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焦五一置疑黄熙龄、罗宇生 --]

-> 焦五一专区 -> 焦五一置疑黄熙龄、罗宇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ouzi1984 2007-05-23 22:24

焦五一置疑黄熙龄、罗宇生

www.jiaowuyi.com

  有效利用钢材、水泥和砂石等资源,建造安全可靠的房屋基础,是外国科学家探索100多年而至今没有解决的建筑问题。37年前焦五一用弦线模量全面改正了外国方法的错误,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后用于国内外1000多项工程的实际效果和100000多项科学数据的测算结果说明,用它更新国家标准,每年节约建筑造价至少在50亿元以上。2000年11月1-2日建设部科技司在赖明司长亲自指导下对它的真实性进行了鉴定核实。在鉴定核实过程中主持鉴定会的专家黄熙龄院士和沈珠江院士,极力掩盖事实,使核实工作无法进行,最后使鉴定不了了之。情况请看本网页九人谈和摘录《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第1期,焦五一质疑沈珠江的文章。鉴定直接保护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造假,它已经造成和将要造成国家损失合计达上千亿元。
    为此奔波30多年,72岁已经不能走路的焦五一恳请中国工程院、建设部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对以上情

funhhu 2007-05-24 11:00
看完全文再作评论

bnsj 2007-07-29 19:56
是不是哦?赖明还是我老板呢

fengchun521- 2007-07-30 12:00
在网上查了焦先生的资料,真的挺感人的。

楼主,支持你:)

wwwcom 2007-07-30 16:13
楼主,有见地!

justine 2007-07-31 09:02
我看了有关网页,感触很深。其实,弦线模量凭直觉就是可取的,因为它是用增量叠加方式来拟合非线性的P~S曲线的,而土力学教科书只用一个常数。
关于鉴定意见我仔细看过了,其实专家所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并没有否定该成果,只是建议进行完善。因为弦线模量没有和经典土力学理论进行沟通对接,令专家难以定论。其实弦线模量是可以做些理论基础工作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完善,甚至有可能提出一门全新的土力学理论——实证土力学。比如,目前理论土压力和实测值差别很大,用经典土压力理论是无法解决的,也可归入实证土力学范畴。

xfxy0405 2007-08-01 11:13
中国的学术,人治和权威的结合体.

sawyer5710 2007-08-01 11:49
实证土力学!首次听说,很新颖!
热烈关注此帖中

土老帽 2007-08-01 12:35
弦线模量没有和经典土力学理论进行沟通对接,令专家难以定论。
专家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某一领域认知程度高度综合的一个群体。凡事做得好,称之为如虎添翼;做得不好,称之为做茧自缚。
弦线模量一法真能替代经典土力学的理论,要去被后人证明,不是被专家所证明。好的东东必然传承下来。所以基于此,焦五一不应该感到有憾,只要能坚定地固守着这块阵地。
专家们也不必感到有憾,因为这行业目前的是高水平只能是他们。
我们呢?大部分无名一线的岩土人呢?有思考的活着,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让实践去证明吧。

weq55555 2007-08-03 20:58
规范千万不可造假。

焦某某 2007-08-04 12:00
刚开始学习,请教各位先驱者,再参加讨论.

benjackxu 2007-08-04 14:33
        这个我没看过,也不予置评,但感觉焦对学术争论有些上纲上线了,似乎有些文革遗风,这样很不好。至于规范造假问题,用造假一词似乎不妥吧,难道大家都是傻子?都穿皇帝的新衣?
    规范不恰当,不合理,我是有些体会的。尤其是些小行业的规范,很多参加规范编写的人自己都没能搞明白规范涉及的相关知识原理,凭单位实力挤进规范编写小组,然后挂规范编写专家的名义到处唬人骗钱。比如06年出版的《尾矿库安全规程》以及1990年发布的《尾矿设施设计规范》中关于坝体稳定性分析部分,采用何种条件下的抗剪参数,以及坝体破坏模式规程都说的很笼统,基本参照的是边坡工程的那一套,这是很不合理的。我碰见过不少参编这些规范规程的人,没几个搞明白的。

benjackxu 2007-08-04 14:49
不过我不信材料中的“实测沉降与计算结果一致”之类的话。一个我信,是偶然巧合,多了,我就真的很怀疑。如果能做到这个水平,岩土工程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估计中国的科技水平超老美都好多年了。

6580160 2007-08-04 22:49
这个 自己把握吧

焦某某 2007-08-05 18:14
感谢众多网友的关注,特别感谢11和12楼楼主benjackxu,先生因为他提出了问题.用一句话说就是:对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来说,1885年布辛乃斯克走了第一步,以后即停顿下来了.太沙基用Odemeter试验80多年走了一条歪路,弦线模量和布辛乃斯克接轨,将其从线性延伸到极限压力,成功地计算了黄土湿陷是力证.请.benjackxu先生将Email见告,资料发去再请教.岩土工程是否应该改了?

焦五一 2007-08-07 18:25
我对论坛规矩不懂,很想用真名和网友交流,如果可以,希望将焦某某还原为焦五一.

sunjun 2007-08-07 18:40
我确实不知道你是不是真正的焦五一老师,我个人对焦老师非常尊敬,我怕有人利用焦老师的名字到论坛来胡乱发言以引起一些误会,所以就把你改名了。我正准备联系焦老师,如果你真是焦五一老师的话我请打我电话以确认,13865764101,孙俊。

qicj 2007-08-08 10:27
我上次听李广信教授讲课,他就说了一个内容,就是关于计算和实际的非常好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可能焦先生的结果和实际相差的比其他的小,如果能够和理论上统一起来,那焦先生将名垂青史了,就会成为现代的“太沙基”

焦五一 2007-08-08 12:15
感谢17楼的意见.对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来说,1885年布辛乃斯克走了第一步,以后即停顿下来了.太沙基用Odemeter试验80多年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弦线模量改正了错误,直接和布辛乃斯克接轨,将其从线性延伸到极限压力,成功地计算了黄土湿陷是力证弦线摸量由于计算太准确,所以成为制约它的最大阻力.十届土力学会议一篇论文已经发在了论坛上.它重现了1967年第一个算例到最近的算例.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应力的扩散和集中问题.我已精力不济了,恳望有关单位帮助继续下去.首先是核实以上情况.

yishuweishui 2007-08-08 14:00
不迷信权威
正确的结果迟早会被人们认识的
但是对于岩土的复杂性来说
想做到精确是否现实?

hb0406 2007-08-08 15:12
有思考的活着,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让实践去证明吧。

岩下之议 2007-08-09 02:44
    论坛有如焦五一这般的大师级老前辈的亲临,既是岩土论坛的福分,也表明岩土论坛目前已经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在此首先向焦老师表示我的敬意!
    本人对弦线模量概念尚只停留在前面简单介绍和从字面的揣摩上,即不知晓其正理,更未亲见其实践,所以对其的是否对错没有发言权利,但是我想说的是:
  1.对焦老师这种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我非常佩服,也极力倡导.岩土工程本身就存在理论滞后实践,所以理论的发展空间应该很大,随着我们面临的工程类型愈来愈多,前人的理论会有许多无法解释的情况,故此,大量的空白需要人们去填补,很多前人的东西需要加以发展完善,甚至颠覆.
2.就土木领域理论现状水平而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不认为中国人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没有超越欧美先进国家的可能.昨天看一报道,光我们的北京,现在的工程建设规模,就相当于整个欧洲.这么多大规模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依托,这是别人没有的优势.
3.有关弦线模量研究成果核审时的争议,各位专家意见相左,或尚不相左,只是认为需要对接完善,这非常正常,若以阻扰冠之,未免有些上纲上线,有失气度,也有失科学严密态度.
4.有关计算与实测如前所述高度一致的说法,是否有点言过其实,不讳言我深表质疑,或许此原因只因为对岩土的复杂性我根深蒂固的成见.其实真要是比传统理论进了一大步,就已经非常了不起,我们要防止宣传过渡这种沾染了我们的广告通病的东东.
5.好的东西需要实践检验,从内心我希望弦线模量理论填补岩土中一块大空白,毕竟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东西.
   

benjackxu 2007-08-09 08:48
岩土工程目前研究的岩土体结构尺度水平仅能达到细观水平,而且其研究成果尚不能与岩土体结构的宏观力学性质相对应起来。因此,其应力-应变关系被冠以“本构”之意,本身就说明了其包含经验性和实证性的内容,所以对一种理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高度一致(即精确量化)的真实性不能不让人生疑。当然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s:65]
有空了,按也拜读一下焦先生的大作,推算一两个看看,重学一下土力学,呵呵。学术争论贵在各抒己见,思想碰撞,感觉现在我们年轻人做得挺好的,哈哈。

焦五一 2007-08-09 12:19
benjackxu 先生再次提出疑问: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高度一致(即精确量化)的真实性不能不让人生疑。对此我已经答复过了: 为什么能够高度一致,因为对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来说,1885年布辛乃斯克走了第一步,以后即停顿下来了.太沙基用Odemeter试验80多年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弦线模量和布辛乃斯克接轨,将其从线性延伸到极限压力,成功地计算了黄土湿陷是力证.请.benjackxu先生将Email见告,资料发去再请教..更简单的验证方法是寄50元钱,我即把能够证明"高度一致"的软件光盘寄去.光盘本可奉送,但在网上已经说了,就要恪守诚信.

焦五一 2007-08-09 12:50
有网友问:蒲城电厂试坑浸水初期,地面有上升现象,对此如何解释.因为要查资料, 所以没有及时回复.最近又找不到原贴,在此回复,顺致歉意.<岩土工程学报>1993,15(2)4页资料称:"试坑浸水期间,坑内浅标点在加大水量后(12月5日)捎有上升现象,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注水孔使地层中有自由水面,产生浮力."这一分析正确正确,但不深刻.按弦线模量计算,引起自重湿陷的压力是浸水后饱和容重与天然容重之差引起的压力.有自由水面时饱和容重用浮容重,此压力即成负值..试验实测最大值6.5cm.为自重湿陷系数计算值的1/10(下续)

焦五一 2007-08-09 13:22
(接上)试验参加单位西北电力设计院的参加人张希宏将厂区整套勘察资料送我,要求用弦线模量计算,对计算结果他,于1993年出具,并经过单位盖章确认的"情况说明"如下:"焦五一老师根据物理指标用弦线模量计算该地段7个探井下沉平均值6.78cm,主厂房地段6个探井平均值5.83cm,主厂房平均物理指标计算5.98cm,其它车间8个探井平均5.52cm.这一计算的准确性高得难以置信,我详细核实了全部计算过程,又看了其它工程和试验情况,特别是前苏联一份资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作的很多试验,用弦线模量计算都很好.这一方法要尽快鉴定应用,适应新的情况,把我国经济建设搞好,否则就要犯罪".这一资料在2000年鉴定时作为62份"工程单位出具的应用说明"列为第60号.鉴定后增加到99份,主要是高层的应用.

焦五一 2007-08-09 13:50
感谢论坛开设"焦五一专区",其目的就在于让大家畅所欲言,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说透.我很感谢benjackxu 先生提出疑问的态度,就怕只怀疑而不提问.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会请坛主帮忙,陆续把一些论文资料,发在论坛上..弦线模量在1967年提出并第一次应用,1969年得到进一步证明,1971年计算黄土湿陷成功,至今已经分别有36-40年.我的身体很不好,就靠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研究,而且还要花很多本来可以不花的钱.老伴1981年农转非进城,没有工作,每张光盘收50元,主要也是精神补偿,请同行专家谅解.光盘软件重现了从1967年以来40年的研究资料.

岩下之议 2007-08-09 13:53
昨晚发帖后,复又上网浏览相关报道,看过之后,我--------无言!

焦五一 2007-08-09 14:05
感谢27楼"岩下之议"先生,希望进一步提出问题..但毕竟是论坛讨论,不可能谈的很多,所以重申:请坛主帮忙,陆续把一些论文资料,发在论坛上,欢迎大家深入讨论,当然更希望黄熙龄等先生参加.

lychee 2007-08-11 11:30
敢于象权威挑战本身就是壮举,我们现在的学霸、学托、伪专家太多了

kxly 2007-08-12 19:43
由载荷试验结果确定弦线模量,本人认为并不可取,因为并不是每个工程都能作载荷试验,而且载荷试验的影响深度也有限。个人观点请大家批评。

焦五一 2007-08-13 08:28
感谢30楼提出问题,由载荷试验结果确定弦线模量计算工程沉降是对弦线模量基本原理的证明,实际应用是依据土的物理指标用软件进行的,准确性没有降低,这是弦线模量的另一基本原理.详细情况请看论坛有关论文资料.今后将继续发一些论文.谢谢!

清清水 2007-08-26 10:12
郁闷,还是郁闷!!!!

清清水 2007-08-26 10:15
[s:68] 真可恨!!!

焦五一 2007-08-27 15:00
给楼主献上5朵鲜花,除表示感谢外也是对其内容真实性的反馈.网上已经有网友贴出1991年以来全国政协委员范明、庞巨丰和洪涛,2004年全国政协委员刘石民,2004年陕西省政协委员王紫琴,2006年陕西省人大代表赵静波和2007年陕西省政协委员陈冬贵和王紫琴先后提出5次提案或建议,要求政府调查弦线模量的事实,最后要求测算。已经发到十届全国土力学会议的64个软件就是为测算而准备的第一部分。其它部分只要有关单位能够认真对待和接受时,随时交出。1969年计算机瓦厂烟囱各个施工阶段沉降的结果,今天发到了论坛上。

焦五一 2007-08-27 18:16
1971年计算湿陷的油印资料,也发在了论坛上.

whfalpha 2007-10-23 14:17
百家争鸣百花争放

焦五一 2008-03-06 13:31
感谢同行朋友对弦线模量的关注,以下文章先发,说明回头另发,抱歉。[/]

edelmann 2008-05-04 19:26
我真迂钝,论坛上讨论了这么久,我才关注!
前面所有的讨论我都不知情。
“弦线模量”,我看没什么不对。岩石力学中不就有“割线模量”吗?
讨论也是研究,解放思想才能进步。

gjj2001616 2008-05-19 15:59
先下来看看,期待后续文章。

liuph 2009-05-25 02:11
现在对焦老师的东西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先学习焦老上传的文件,学习完再发表评论,期待中------

fasing 2009-08-20 07:50
引用第6楼xfxy0405于2007-08-01 11:13发表的  :
中国的学术,人治和权威的结合体.



完全同意,每个人都搞出一套理论。真是中国人的悲哀。

thuyantu 2009-11-07 17:42
      焦先生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前两年有一个青年报还刊登了一些有关焦先生的事情。
      焦老是一位很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先生。不过,我看了一些焦先生的论文、资料,还有相关报道,评论,感觉焦先生实在具有了太多“民科”(即民间科学家)的特征。关于民科的特征,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搜。
        如果焦先生的成果确实有价值,在国内受到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压迫,那么,请焦先生将成果投稿到国外权威期刊去,如何?是不是地球上没有公平的科技期刊了?
        焦先生说他的东西很好,但有些关键内容却又要保密。这让我想起街上卖药的,说他的药包治百病,但神神秘秘的,不告诉药的成分,更说不清楚药的治病机理。焦先生又要为国家做贡献,又要大家认可他的成果,又要保密,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岩土工程又不是玄学。焦先生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最典型的问题是,焦先生有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几乎完全吻合。不仅曲线走势相同,而且两条线几乎总是贴近的。搞过岩土的都知道,这要么是极低概率的巧合,要么就是别的问题了。因为,从理论上讲结果应相同的几个点的实测结果,通常实测结果会有些差别,做过岩土工程统计的都知道这一点。也就是实测结果与实测结果通常并不完全一致,可以有不同的实测结果。那么,最道德的情况是,焦先生从多个实测结果中,选了最最接近理论计算的一条实测曲线去与计算结果比较了。如果这样的投稿论文送到我手里审稿,我就要挑出几处致命伤作为理由建议退稿了。

       由于岩土性质的复杂性,岩土工程并不能总是进行很精准的计算。
       具有创新性、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科技,在我国已经有了可行的应用推广渠道。以焦先生的学历、工作经历,从事岩土工程专业,应是很对口的;但是,焦先生的“呼吁”工程,实实在在陷入了典型的民科范畴。我认为这是焦先生的个人悲剧。 
       我很尊敬焦先生的敬业精神,但不赞同焦先生的推广技术的方法。    
            大家看看,有什么好办法帮帮焦先生,而不只是推波助澜?

zndxshm 2009-11-08 14:37
        

buekwu 2011-04-29 13:03
    

zhuangbanlv 2011-10-09 10:57
请教焦老和大家,“弦线模量”能否用于研究桩伴侣的“止沉”理论?

dahengba 2014-11-15 22:30
救人,救房,捎带救开发商。 http://bbs.yantuchina.com/read.php?tid=281990或是压垮开发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查看完整版本: [-- 焦五一置疑黄熙龄、罗宇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597564 second(s),query:6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