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2906阅读
  • 2回复

许绍燮院士谈地震预报的新思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weiyunhao
 

发帖
332
土币
766
威望
585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3-02
中国dizhenju许绍燮院士谈探索地震预报需调整思路 V=$ pXpro%  
~ m/nV81  
    “地震预报的难啊,难在即使搞地震预报的人他都不知道究竟难在什么地方,不搞地震预报的更不知道了“ _?]0b7X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 #&V7CYJ  
    [编者按] {6*$yLWK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突然爆发,数万生命陨落、家园顷刻间轰然倒塌,多少老人、孩子被孤零零地留在了这个世上…… UB5CvM28  
    哀兮!痛兮! ;(&$Iw9X  
    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怎能不哀、不痛?手足离散令我们痛彻心扉,地震灾害对于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以及面对灾难时人类的缈小与无助,则更令我们感到恐惧。 % G'{G  
    哀痛、恐惧……在种种极端情绪的笼罩下,各种言论被激发出来:“预报地震,专家不如青蛙准”、“应该枪毙几个地震局长”……相信这些网络上“讨伐”地震局的说法大家都不陌生。 mu#I F'|b  
    除了百姓的愤怒与恐慌,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更是引发了地震工作者内部,长久以来便已存在的,对于“地震是否根本不能够预报”这一理论分歧新一轮的大讨论。 OD@k9I[  
    最近,一条关于修改相关防震减灾法律的消息则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s3(mkdXv  
    唐山大地震的重创过去三十年之后,地震局依然不能在大震之前,跟老百姓“打个招呼”,而已经开展了40多年的地震预报工作,依然在“大震前是否有前兆”、“地震究竟能否预报”这样的前提性问题上争执不下,面对群情激昂,不得不依靠行政法律来进行干预了。这让在中国科技界原本就势微力弱的地震预报工作,一夜之间又“四面楚歌”起来,陷入了一片尴尬的境地。 :Dt]sE _d  
    现在,距离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过去半年多了。痛定思痛,我们是否应该坐下来,梳理好我们的情绪,冷静地思考一下地震预报能力这个沉重却不能回避的话题呢? fwF&V^Dy  
    近日,本刊有幸采访到了中国地震局许绍燮院士。许院士为我们客观地分析了地震预报的现状,并以科学论证的方式,从一个更大的范畴内为地震预报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Y ~TR`y  
    本刊记者特编撰成文,以期对大家能够有所启发。 yL2sce[  
    一、社会需求与当前预报能力的差距 lEZODc+%Y  
                 ——缘何社会矛盾尖锐? WGmXq.  
    10月28日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为“修订草案”)对各级地震局地震预报工作的要求做出如下修订:“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做出预报。”日前,草案首次接受审议并一审通过,现已在网上发布,征求各方意见。 :d AC:h  
    修订后的法律对于地震预报工作,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经过进一步审议后,如果法律就此通过,那么,今后地震预报工作过程中如有发生失察、失当行为,则将在法律层面上以“不作为”来追究其责任。 c-GS:'J{  
    这一修订草案一经发布,立刻在地震预报学界内部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许多多年来从事地震预报工作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坦率地说我们地震预报的能力还远远不够,这样的能力能够承担得起法律所付予的这份责任吗? ~U;M1>  
    而法律在修订过程中,则是要平衡多方意见,最终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长久以来,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对于地震预报的要求特别强烈,这一要求对于草案的修订不得不说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f|v5i tO2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各方对于草案修订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中,暴露出了一个根本矛盾,那就是社会对于地震预报的需求与当今地震预报能力之间巨大的差距。这一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矛盾是科学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现阶段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还难以达到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度。 T!f+H?6  
    而地震预报之所以难于管理,是因为无论牵扯了多少政治考虑与社会、民政问题,究其根本,地震预报能力问题还始终是一个科学问题,而科学自有其特殊性与发展规律。于是世界多国普遍采取的态度,多为鼓励促进科研人员进行地震预报研究的创新与自由探索,以此期待地震预报能力的提升与突破。 ;J uBybJb  
    但是又为什么现在一谈到地震预报,矛盾就很尖锐呢? c-`'`L^J  
    这是因为人们对于预报能力还缺乏一个客观认识。因此,当“残酷”的现实与民众的心理期待呈现出巨大的不平衡时,尖锐的矛盾自然就出现了。对此,许绍燮院士表示,人们对于预报能力不客观的认识,是可以加以改进的,通过沟通、讨论、报道、教育是可以解决的。 )r0XQa]@$  
   二、摆正态度 w"Q/ 6#!K  
        ——当前我们究竟有无能力预报地震? x?"+Or.h  
    这是一个在地震预报学界内多年来始终不断在争论的问题——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究竟要不要预报? T`zUgZ]  
    在这个问题上,值得重视的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一种极端是认为地震是根本不能预报的。 yG' 5:  
    有国外专家持有这种观点。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针对地震之前到底有没有前兆,大家便已争论不休:如果真没有,那预报又从何谈起呢?国家地震局开始大规模总结已经发生的地震震例,最后的研究结果是,地震是有前兆的,预报是有信息的。30年过去了,面对8.0级的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的发生,在大地震的震憾中,这一争论便又甚嚣尘上:如果有前兆,那这么大的地震,怎么连一个中长期的预报都没有呢? WMw|lV r  
    另一种极端是认为他己经有能力报准地震了,唐山地震也己经预报了的。 .4[\%r\i  
    要说震前地震学者对唐山大地震全无察觉,却不符合事实。但虽有中长期预测,学者们甚至跟踪数年,但具体何时发生,就无人知晓了,更没想到会有这么大。 &Z3u(Eb  
    我国的地震预报事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通过综合各地上报的相关信息,一年中提出的各种预测、以及多年的跟踪报告是相当多的,然而这就触及到了地震预报的根本目的问题。除去科学研究不谈,地震预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事先有所预防,将有可能造成的损失尽量降低。试想,一个时时在报却又说不准时间、地点、震级的地震预测信息,在地方上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很难有其可操作性的。 ;i 'mma_!  
    在这两种相对立的论点之间,地震预报学界内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但是地震预报难啊,目前我们的水平还不高,还报不好、报不准。 `i `F$;  
    许绍燮院士的看法便是如此。 ^)nIf)9}7  
    “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报,我们反复听到的就是一个‘难’字,无论国内国外,这似乎都是一块无法破除的坚冰。那么,能否请您说说这地震预报之难,究竟是难在什么地方?” Qi=pP/Y  
    面对记者的追问,许绍燮院士说: kC_Kb&Q0  
   “地震预报的难啊,难在即使搞地震预报的人他都不知道究竟难在什么地方,不搞地震预报的更不知道了。” YHp]O+c  
    经过多年对于大量地震震例脚踏实地的研究工作,许绍燮总结出两条规律:一是大地震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发生的,二是大地震不是任何地点都会发生的。也就是说,大地震的发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只是目前来说,对于这种规律我们还没有吃透、无法掌握。但是这无疑已经驳倒了“地震根本不能预报”这一论点,既然已经知道应该有规律,就一定能够有所发现。 zhC#<  
    当然,谦虚不能成为我们面对地震的唯一态度,许绍燮院士坦陈,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技术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上。 .A Dik}o  
    “那么,困难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解决?我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应该要找出路子来,地震预报始终是要前进的,我们要有信心。” gLss2i.r  
    地震自有其发生的规律在,它不会等着你掌握了规律再来。我国疆域广阔,并且大面积处于地震活动带上,面对时有可能会发生的地震,究竟应该怎么报? ?wi^R:2|j  
    这是地震预报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al{}_1XoU  
^KF%Z2:$  
    三、黑白棋子的启示 20,}T)}Tm  
          ——地震预报能力究竟有多高? #?h-<KQQ  
    如果有一个人把围棋子放在一个口袋里,然后告诉你,他的手有能力能够摸得出黑白。于是他就开始摸了。如果摸出来的黑白棋子都是一半一半,那他一定是在吹牛。只有当摸出来的一种棋子超出一半很多时,那才说明他确实有能力。 b Y2:g )  
    因为围棋黑、白两子数目是相同的,其自然概率都是50%。也就是说,在理论上讲即使是“瞎碰”,也是一半对一半的自然概率。 1F' x$~ZI  
    所以,当我们要判定一种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扣掉其自然概率,剩下多少净概率,这才是你的真本领。 u2E}DhV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对于地震预报水平的判定上,所得出的结论,则多少都会让大家感到有些沮丧。 ;u?L>(b  
    许绍燮院士为我们介绍说,这个要取评分的方法,是他1972年提出来的。因为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军代表当家,对于地震预报,军代表就说了,“宁可错报一千,也不要漏掉一个!”于是,当有地震信息被监测到之后,有人就要这样报了:先说这个星期要有一次大地震,没有来,那就再延一个星期,又没有来,那就又坚持延期,就这样不断地报不断地报……最后年底总结,百分之九十都报出来了。 9dO. ,U*`  
    这也就是我们前文中提到的争论中后一种极端的作法,也就是我们说到的,地震预报的根本目的是要为防震作准备、地震预报究竟应该怎么报的问题。 5M&<tj/[a0  
    如果老在那里报,天天在那里报,那即使百分之一百都报出来了,可时间也是百分之一百,净概率不就是零了吗?这样的地震预警报到地方政府手上,是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 jmBsPSGIC  
    而当时许绍燮就是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要证明这样做不合适,他就提出来这个叫做“R值评分”的方法。就是你必须把“瞎碰”也可能碰对的那50%的概率给扣掉,才能算作真正报对了的概率。这样一提出来之后,当时就有人反对,怎么预报还要评分啊?打个招呼不行吗?!因为一评分那90%的报准率就站不住脚了。 0{'m":D9  
    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地震预报水平的净概率究竟能够达到多少呢?许院士说,现在大家公认的一个水平也就是20~30%。 6n?0MMtR  
    许院士继续为我们介绍,现在一次八级地震,要求要报准到三天,这样才能既达到地震预报的效果,可以操作而又不至于引起人民的恐慌。就拿这次汶川地震来说,那么多人要搬家移动,如果预测的时间太长而不在一个范围内,人们就没法掌握。 3E-dhSz:i  
    那么,大地震平均多少年复发一次呢?我国东部地区一般是三百年一次,365天*300年,就是十万多天。按三天报准来计算,就是十万分之三的概率。许院士为我们打了个比方,好的金子,纯度要达到99.99%,也就是只能有万分之一的杂质存在。 Z]SUr`Z  
   “所以我们这个地震预报能力的精度就是要跟纯金那么纯,一点杂质都不能有。” X|'[\v2ld  
    虽然大量的专家学者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研究预报,可是我们现在的实际水平却只有20%~30%,这之间的差距确实太大了。许院士说,现在如果能进步到60%,就已经是很值得高兴的了,那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地震预报有了进步,可见其能力的提高是多么困难。 ;S?ei>Q  
    这个数值,正是我们要告诉广大读者的,现实的地震预报水平。 ROr|n]aJj  
    正如许绍燮所言,能力与需求的矛盾是客观的、是科学水平有差距的问题,这是一个科学问题,要按科学发展自身规律办事;但是对于当前的实际能力如何正确认识并取得共识的问题,却是我们可以很快改进的。如上分析,如果能够引发大家冷静的思考,都客观地将认识回归到20~30%上来,互相沟通,共同来处理这个问题,社会矛盾一定会少很多。 K2qKkV@  
    作为专业人士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下功夫,来加速缩小这个能力和需求之间的差距。但是科学研究靠不得大喊大叫、靠激动也不行,必须要安下心来,钻进去,靠坐冷板凳才行。 {+^&7JX  
    就像许绍燮表示出来的,20~30%的预报能力,虽然令他感到实在无奈,但是作为一名多年来从事地震预报工作的老科技工作者、作为中国工程院研究地震预报方面的院士,面对这样的数字,他是痛心的。而对于为什么我们长期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平上难以突破,许院士则提出了他非常独特的看法。 WkMB  
    四、调整思路 关注“天外来客” l+#uQo6cqQ  
           ——莫非真是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sGiDK @  
    许绍燮院士进一步谈到,像现在这么一种情况,我们不能急、也不能慌,也不能没有信心,而是应该多多思考调整思路才行。 B'-n ^';  
    多年来,许绍燮较少参加各种活动,因为他觉得,对于地震预报,我们要做的工作确实太多了,时间太紧迫太宝贵了。他一直在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长期停留在20~30%这个水平上?科技工作者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进展总是微乎其微。 !!<H*9]+W;  
    在他看来,问题在于我们现在视野中能够看到的有用信息可能只有20~30%,而另外70~80%对于地震预报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还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来。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再千方百计地去统计、提炼,也跳不出这个限制,因为没有信息进来啊。 zXW)v/ ZD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去想,这70~80%的信息究竟在什么地方?找到了正确方向,科技攻关就有了途径。 AIG5a$}&  
    前不久,在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绍燮院士做了一个报告,题目就叫做《探索地震预报尚需关注“天外来客”》。 0TqIRUz "C  
    人们从来都讲“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这也是人们理解地震预报难的一种表述。地球深部信息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有可能“天外来客”的信息也是重要的。 `sLD>@m  
    报告中,他谈到所谓地震,当然是发生在地下,所以在探索地震预报的工作中,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地下的情况,这是毫无疑问的,以后也还是要长期坚持做的。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处境是,为什么地下信息的能力评分老停滞在20-30%上下摆动,是不是要调整思路,考虑一下有没有可能不光是从地下,而是从外边、从上边过来一定的信息呢? sZ> 0*S  
    地震活动有高潮、低潮,太阳活动也是有高潮、低潮,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在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许绍燮在这个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经过艰苦的科研探索,找到了一些科学上的证据进行分析,现已证明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现在还不敢说70%的信息都会来自于上边,但是上边一定会有着某些信息是需要我们去接收与研究的。 A~ @x8  
    五、引发置疑 bo-lT-I  
         ——地震是由天上引起的? %$&_!  
    疑问一: 距离远的就是“外因”吗? #2dH2k\F  
    这一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一经发布,立即引来了大家的置疑。有观点称,即使真有“天外来客”,那也是外因,而外因最多就是一种触发作用。 MmQk@~  
    针对这个说法,许绍燮院士的解释是,所谓“外因”还是“内因”,这要看你所讨论的问题的范畴怎样划定,如果把重要的内容都划在里边,那所谓的“外因”其实也就是“内因”。 打个比方说,我们发射的飞船在太空飞行,要发射、要变轨、要返回,这一系列的动作当然主要是依靠飞船内部的发动机来控制,但是,地面的指令对飞船来说同样是重要的,我们难道仅仅因为距离远就将地面指令判定为“外因”么?我们所讨论的是整个控制系统,地面控制系统无论距离飞船多么遥远,它也应是整个控制系统范畴中的一部分。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来自于地球外部的信息之于地震爆发所产生的作用。 6Zx)L|B  
     疑问二: 大地震究竟如何引发?——“最后一根稻草压垮骆驼”的再思考 ^4C djMF-E  
     基于上述思考,许绍燮院士并不赞成“触发作用”这个提法。 sdBB(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这样一句话,“最后一根稻草压垮骆驼”,人们用这句话来形容触发作用。 }2''}-Nc  
     然而,真的有人目睹过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一匹骆驼的吗? Y?V.O  
     认真观察世界上的复杂事物,我们发现其突变的发生,往往并非由原来的主动方向上力量的增量所引起,而是在其它的(比如横向的方向上),增加或减少一点,“啪”地一下,突变就发生了。 9*S9~  
     举一个生活中大家都熟知的例子,成熟的西瓜,用尖刀轻轻一碰,一下子就会崩裂,如若是等待西瓜自然生长胀破的话,则需要一个相对长得多的周期。而我们只是在横方向上稍一加力,西瓜一下子就破了,也就是说突变发生了。 ;TL>{"z`x  
     现在,我们再回到骆驼的问题上。如果你只是再把一根稻草放上去,骆驼不一定会垮。但是,如果你是把这根稻草放到骆驼的鼻子上去逗一逗,让骆驼负荷很重很重时再打一个喷嚏,那它很可能真的就垮了。 1oI2  
    举这两个例子,我们是要说明,对于地震的发生来说,纵然地下的因素(比如应力的增加等)是在主动力的方向上,但真正最后一刻的突变爆发,很可能是外边有什么因素起到了控制的作用。 ?h:xO\h8  
     因此我们推论,就地震的发生来说,很可能“天外来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lm<>#_  
     六、知古识今 科学论证 v+~O\v5Q  
            ——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关系何在? >W6?!ue_  
     2006年,在西安举行过一次“华县大地震(编者注:1556年,八级)发生4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那次会议上,许绍燮院士作过一个报告,报告指出,自1556年的华县大地震以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对大震的演化与重现的研究来讲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E/2_@&U:}  
LaYd7Oyf]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那次报告的资料再加上一些新的信息,来说明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从1556年的华县大地震到现在,基于450年的历史资料而进行的科学论证,应该说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GK[9Cm"v  
      大地震的发生是有节律的 t]hfq~Ft  
    如图所示,许绍燮院士将1556年以后发生的8级以上地震都列了出来。图中明显地显示出来A、B两个地震活跃期。现在我们把这两个活跃期的地震事件排列起来,并计算其内部各大地震发生年代相距的时间:A1到A2相差是98年,B1到B2是90年;A2到A3相差是14年,B2到B3是相差18年;A3到A4相差27年,B3到B4相差是30年;A4到A5相差44年,B4到B5相差51年;A1到A5的整个A活跃期是总共是183年,B1到B5是189年。我们发现,无论两个大的活跃期的总时长、还是分段计算进行比较,其结果都是相近的。再来看,A1到B1是相差256年,A2到B2相差246年,A3到B3是252年,A4到B4是255年,A5到B5是262年,全部都是250年左右。 ~{ucr#]C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地震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发生的,而是有节律的,而且其节律是很清楚的。 K(AZD&D  
    大地震和太阳黑子活动相关 GsoD^mjY  
    在太阳活动期间,会有太阳黑子出现。黑子高的时候叫做高潮期,高潮期的峰值年叫做大M年,黑子低的时期叫低潮期,其低谷峰值年叫小m年。高低潮差不多11-12年为一个周期,这个在天文、空间物理上研究得是比较多的。 S])*LUi  
    因为太阳活动一个周期约要十二年,而根据图表显示,A1/A2/A3/A4/A5/B1/B2/B3/B4/B5这十次强震,都发生在高、低潮附近,并且与高、低潮峰值年的差距都在一、两年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地震的发生都是集中在太阳黑子高、低潮的峰值年附近的。经过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又发现,这些大地震,又多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比较少的小m年前后,高的时候也有,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   _Mi*Fvj  
$lg{J$ h8  
    所以,我们说,地震活动与太阳黑子的低潮相关。 L\q-Z..  
    百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太阳黑子活动低潮期相关 K.Y.K$NjP{  
     24k;.o  
    太阳黑子百年尺度极小期与地震活跃期A、B对比图 A&{eC C  
    图中显示有地磁学书上的资料,1640年到1710年这段时间太阳黑子活动特别少,叫做蒙德尔极小期,也就是黑子活动很低的年代。我们把这个时期和大震A活跃期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发现太阳黑子在最低值的时候,大震的活跃期就开始了。再把B活跃期拿过来对比,大趋势也是一样的,也是在差不多最低值的时候,大震B活跃期开始了。 9O\yIL  
    现在,我们把A、B两个活跃期展开来看一下,将A2和B2、A3和B3等用线连起来,就会发现,大都发生在太阳黑子值比较低的地方。 *JO%.QNg  
    因之百年尺度的两个地震活跃期的起始位置,都对应着太阳黑子比较低的地方,这就说明,百年尺度的地震活跃,和太阳黑子百年尺度的低潮也是相关的。 (Ft#6oK"  
     地震活动与一年四季的关系 +*G<xW :M  
     图中显示,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夏至附近比较多,冬至附近也比较多,秋分比较少,春分相对也少一些。 >vDi,qmZ  
    这就说明了地震活动与四季也有关系。 Ue=1NnRDkA  
    地震活动与昼夜的关系 ,7;euV5X  
    综合图表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来,正午以后、午夜以前(编者注:根据图表特征,也可以说“太阳在西边的时候”)比较容易发生大地震。 cXNR<`   
     近代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 oN,9#*PVL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近代以来,发生在我国和世界上的地震,是否依然继承着我国这450来大地震与太阳活动相关性的规律呢? #<vzQ\~Y  
     许绍燮院士为我们找到了从1988年到2008年20年间的资料。 8Rnq &8A  
     如图显示,地震是呈条块状分布的。许院士将地震发生的月份标记在上面,再将一年的时间从中间分成两部分,令一月与七月重叠,六月与十二月重叠,作为横坐标。我们将这20年间发生的地震填进这个坐标系,规律就显现了。在5月与11月相重叠的时点左右,地震频发,而这两个时间都是靠近夏至、冬至的,这和我们刚才分析450年的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说,现代地震还保持着450年来的规律。 ,vB nr_D#  
     我们再来看一看现代地震昼夜24小时内的规律: &(NW_ <(  
     中国西南当代强震事件昼夜、时辰分布图 GmZ2a-M  
     如图显示,基本上大地震都是发生在正午以后、午夜以前。 "5"{~3Gw^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汶川地震的发生时间——下午14点28分,正好对着理塘1948年的7.3级地震。从1948年到2008年正好相隔60年;汶川地震发生在5月12日,理塘地震是5月25日;汶川地震是14点28分,理塘地震则是15点11分;纬度上两地相距1度多,而经度相差3度;震级一个是8.0级,另一个7.3级。相隔正好60年的时间,两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季节、月份、时刻、震级惊人的相似,这就非常引人注目了。   &H%z1Lp  
这一典型震例,更为真实具体地证明了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密切相关。 cK75Chsu  
    接下来许绍燮院士又为我们分析了,这20年间的大地震与磁暴的关系。结论显示,大部分大地震并不是发生在磁暴时刻,而是发生在太阳活动平静时期,其间相对磁暴高一些的两次地震,则也是处于高峰值过后的稍低值间。 PQ" v  
    七、前途漫漫 ue -a/a  
          ——“天、地关系”尚待进一步分析 w}?,N  
     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ug -rdXV  
    经过许绍燮院士详尽的推论,根据多种资料显示,历史与近代地震活动共同显示出其与太阳黑子活动有百年、十年、四季、昼夜等多种尺度相关。这种相关性是否有可能是碰巧被我们遇见了?其正确的客观可靠性有多大呢? :MGIp%3  
    如果我们单拿昼夜这个尺度来说,从A1到B5一共有十次地震,它们只落在昼夜间一半的时段内,这种随机巧合的自然概率是是1/210=1/1024,也就是千分之一的概率。而我们一共有四种尺度,要想全部碰巧吻合,其概率就是四个千分之一相乘,只有万亿分之一。重要的是,还必须在450多年以后的现今时代也保持正确,这种能“瞎碰“到的概率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遇到的。 *LQt=~  
    动力成因机制分析——相关性的道理何在? 0+k=gO  
    接下来,这种相关性的动力成因机制则成为要进一步去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为什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关系,是什么道理?许绍燮院士进一步提出来,在地震活跃时期,我们观测到一种传播速度很快的地面运动,其速度达到了几百公里/秒。声波只有几百米/秒,地震波也只有几公里/秒,光波电磁波则又已经达到30万公里/秒了,只有太阳风、粒子环球飘移才符合儿百公里/秒这样一个速度。可见,多方面结果证明,地震活动和太阳活动确实存在有密切的关系。 X\5EF7:S  
    但是,许绍燮院士进一步指出,因为强震发生的具体时刻大多处于太阳活动的平静期,发生的时候是没有黑子、没有磁暴高活动的,所以这两者之间不可能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地震的发生还应该是有其它因素的控制。这也可以说是地震活动复杂性的又一种表现形式了。 oot kf=  
     前文中我们问道:“地震预报究竟难在什么地方?” EE*FvI`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了,难就难在那70%的信息究竟在哪儿,我们还没有摸透。 K*5Ij]j&  
     通过许绍燮院士所做的这些扎实的研究工作,我们可以确信,我们是可以上天去寻找这些信息了。 *s?C\)x  
     但这样的结论又引发了更多的置疑,观测地震前兆,在地面上尚且理不清头绪,现在还要把它引到天上去,怎么会更有效呢? \F<C$cys\  
     针对这种相左的意见,许绍燮院士的意见是,发射观测卫星来关注“天外来客”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战略思考。 %V92q0XW  
     “只要确实能有‘天外来客’,我们就得要迎接它,那么我们通过卫星上天出迎当然更好了,我们希望从那里能找到那70%的信息。” =_[Ich,}  
     现在许绍燮院士正在做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探索卫星观测在地震预报上怎么用。发射地震试验卫星正在成为地震预报探索的一个热点。 IeB^BD+j  
     编后记 /KhY,G'Z  
     1966年,周恩来总理站在邢台地震的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自此,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开赴地震预报的疆场,捕捉大地的脉动,数十年如一日,地震预报的中国长征从此开始。 n M `pnR_  
     在北京房山区一所普通中学的“地震探测屋”内,至今仍嵌着一行金字:“为了人类的生存,去探索地震的奥秘。” oP:/%  
     地震巨灾使人类承受的巨痛,使中国人如此选择。 \7Fp@ .S3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是一场人类用智慧与地球的较量,一场看似无望的较量,中国人却以生命累积着希望。 US&:UzI.  
C <H$}f  
     最后,引用著名科学家、液态燃料火箭发明人戈达德的一句话为本文作结:慎言不可能,昨日之梦想,今日有希望,明日变现实。 /brHB @$  
(出处:《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二期)
其实我是个哑巴,平时说话都是装得。
离线happywavelet

发帖
922
土币
2556
威望
1324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3-22
思路多了,有时候也说明是没有思路哦
离线tmstones

发帖
273
土币
5352
威望
648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3-02
这些提法都很新鲜,有利于扩大思路。
stones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