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66357阅读
  • 303回复

对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的质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pring123000
发帖
32
土币
168
威望
3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2楼 发表于: 2008-07-30
看看先辈们都干啥了!
离线spring123000
发帖
32
土币
168
威望
3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3楼 发表于: 2008-07-30
看看先辈们都干啥了!
离线zff1122

发帖
227
土币
2521
威望
56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4楼 发表于: 2008-07-30
引用楼主土老帽于2007-07-26 17:05发表的 对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方法的质疑 :
在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面的距离确定。
请问:何谓一般情况下?那特殊情况又指哪些情况呢?
某场地地层情况如下:0---10M,填土及粉质粘土,Vs=150m/s;10—30M,卵石,Vs=350m/s;30--50.1M卵石,Vs=501m/s;50.1---80.1M,第三纪泥岩全风化带,Vs=428m/s;往下为第三纪泥岩中等---强风化带,大于500m/s。
请问此场地覆盖层厚度定为30M呢还是定为80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4——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  ……
4 ……
以上四条不是或的关系,是且的关系,覆盖层厚度应按30m考虑。
岩土人投身岩土事业
离线yedu2004

发帖
3983
土币
558
威望
4433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5楼 发表于: 2008-07-31
波速的判断方式,我理解还是一个不是很完整的经验体系,还有一些不完善的说法与做法在实际中使用,而且对场地类别的判断,很多工程师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都是在以后的勘察中需要努力改观的
栀子花开 从此天涯
离线土工公

发帖
328
土币
684
威望
1204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6楼 发表于: 2008-08-01
应定为80m,30~50m这段应视为夹层。
离线renjinlong08
发帖
45
土币
59
威望
46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7楼 发表于: 2008-08-04
哦,原来是这样
离线言土

发帖
87
土币
734
威望
19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8楼 发表于: 2008-08-04
“一般情况下”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东西!首先,它是‘岩土经验’。其次,是实测加理论。
土层剪切波速在500m/s临界面以上,随着Vse的减小,其峰值加速度增大(即软土地基对地震有放大作用)。而在500m/s临界面以下,随着Vse的增大,其峰值加速度减小。它是美国boore等人利用强震加速度记录,提出的反应谱衰减规律,并引入的是地表30m(不是我国的20m)范围内折算剪切波速为参数的场地调整。
我国新规范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两者的较小值,也是为了保持89规范的延续性,从15m提高到20m,使得两规范中用不同计算公式所得等效剪切波速结果基本相近。
看了上面我国抗震规范的出台过程,现行规范就是经验加补丁,实际工作中,不能教条。
关于案例中覆盖厚度怎样确定,应该离不开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物重要性。本案例的计算等效剪切波速Vse,其厚度取20m(公式计算条件),算得等效剪切波速Vse=210m/s。对于乙类建筑物,个人认这场地覆盖层厚度取30m,对于甲类建筑物,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离线lypjspdi

发帖
700
土币
6
威望
108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79楼 发表于: 2008-08-04
引用第57楼喜游雪于2008-07-23 17:58发表的  :
勘察中场地的类别的评价作用的主要用于对应查找结构的设计提供反应谱参数中的特征周期值,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人认为:对小工程取30m应该没问题,但对高耸的建筑物来说,应该取80m为好


完全赞同!

我们确定覆盖层厚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场地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值,而这正是结构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随着等效剪切波速的减小(即场地土变软),峰值加速度增大(软土地基对地震有放大作用)。从安全角度分析,高耸结构对地震峰值加速度较敏感,所以可以把场地覆盖层厚度增大一点,例如本例取为80m;一般的较矮建筑,对地震峰值加速度不怎么敏感,这是可以把覆盖层厚度取小点,例如本例取为30m。
当然,对于高耸结构,最好能做时程分析。(代价很大,而且一般设计院的人没这水平,呵呵。)
本人一向的观点:我们做勘察的最终目的是为结构设计人员服务,给他们提供第一手资料,所以在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一定要与结构人员讨论,弄清楚我们所提供的地质参数在设计中是干什么用的,然后再从结构安全性的角度来决定取值大小。
[ 此贴被lypjspdi在2008-08-04 18:29重新编辑 ]
原来是这样!
离线angellu

发帖
79
土币
4
威望
23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80楼 发表于: 2008-08-05
学习了
离线nmgyxq

发帖
100
土币
48
威望
10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81楼 发表于: 2008-08-05
学习!学习!!再学习!!!
离线hahee

发帖
252
土币
112
威望
75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82楼 发表于: 2008-08-05
30m拉,规范说的很明白了,到波速大于500的土层,既然有了,就不向下考虑了
所谓覆盖层并不是通俗理解的象一条棉被一样盖着的形象概念,而是为了研究场地抗震性能的一个抽象概念
离线qyj0619

发帖
402
土币
288
威望
136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83楼 发表于: 2008-08-05
顶一个!
楼上的理解还是合理的,这不是一个纯粹的 技术性问题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