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4658阅读
  • 4回复

[工程事例]嵌岩桩中破碎岩层承载力方面几个小问题的处理经验——事实是勘察方面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nalyze
 

发帖
943
土币
25461
威望
2657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7-27
在筑龙网上回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挺典型的,说的是桩,事实上是勘察方面的:“RQD为20%左右的岩层可以做持力层吗” #4 &N0IG  
[e@OHQM  
“RQD值是用超前钻得到的数据,有20-30公分的掉钻现象和严重的漏水,勘测院判定是溶系,但是没有大的溶洞。”对后面这个判定,有人说依据不足。 S aet";pf`  
按本人经验,最后那个判断是根据地区工作经验,如果非要100%的数据来说明,这恐怕是没有,即使做物探也无法100%确定。举例,我所在的城市中,即使在12m间距的钻探中没有发现溶洞,那我还是要给出一个判断,指出该场地可能遇到垂直性岩溶洞隙的可能性;即使在钻探中漏水不大,或者若干个抽水试验中均没有大的地下水,那我还是要给出一个挖孔桩会遇到大水量的可能性、概率。这就是地区工作经验,从数十数百个工程总结出的经验。 D.R|HqZ  
1vK(^u[  
.N5R?fmD  
问题:“RQD为20%左右的岩层可以做持力层吗?” w^E]N  
在广西这边很多地方的白云岩,中风化、较破碎的岩体,RQD将会比这个数值小,单管钻进的取芯率很多也就是这个数了,而且岩芯呈碎块状为主。对于双管单动所取岩芯,取芯率比这个单管钻进往往要低,不少工地验证过了都是这样,当然都是高层建筑。为何出现这一现象?因为双管单动钻进所用的金钢石钻头是厚壁的,单管钻头是薄壁的,对于这种中风化白云岩,这方面的原因造成双管单动比之单管钻进取芯率要低。双管双动也是作过对比的。几千米的钻探证实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虽然它现乎很多人的意料。即使对于微风化白云岩,因地区构造运动的影响,岩体中多存在垂直性裂隙,很多双管单动钻探所取岩芯,很多也碎成两半,半柱状的两半,或者斜着裂形,这种也会对RQD有影响。 Rn(F#tI  
本地对这种中风化破碎岩石做有不少静载试验,人工挖孔桩底下做,也有冲孔桩内用传力杆做的,极限值最小是7000~10000KPa,高的超过18000KPa(因业主不肯掏腰包,大多也就做到这个数就终止了,挺可惜的)。 A|_%'8  
因此,就我的经验来看,可以考虑做桩端持力层,但建议业主掏钱做静载试验验证一下,承载力取安全一些(如果不做试验就更应偏于安全考虑),只是桩大桩小问题而已。注意岩石静载安全系数是取3,这是考虑了潜在的岩体裂隙的影响。如果岩体非常破碎,可以考虑当做土层取2,因为这种情况下裂隙很密集,已经反应在静载试验中,一两条裂隙对此不构成太异常的影响。我的意见是,最终取值还应由勘察单位结合当地工作经验来确定 zGd*Q5l  
3KFrVhB=  
破碎岩层单桩承载力问题: mRnzP[7-\)  
我的工作经验是,对于这种较为破碎的岩层,不适于用勘察报告中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来直接套用桩基规范中的单桩承载力公式来简单地确定,桩端岩层承载力最终取值还应由勘察单位结合当地工作经验来确定。 k>;r9^D  
我个人遇到两次这种事,一次是直接套用,结果后面挖孔桩、冲孔桩都做了大应变,7根大应变,结果都承载力是有一定的问题,后来经种种考虑之后另作上部结构处理了,采用轻型建材;另一次也是套用,且该处溶洞巨多,简直是千层洞,不过后来我们做为第三方建议不要采用那么高的承载力,并且改为800的小桩(原来是2000的大桩,单桩单柱),现在这高楼挺安全的嘛。

发帖
2799
土币
1340
威望
1388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4-04
  
离线qqing

发帖
362
土币
9977
威望
324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04-02
RQDRQDRQDRQDRQDRQDRQDRQD hNq8 uyKx  
是啥东东

发帖
467
土币
633
威望
59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03-01
这个很好,值得好好学习
离线算块好肉

发帖
132
土币
2709
威望
18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4-15
学习了,专家级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