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现场勘察专家分析地灾成因?此次地灾关键在“内伤”而非“皮肤病” --]

-> 新闻与评论 -> 现场勘察专家分析地灾成因?此次地灾关键在“内伤”而非“皮肤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cjz06 2017-06-25 08:03

现场勘察专家分析地灾成因?此次地灾关键在“内伤”而非“皮肤病”

`n$pR8TZ_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熊筱伟 寇敏芳) 6月24日,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新村组富贵山山体突发高位垮塌发生后,不少人关心地灾为何发生? s )\%%CM  
当晚11时左右,茂县前方新闻应急中心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提出,经专家现场踏勘初步分析,这是一起降雨诱发的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灾害。 *ewE{$UpK  
什么是碎屑流?紧急赴茂县叠溪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家、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肖智林经过现场勘察后表示,简单说是山顶岩体突然崩塌,向山下滚落过程中带动斜坡碎屑一起运动,“以当时的降雨量,斜坡虽然松散但也问题不大,关键还是高山巨石崩塌带来的冲击(以至于形成碎屑流)。” YiB^m   
对于突发地质灾害,究竟有没有办法进行预防? a! ]'S4JS  
“通常情况下,是有办法的。”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组织专业队伍,对全省地灾隐患进行了普查和调查;同时我省积极推动建立五大防灾机制——强化隐患发现机制、监测预警机制、主动预防避让机制、培训演练与应急抢险机制、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机制。2013年以来,我省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387起,避免了逾3万名群众可能的因灾伤亡。 +Y6=;*j$  
这一次,为何没能预防? +A O(e  
“难以发现。”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裴向军介绍,此次高位崩滑发生在海拔3400米以上,离受灾村庄高差超过1100米,那里无人居住且山体陡峭,坡度在55到60度,人很难上去;同时由于高山植被密集,受其遮挡,即使高精度卫星也难以拍摄到坡体变形——这意味着现有遥感手段发现不了隐患,传统工程地质勘探手段也难以开展。 ]~GwZB'M  
裴向军表示地灾发生地处于松坪沟断层,历史上地震频发,包括1933年叠溪地震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地震给地层带来的是深部岩体质量损伤——也就是‘内伤’而不是‘皮肤病’。”他表示,受地震影响,山体稳定性下降,遇到降雨更容易诱发滑坡。日本关东地震、台湾集集地震……历史上大地震几乎都在震后出现过大地灾的案例。“这个现象如何解决是全球都面临的巨大挑战。”裴向军说。 3+0 $=ef  

cjz06 2017-06-25 09:09
“难以发现。”

cdddd 2017-06-25 15:05
简单说是山顶岩体突然崩塌,向山下滚落过程中带动斜坡碎屑一起运动,“以当时的降雨量,斜坡虽然松散但也问题不大,关键还是高山巨石崩塌带来的冲击(以至于形成碎屑流)。 ;=fOyg  
&s-iie$"@x  
碎屑流(debris flood)又称泥石流,是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流动的砂、砾、粘土物质和水的混合物高密度流体。粘土和水的混合物密度大,对碎屑颗粒有较大的浮力,从而支撑着砂和砾级的碎屑悬浮于流体内,即砂和砾石由基质(粘土和水的混合物)强度支撑。由于泥石流的搬运能力是基质强度的函数,强度愈大,浮力愈大,被搬运的颗粒愈粗,所以泥石流能够搬运巨大的碎块。  LhKaqR{  
https://baike.so.com/doc/1892502-2002414.html

cdddd 2017-06-25 15:07
次高位崩滑发生在海拔3400米以上,离受灾村庄高差超过1100米,那里无人居住且山体陡峭,坡度在55到60度,地灾发生地处于松坪沟断层。 yS'W ss  
&{-r 5d23  
受地震影响,山体稳定性下降,遇到降雨更容易诱发滑坡。 ;SnpD)x@)  
f#f<Ii  
现在的问题是内伤怎么检测、监测?

wyj11616 2017-06-25 17:26
国家在该地区应该有群测群防系统的,没起到作用!!

denzhong426 2017-06-25 20:36
群测群防系统上建立在那些确定为隐患点或区段上的。没确定的,没有预测到。

qinliang1988 2017-06-25 22:06
四川这边主要依靠群测群防体系来做地灾监测的。因为经费限制,很多地灾点根本不能上比较专业的监测手段,而主要靠当地居民或者检测员发现后,上报地方政府,再请专业技术单位现场踏勘,提措施。  不得不说,阿坝州岩土体受汶川地震损伤真的很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高发。

tsywyg 2017-06-26 07:54
地震的影响长远呀

cjz06 2017-06-28 14:26
很多地灾点根本不能上比较专业的监测手段

liuzhq_01 2017-07-10 14:03
为何没能预防? 又一次重大事故

hxz1237890 2017-07-12 09:08
很多地灾点根本不能上比较专业的监测手段

下雪西域 2017-07-12 09:49
难以发现,但希望还是要想办法发现,悲剧不能重演!!!!!!!!!!!

下雪西域 2017-07-14 17:08
              

cjz06 2017-07-15 09:19
在大雨之前全部撤离

hla8211 2017-07-21 10:42
即使发现了, 有些人也是走个过场。 没有利益的地方就没有动力!(说的现实了)

cjz06 2017-07-31 08:50
生命当儿戏

shaohua0808 2017-08-25 17:40
泥石流

127a6 2017-09-30 08:42
      

127a6 2017-10-12 08:38
      

cjz06 2017-10-24 16:24
最近有成功案例

fjdkyylz 2018-01-05 15:16
    

cjz06 2018-02-13 13:28
疑难问题。

丁彭 2018-03-15 14:42
而我们国家现有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是搞专家评审制,专家们坐在一起评审、投票,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给投没了。111

guocheng2258 2018-04-03 14:40
行业内太多不是专家的“砖家”,在行业内瞎搞

564777697 2018-12-21 09:01
    

genzzy 2023-06-21 12:36
                

swj2001 2023-07-30 21:00
这种灾害很难避免


查看完整版本: [-- 现场勘察专家分析地灾成因?此次地灾关键在“内伤”而非“皮肤病”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24781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