冲击与影响。人们崇尚科技但在不自觉中忽略或丢失了科学精神。在尽情享用科技的成果和它显示的神奇魅力下,一些人相当程度上忘记了、淡漠了、丢失了、忽略了去学习、效法、崇尚、弘扬它背后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在浮躁、功利和享乐的世俗社会中,求真、勤奋刻苦、执着、锲而不舍的毅力、意志力、实事求是、为学术而学术、把学问当作一生的志职、把精神的追求置于物质之上的情趣和境界被淡化了。唯科技主义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只见分、不见人;重技术,轻劳动;重智轻德;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

  面对多元价值的世界,一些人相信价值观念是相对的,认为绝对的真理和善是不存在的,他们无视或否定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真善美的文化与文明的结晶,这是意义世界的失落。意义世界的失落集中体现在对物质、功利、享乐的崇拜,对精神哲思的漠视。

  人们在向往和追求财富的目标与意愿中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建构自己的健全人格和意义世界。中学生徐力、大学生马家爵杀人不纯粹是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而是人格问题,是意义世界的失落,对生命的疑惑和淡漠。

  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其一,道德教育中的相对主义倾向,其实质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传统精神的失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已在一些人那里被合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所取代;道德人格的熏陶已被实用的知识传授所取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在一些人员的眼中被视为摆设,人文道德教育竟然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贬低为各种知识教育的末流!

  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威信、德高望重才能为师,重德和重视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

  其二,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特点。我们的传统中有泛道德主义和泛政治主义的倾向,前者导致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后者则使政治淹没了道德。这两种倾向应特别注意加以克服。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一方面遵循知识论的规律,遵循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心理成熟的规律。另一方面,还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遵循心性论的规律,用中西方文化来滋润生命。我们的教育资源中最好的东西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做人之道和修养理论,但在我们的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中却忽视了这个基础,使概念化、理论化的教育内容成了空中阁楼,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教育体系中成了稀缺资源。如果中国的道德价值教育无视对自己优秀道德资源在操作层面上的应用,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教育就会徒有其表,在我们身后将留下一片荒凉。

  承担道德教育的知识分子消解在普通大众之中。在经济压力的冲击下,道德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异,出现新的失落,不少知识分子逃离自己的岗位,尤其是逃离道德教育的责任。他们对教育对象懒得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习惯于用静止、凝固、片面的认识进行分析;对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缺乏兴趣,将价值教育当作一种工具,自己给自己的教育染上浓浓的功利色彩。一些人瞧不起从事道德价值教育的工作者,他们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他们成了价值教育中事实上的“缺席”者,造成了21世纪人文价值教育合法性危机。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迷失

  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迷失。既表现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表现为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正是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意识”。它呼唤大学精神的提升,要求我们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面对大学生价值困惑,大学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不断在消除困惑中成长,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加强人文教育,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学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二课堂、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讲座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工程。

  了解传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大学教师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大的绊脚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堂堂正正做一个人。大学教师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懂得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应做出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样来的,它有什么优长和缺失及发展趋势,不知道它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国文化当作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利。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中最珍贵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其要点是客观的理性原则、求实精神、不断求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的怀疑精神。在求知创新中富有团队精神,民主作风和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并非二者合而为一,更不是用一种精神去消解另一种精神。融合是指人类在认识、协调、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类世界、处理人文社会活动中,都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使得科学技术同人文社会协调发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建议,如能在占据学生60%以上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则可在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而这取决于教师的人品与素养。

  确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而是一个还要在胸襟气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上都有与众不同表现的人;他不仅有完备的知识、见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宇宙眼光。这样的人应该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高校教育教学应进一步研究学生的认知、抒情、审美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的发挥,通过什么手段和形式来培养学生享受生活、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对此,一个有效的途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努力遵循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上述诸方面稍加细化还包含了以下人文内涵:(1)开发学生追求和谐、公正、博爱、仁爱与自由的倾向;(2)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理性能力和善良的心地;(3)培养批判、反思又不失同情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态度;(4)培养学生致力于自我实现与整体和谐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5)培养与人相处的善意和谅解能力。

  提升理工科大学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一改60年代提出的“学问中心论”,进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

  眼下我国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各类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但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特别是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更少。这是因为缺乏称职的师资。现在高校中能把西方哲学课程讲得好的教师比较多,相对而言,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得好的教师不多,应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作者: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