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京沪高铁施工方回应六大安全疑问:百年沉降不超5毫米





如何防止沉降
人工碾压 以桥为路
诸多“发明”助力,京沪高铁以超乎寻常的速度竣工。
与之相伴,超快速度下的安全隐忧也被专家重视。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表示,最大的问题在于高速铁路修了后,它会自然沉降。国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修了这条铁路,放在那儿,经过四年、五年沉降,然后再运行,或者再做一些工作。
一名长期在铁路施工一线的负责人介绍,国外高铁建设工期差不多要10年,路基做好后,自然沉降至少要两三年。我国高铁建设工期短,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让路基自然沉降,因此,采用了很多工程措施。
京沪高铁80%的线路是以桥代路,用很深的、坚固的桥墩来规避可能的沉降。罗卿说,大汶河特大桥桥墩最深的达54米,相当于18层楼高。
更大的担忧是在路基上。北京铁城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克贤说,山东段青后庄附近地基很软,路基做完后,进行了沉降监测,发现它沉降达到50毫米,大大超出标准。其后,监测的结果仍不理想。一年左右,沉降直奔60毫米而去。
沉降不稳定,就不能铺轨。专家“会诊”的意见是,当初对地基处理时的“强度”不够。因此,要求对该路段“加载预压”,相当于“在路基上站上几个胖子,将它压实”。采取这一措施后,监测结果显示该路段已趋于稳定。
李克贤所在的北京铁城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监理京沪高铁近270公里的建设任务,从黄河桥以南直到徐州市贾旺区。在施工单位自设沉降监测点之外,监理公司在重点路段另设三个评检监理小组,专管沉降监测。
李克贤说,京沪高铁的路基修好后,要经过一个冬天、一个夏天的自然沉降。经过夏天的雨水浸泡、冬天的墒冻,土会变得比较紧密。
前述的铁路施工一线负责人介绍,因为拆迁等因素影响,真正留给建设单位施工的时间往往不断缩短。因此,考虑给一年的自然沉降时间,个别的路段并不能做到。
自然沉降时间不够,怎么办?施工部门就采取各种施工措施人工压实,包括碾压等等。“如果从安全的角度讲,自然沉降最好,用了措施就可能有破坏”,该负责人表示,施工也是“纯天然的好”。
如果沉降超标怎么办
路基下陷 可调垫板
李克贤说,通过评估的路段,其沉降都必须稳定,但稳定不是绝对不沉降。铁路正式运营后,路基可能还会沉降,这叫“工后沉降”。按照京沪高铁时速380公里的设计要求,这个工后沉降的数值不能超过5毫米,时间跨度是100年内。
如果超过了5毫米会怎样?高速运行的列车可能会因为路基不平而出现脱轨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京津城际曾被曝路基经雨水浸泡后,出现下陷的情况。
在传统的有砟轨道铁路上,如果路基下陷,在路基上直接填上碎石等填料即可。京沪高铁是无砟轨道,不可能采取这一方法。
李克贤介绍,京沪高铁的轨道板和钢轨之间,有三层东西:塑料垫片、弹性垫板、钢垫板。如果路基下沉了,钢轨是不能变的,可以改变的是这三个部分。比如目前的钢垫板一般是10毫米厚,可以换成20毫米厚的。在京沪高铁联调联试试验阶段,调整的是塑料垫片的厚度。这是预防沉降的方案。
这并不是万能的。李克贤说,目前通过钢垫板等允许的最大调整厚度是1厘米,几十年内,最大调整厚度可能是5厘米。
因此,工程质量必须不能出现超出这一范围的问题。
预防沉降必须加强监测。京沪高铁制定了严格的沉降监测制度,线路建好后,多达数百处的监测点也要随时报告监测数据。
赶工期情况下,京沪高铁是否会出现沉降等危险?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表示,京沪高铁主要通过人工压实来应对,“安全上不是问题,至少最近不是问题”,“只要监测好了,将来也不是问题”。
如何防止异物坠入
两侧封闭 全线监控
京沪高铁线路两侧都已封闭,可防止牲畜跑入,也可以防止与轿车等相撞,但无法防止飞鸟闯入,也无法阻止空中掉下的杂物。如果有石头等杂物坠入铁轨,对高速运行的列车而言,后果是灾难性的。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唐涛介绍,高铁上方有立交桥,就有可能坠入一些异物。如果等司机发现这些异物再采取制动措施,显然是来不及的。为此,京沪高铁全线建立了视频监测系统。在立交桥等重点部位,都建立了视频、红外等监测设施。一旦发现有异物,铁路工作人员会立即清理,并将信息通报临近的列车。此外,高铁与周边物体还有一定的隔离距离,可防止人们往轨道内扔异物。
千里京沪 一轨相连
火车为何不再“咣当”响
与传统的铁路线路不同,运行在京沪高铁上的列车不会发生“咣当咣当”的响声。为什么?
北京铁城建设监理公司副总经理李克贤介绍,京沪高铁全线是无缝线路,就是一根轨,没有缝隙。钢轨从钢厂出来时,是100米一根。拉到焊轨基地后,每5根焊到一块儿;运到施工现场,再每4根焊到一起,长度到了2公里。最后,这2公里长的钢轨还要被焊接在一起,叫“锁定焊接”。因为钢轨在温差大时会有伸缩,京沪高铁要求“锁定焊接”要在钢轨的�度20℃至26℃之间进行,具体到某一段,温差不得超过2℃。
已有3171人阅读
岩土在线(www.yantubbs.com)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岩土在线”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岩土在线所有。欢迎各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岩土在线)及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为向网友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其他媒体或个人转载使用,务必保留"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本网转载稿件若涉及您的版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相关法律及规定妥善处理,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岩土网

栏目

24小时人气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