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1202阅读
  • 0回复

[读书]论文写作(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953745679
 

发帖
2462
土币
2785
威望
67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8-14
论文写作            [整理]SCI论文全攻略之选题与创新             一、先想先写最后做:            1. 做研究之前,必须想清楚:结果能不能发表?发表在哪里?            2. 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所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未搞清“写什么、发哪里、自己研究与同类研究有何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            4. 继续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还不如不做!            5.             要想这样做,就得先看文献!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同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阅读文献及思考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            6. 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来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二、如何科学选题:              1.             课题选择和国际接轨。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就必须了解国际研究动态,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合拍的课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科学研究选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我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不久前在国内挑选了许多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准备参与国际合作,但到美国后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课题已经不属前沿,在美国很少有人研究。在高校,一些教师治学严谨、基础扎实,但科研成果不突出,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有关领域学术动态,不能选得合适的课题。              2.             课题要有可发展性。课题可发展性对高水平论文的持续产出具有极大作用。中国科技大学范洪义另辟蹊径,发展了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Dirac)奠定的量子论的符号法,系统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1998年有24篇论文被SCI收录;他对自己论文高产的解释是,研究“具有开创性,突破一点以后就可以向纵深发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我院被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杨新民老师从事凸性理论研究,该理论兴起于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入高峰。作为新兴研究领域,该理论本身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同时该理论也可用来解决最优化方面的问题。反之,有人由于所接触的问题已处于该研究分支的末端,即使在该点上有所突破,也难持续发展。            3.             借助工具选题:①查阅有关领域的检索工具,这些工具各高校都有;②了解SCI收录期刊所反映的科技动态,ISI期刊信息可从http://www.isinet.com查获,也可从SCI印刷版每期A、D分册的来源出版物目录(Lists             of Source Publications)查找,还可从ISI引用期刊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了解期刊信息,该文献有印刷版、网络版(JCR on the Web)和光盘版 (JCR on             CD-ROM);③利用ISI提供的选题工具帮助,例如,能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进行量化分析以保证用户科学研究同科学发展趋向一致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介绍有关最杰出人物研究状况、有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向的(ISI Highly             Cited.com);④利用网上数据库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及有关资料。只要有心参与国际学术竞争,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课题并不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三、如何获得好的idea            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idea,idea的出台决定了科研水平和档次。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判断你科研水平。因此,获得好的idea是至关重要的。            1.             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idea,很可能是别人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是很正常的。此外,科研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要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如何获得idea呢?            A. 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B. 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C. 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D. 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E. 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2.             获得idea的两种途径:传统途径就是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非传统的途径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idea后再去查文献。这样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别人没作过的东西,也许不是因为别人没想到,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可能性。            3. 获得良好idea的基础前提:            A. 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这是看懂文献的基础。            B. 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硕士至少查阅600篇,粗看300篇,细看100篇,研读50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终关注国际动态。            C.             学会阅读文献,读懂文章。建议先review再article,先中后英;看10-20篇review后看研究性论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1)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可参考材料方法)?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2)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3)如文章是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你看的综述)?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4)看完实验结果,再思考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来说,SCI-3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机理,下面肯定有东西可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思考,去发现。            4.             长期作战持之以恒。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会有所谓idea,但过程艰辛,需长时间磨练,需要patience和passion。有天赋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生命科学院,北京中科院那几个所,北大、清华。耐心干5年,这些地方正为中国带来更多本土nature、science文章。            四、博士如何出牛文章?            1.             几点忠告:多看paper没有坏处;多找非老板的其他人,如其他教授,postdoc,前辈师兄等讨论,借鸡下蛋;可以动手的东西容易上手,比如软件等;找机会去开会,认认牛人,不发paper,做做volunteer,或者参加phd             symposium之类。五主动参加seminar,自己讲几次看过的paper,最好自己组织一个topic拉几个师兄弟和postdoc参加,注意找几本教科书看看,打好基础。             2. 如何获得IDEA:            A. 需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全局性了解,按老板的话说是要有bird eye。             B. 要有bird             eye,需比较全面地阅读本领域文章。读文章要其idea,总结成一句话,并用卡片记录好,分类整理。如果把别人文章的idea总结成一句话,就容易理解它的本质,也好作变化。            C. 读了很多文章后,可以写一个special study,将读过的本领域东西系统总结在一起,相当于你的综合理解,也就是bird             eye看到的东西了。以后翻阅起来也相当方便。             D.             用心分析别人的idea,任何一个idea都有weakness;想办法解决它,那就成自己idea。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大牛的paper,无论他有多牛,他的文章总是在说一个方面,总有其他东西没有包括进去,把他的文章认真精读了,总会发现漏洞和不足或不全面之处,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记住: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没有考虑完全的东西。            E. 时不时阅读更广泛领域的东西,扩大bird eye范围,对领域外的感兴趣的文章进行copy收藏,这个叫walk around a             little bit,很多领域外的东西可以借鉴、学科交叉从而产生new idea。             F.             经常跟牛人、博士后或高年级博士等有思想的人(最好不是相同专业,而是相关专业或交叉学科)讨论,也容易出idea。再有就是,关注其他专业的书籍、杂志等信息,从中获取交叉创新idea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809       当前推荐数:0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zmwang [2009-6-14 3:51:06]                      zmwang将您的文章推送到学术期刊,                   [6] 标题:害人不浅                  发表评论人:[游客]Manifold [2007-10-20 10:53:12]                      我们就是这样培养博士的?难怪有人说我们有至少80%的博士不合格,看来所说属实了。                   [5] 标题:科研论文不是造文章                  发表评论人:[游客]过客 [2007-9-30 5:31:44]                      偶尔路过看到这个博文,我同意楼上几位的观点。虽然个别有点借鉴性,但是给人的感觉作者是在“指导”别人如何造SCI文章,尤其是拿那些早SCI文章“英雄”做例子,令人反胃。如果把这个博文顺序整理一下,告诉读者学会如何做事,再告诉别人如何整理研究报告,我感觉更好一点。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guozhenru [2007-9-29 21:22:58]                      我很喜欢这几篇关于SCI的教学稿。但是对这篇文章的有一些观点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恭请指正。我认为首先要考虑做事,然后考虑结果,最后考虑文章。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制定方向,在这之前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更不可能把文章写好,等着填数据。因为一个纯粹的客观实践或实验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发现新的问题,有时即使是一些小实验技巧障碍也可以导致实验彻底失败,这足以推翻预想结果,甚至推翻别人的结论。其次一些新发现需要大胆放弃以前的想法,有可能出现更好的结论或产生更有价值的东西。许多真正的发现或价值的东西常常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很曲折的。                  这些意见主要针对第一条,其他方面非常好。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您为大家提供的写作经验,非常实用。                  茹永新                   [3] 标题:不能同意                  发表评论人:Synthon [2007-9-29 11:04:41]                      做研究之前先要想做的题目能解决什么问题(理论上的问题或应用上的问题均可),而不是想能不能发表。不客气地说,以发表为目标的科研本身就是不健康的。。。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周小明 [2007-9-26 14:24:31]                      看了真的很管用,虽然这几年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在这里能系统的看到这个东西,思路还是清晰了许多!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jianyi [2007-9-26 13:23:30]                      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变成得目光短浅,只会临渴掘井却不懂未雨绸缪,结果做任何事情总是在崇洋和复古两个极端间徘徊。我国科学事业还处在学习模仿的初级阶段,在所有的科学领域,我们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都是人家早已做过并取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我们能做到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冒尖,大胆提出新的理论也远远不够,要想在科学领域和人家平起平坐,只有所谓的“科学共同体”能够容忍“伪科学”泛滥,不再动辄高举“真理”的大旗批判民科的“谬误”,否则科学创新仅仅只是一句空话,得诺贝尔奖如同黄粱美梦。                  中国人历来有“吃现成”的习惯,大到飞机、轮船,小到火柴、钢笔,旧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新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统统都是外国人发明出来“现成”的,国产电脑是进口芯片,国产汽车是进口发动机,手机、DVD等等都是装一个外壳就变成了“中国制造”。“吃现成”的习惯也延伸到了科学领域,一切理论都是照抄照搬,不管那些“洋理论”有没有道理,一律奉为僵死的教条,于是墨守成规便是真科学,离经叛道就等于“伪科学”。                   在中国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上学读书为的是不劳动,而一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劳动者,如果我们的大学培养学生的目的是造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那么,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无事可做就不足为奇了。                  建一http://blog.sina.com.cn/jianyi115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