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4711阅读
  • 38回复

[原创]博导的文章有问题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ruairuaiyx

发帖
108
土币
867
威望
43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0-10-04
文章读到此处问题来了:仔细看第3章中包括所有数据的图3(静管桩压力比分布情况)和图4(静管桩压力比概率分布柱状图),其中有近1/3的压力比数据是小于1的。也就是说,本文赖以得出统计结论的样本,有近1/3与第1章的机理研究结果相悖。
离线ruairuaiyx

发帖
108
土币
867
威望
43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10-10-04
当然,本文作者也对压力比数据小于1的现象作出了与某些客观因素有关的解释。但是,这里却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数据与机理相悖”的现象。其实,压力比小于1也是与工程经验不吻合的。 83OOM;'  
近1/3的样本被怀疑,那么统计结果与结论是否也应该被怀疑呢?是作者的问题吗?刊登本文的学报可是岩土工程的顶级学术刊物,本文好像还注明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许是我愚钝没有理解本文的内容? G0xk @SE  
我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请大家一起讨论。 `:R8~>p  
离线sjzdh01

发帖
7445
土币
6525
威望
3961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10-10-04
楼主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支持了
离线sjzdh01

发帖
7445
土币
6525
威望
3961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10-10-04
把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提高
离线messenger

发帖
49
土币
1538
威望
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10-10-04
你提出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认为“压力比”不能小于1,小于1既与“机理相悖”,又与“工程经验”不吻合。 opU=49 b  
_~/F-  
然而,文章在开头的摘要中就解释了,“桩身较短时极限承载力可能小於终压力,主要归因於压桩结束后桩端土体的回弹和应力的释放。”这就从机理上解解了“压力比”小于1的情况。至於工程上,可能一般极少用太短的桩,所以给人的感觉极限承载力一般都大於终压力。 )CJXk zOX  
n?!XNXb  
qIS9.AL  
引用第25楼ruairuaiyx于2010-10-04 11:16发表的  : O]3$$uI=QE  
当然,本文作者也对压力比数据小于1的现象作出了与某些客观因素有关的解释。但是,这里却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数据与机理相悖”的现象。其实,压力比小于1也是与工程经验不吻合的。 d,8L-pT$FM  
近1/3的样本被怀疑,那么统计结果与结论是否也应该被怀疑呢?是作者的问题吗?刊登本文的学报可是岩土工程的顶级学术刊物,本文好像还注明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许是我愚钝没有理解本文的内容? I$7|?8  
我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请大家一起讨论。 #s>AiD  
3`.*~qW  
c<bV3,  
离线20040110626

发帖
781
土币
960926
威望
175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10-10-06
呵呵,学习了。
离线ruairuaiyx

发帖
108
土币
867
威望
43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0-10-09
28楼的回复好像可以将讨论引向深入: 8Z|A'M  
1、  图3 表明,压力比Qu/Pre<1 的数据在长径比L/d=10~110的范围均有分布,只不过是在L/d=20附近Qu/Pre<1的数据分布相对密集而已,所谓桩身短L/d小导致压力比<1不能诠释图3中的数据分布现象。 _D 9/,n$  
2、  按L/d=20桩径为0.5m计,则有桩长为10m。工程中采用这样短的桩通常是作为端承桩使用,因为在浅部遇到了较好的持力层,如砂层等;这当然不包括不要求承载力的特殊用途短桩。但是,好像尚未见到砂层回弹导致管桩承载力小于压桩力的研究报告,倒是有不少压桩速度过快引起孔隙水压力升高导致桩上浮形成“吊脚桩”的现象,砂层以外的其它较好持力层情况大致亦如此。 Ab #}BHI  
3、  以往文献与工程经验表明,静压桩工程中遇到的承载力小于压桩力(即压力比<1)的情况,通常都是由压桩过快形成“吊脚桩”所致,桩的“上浮”可达数十厘米甚至更多。本文并未提及在压力比<1的数据中排除“吊脚桩”一事。 C5Vlqc;  
4、  按28楼引述,短桩压力比<1的机理是“压桩结束后桩端土体的回弹和应力的释放”。从竖向变形的角度做一般地考察,基桩静载试验中桩顶累计沉降量达到或超过40mm时可确认其破坏,亦即压桩后桩端土体的回弹要达到或超过40mm才会有压力比<1的现象出现。不过,桩端的土体在压桩后回弹40mm或更多,始终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78P+i  
    以上想法是否对呢?当然,除了上述问题数据中还有可分析的内容,希望大家共同讨论。 |)VNf .aJZ  
离线ruairuaiyx

发帖
108
土币
867
威望
43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0-10-14
发一个以往的静压桩变吊脚桩的静载试验Q-s曲线大家参考(位移测量采用接力测量法)。
离线messenger

发帖
49
土币
1538
威望
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10-10-14
0nvT}[\H*  
张明义的《静力压入桩的研究与应用》中的第46页中提到,“静压桩在压完一个行程松开夹持后,桩身会发生明显反弹,有时回弹量高达几十个毫米。” 2%v6h  
S}VN(g  
顺便说一句,发图片不要发那么大的,看着费劲。 DJ0jtv6nQ-  
^;K"Y'f$  
引用第30楼ruairuaiyx于2010-10-09 14:28发表的  : V["'eJA,,  
28楼的回复好像可以将讨论引向深入: ] *U+nG  
1、  图3 表明,压力比Qu/Pre<1 的数据在长径比L/d=10~110的范围均有分布,只不过是在L/d=20附近Qu/Pre<1的数据分布相对密集而已,所谓桩身短L/d小导致压力比<1不能诠释图3中的数据分布现象。 ^F qs,^~W  
2、  按L/d=20桩径为0.5m计,则有桩长为10m。工程中采用这样短的桩通常是作为端承桩使用,因为在浅部遇到了较好的持力层,如砂层等;这当然不包括不要求承载力的特殊用途短桩。但是,好像尚未见到砂层回弹导致管桩承载力小于压桩力的研究报告,倒是有不少压桩速度过快引起孔隙水压力升高导致桩上浮形成“吊脚桩”的现象,砂层以外的其它较好持力层情况大致亦如此。 aTfc>A;  
3、  以往文献与工程经验表明,静压桩工程中遇到的承载力小于压桩力(即压力比<1)的情况,通常都是由压桩过快形成“吊脚桩”所致,桩的“上浮”可达数十厘米甚至更多。本文并未提及在压力比<1的数据中排除“吊脚桩”一事。 2c51kG77E  
4、  按28楼引述,短桩压力比<1的机理是“压桩结束后桩端土体的回弹和应力的释放”。从竖向变形的角度做一般地考察,基桩静载试验中桩顶累计沉降量达到或超过40mm时可确认其破坏,亦即压桩后桩端土体的回弹要达到或超过40mm才会有压力比<1的现象出现。不过,桩端的土体在压桩后回弹40mm或更多,始终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s1R#X~d  
....... Ga+Cb2$  
qfdL *D  
离线ruairuaiyx

发帖
108
土币
867
威望
43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10-10-27
很高兴能一起讨论问题。 H]*B5Jv~  
1  关于静压桩的反弹问题,先比较一下两处引述并注意其差异: JvEW0-B^l,  
28楼:文章在开头的摘要中就解释了,“桩身较短时极限承载力可能小於终压力,主要归因於压桩结束后桩端土体的回弹和应力的释放。” N?8nlrDQ  
32楼:张明义的《静力压入桩的研究与应用》中的第46页中提到,“静压桩在压完一个行程松开夹持后,桩身会发生明显反弹,有时回弹量高达几十个毫米。” 3sRI 7g  
显然,前者强调了桩端土体的回弹,后者只提到桩身会发生明显回弹。 eoFG$X/PO  
离线ruairuaiyx

发帖
108
土币
867
威望
43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10-10-27
2  为什么“静压桩在压完一个行程松开夹持后,桩身会发生明显反弹”? TwF.UL@G%  
在不讨论压桩速度过快引起孔隙水压力升高导致桩上浮形成“吊脚桩”时,这一现象与桩土系统的工作与破坏机理有关。简单地说:桩在竖向受力而至沉桩时,靠近桩身的土体处于剪切为主的应力状态(实际上桩端是复杂应力状态),稍远一些的土体处于压缩为主的应力状态。不论受剪土体破坏与否,土体压缩就会有回弹。回弹的多少与土质(内聚力)有关,通常粘性土回弹多砂性土则少。另外,随着沉桩过程进展,不同深度桩土系统回弹过程的复杂性增加。 Q/J<$W*,  
离线ruairuaiyx

发帖
108
土币
867
威望
43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10-10-27
3  由上述及土的压缩回弹特性可得以下两点:一是,沉桩后的土体回弹,不可能只发生在桩端而不发生在桩侧。二是,对比回弹前后两次加载相同荷载时的沉降量,回弹后二次加载的沉降量小于回弹前,亦即正常的土体回弹应该不构成二次加载桩的承载力降低之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