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4290阅读
  • 22回复

[转载]一位老勘察人员对岩土注册考试的亲身感悟(不错的感悟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林雪平
 

发帖
48
土币
863
威望
159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20
(这篇文章我是在年初发表的,同行门都发表了很多见仁见智的看法,有人跟贴,又到版面上来了。我想啊,还是好好的看看书,考过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考过也是不容易的,对我来说。反之,我30岁时,考这注册也是不难的。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有一点应该承认,对注册考试来说是有年龄差别的,年纪大不如年轻人,这是现实。注册是对的,这也是勿庸置疑的。但注册的确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考题与实际,注册的设想与实际的体制都有不相一至的地方。我省考核过的105人,90%退休了,02年考过了30人,03年考过了33人,而这63人中,只有1/3是搞勘察的,真正搞勘察的考过的并不多,有2/3的人没搞过勘察的人却能考过,这就是存在的问题;不少77级和78级而一直在搞勘察的人没考过,这也是问题。这两届本科生,的确不错,他们都是在近50岁的人,大都在老总的位置上,近50岁的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尊重老同志,不会看不起年轻人,也不会自称“专家”,“专家”是别人给我们的,我们也不把自己当“专家”。但我们的事业的确还需要这一代人)  On?v|10r'  
   W*:.Gxv]  
    我是参加过两次考试的人,都没考过。 从二次岩土注册考下来看,很多同行没考过,在这些同行中,有相当部分人专业工作能力不错,可以说是勘察单位的骨干和专业带头人,但还是过不了考注册这个关。这些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勘察,实际工作经验较丰富,的确有一定的实际工作水平,但大范围的基础理论却很陌生,一时还很难考过. Qel9G($=  
   从二次考过岩土注册的人来看:做土工试验的可以考过,搞结构的也可以考过,搞桩基检测的也可以考过,从没做过勘察的人考过的也有(这些人的确有,有名有姓,我们也认识)。一直从事勘察工作的人没考过的太多了,甚至很多是师兄级的勘察人员(这些人也有名有姓,我们也很熟)。就我们几个相近城市一带的,据我所知:77、78级进大学的老勘察人员至少有十几二十几个没考过,他们是文革后考上的大学生,有的还下乡插队多年。这三届学生上大学很不容易,当时高考录取率还不到5%,他们在校时读书都很认真,老师们有口皆碑。假如把考试和实际水平划等号,那么这些人真的就那么不行吗?我想很多应该不是的。 nFCC St$  
  注册没考好,这里面包含很多因素: gJ+'W1$/  
  %2{ye  
  1.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有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好好看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地基与基础;各种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土工试验岩石力学试验,钻探技术工艺等。建工,水利水电,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等等,各种行业的岩土工程勘察你都要会;不管你平时有用或没用的,或许说你以后永远也用不到的,你都必须会。勘察的要会,设计的也要会(基础设计,基坑支护,边坡稳定,地基处理等等)。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措施,一辈子都见不到的各种特殊性土的岩土工程,你都要会。 W@IQ^ }E  
  所有涉及到以上内容的规范都要看,规范中的正文和附录要熟,相关的条文说明要理解。 DCa^ u'f  
  以上所说的那些知识面不仅要看懂,而且还要做习题。只会自己行业的勘察绝对是不行的! ]/6z; ~3U  
  wJqMa9|  
  2. 这些人年纪较大(他们大都在40-50岁,有的还大于50岁)。他们记忆力差,反应慢,平时会的东西到考场就不一定会,或考试时间不够用,不象当年。  8Fh)eha9f  
  本来他们这些人完全可以用考核方式获得岩土师注册资格的,但由于他们所做的项目没评优获奖(70年以后本科毕业的要以评优获奖做为考核的唯一条件)。其实评优也是不难的,他们没去评优获奖也是有很多因素的:有工作因素,有领导因素,有舞台大小因素等等,说不清的。   372rbY  
  等到年纪大了再来个什么考试的,总觉得和十几年前不一样的。 大学毕业6-7年,基础理论还好,参加考试正好,况且也还有很多人没考过。而这些人毕业都20几年了,规范都改了好几次,专业基础理论平时涉及不到的早就忘了,一定要花很多时间来看以前会而现在不会了的东西。  RB\uK 1+  
  3}1u\(Mf  
  搞勘察的很偏重工程实践经验,我们的很多理论与实际不符合:   $I>w]  
  当你从郊区路边走过时,你会看到很多人工边坡几年来也不坍塌;但只要你一计算,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支护,可它没支护就是不会坍塌;   s8Q 5ui]  
  有些基坑,计算后要花很多钱围护,但实际开挖起来却没事,或稍稍支护就行;   8,%^ M9zBP  
  不少桩基,用你提供的指标计算出的单桩承载力和实际的压桩结果相差太大了;   wlvgg  
  有些淤泥层,你的勘察成果说它是流塑的,可开挖后它一点也不流,甚至直立性很好;    地基沉降变形计算,计算后结果要下沉十几厘米或几十厘米,可实际上它就是不沉,或只下沉一点点;   Izc\V9+  
  很多勘察报告,说有地下水需降排水,可基槽开挖后却没水;   kTB 0b*V  
  有的砂层,你判它会液化,可打桩时却穿不过液化层;你建议可以做为桩基持力层,可桩却停不住 ..... l'qg8  
  太多这样的实例了,怎么办?要结合工程实际经验,理论结合实际。所以说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行, 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也不行。  j (d~aqW  
  我们的理论还很不成熟,做为国家的规范也都还有不合理之处。 Zi i   
  你提供的浅基承载力每平方米差它个2-3吨很难说你对与不对;不象设计荷载取值,每平方米差个0.1-0.2吨马上可以说你不符合哪一条规范。 l)\! .X  
  所以我们搞勘察的,必需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     JbbzV>  
  可是考试就没考这些实际经验的东西,所以说考试和工程实际经验是没直接关系的。  *^4"5X@  
  考试是为了注册而设的考试,是好几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出的考题。我们多数是一直从事 某种行业的人,要去应付多种行业知识的考试,东一枪西一炮的,实在难于抵挡。 :Yl-w-oe  
  本来考一考也是很好的,可以温故知新,“充充电”,但考下来却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 _VN?#J)o  
  你会的它不考,你不会的它却考了很多; A)!*]o>U  
  平时工作中常用的它考的很少,用不到的它却考了很多; WH}y"W  
  干这行的考不过,没干这行的却考过了。 ITBE|b  
  一二次考下来,很多老同行都说不考了。 3 i0_hZ  
  也不知这岩土注册到底是在考勘察的还是在考设计的? RqrdAkg  
  原来的“勘察大师”能不能叫“岩土大师”? d0ks G$  
  我在此说这些话,不是在贬低考过的人的水平,丝毫没这意思,不要误会!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考试是公正的,能考过的同行是很努力的!对考试来说,还是要以成败论英雄的。对老同行来说,还是不能灰心的,一定要争取考过的,这才是榜样! X_h}J=33Q  
  考注册是一件大好事,应该完全赞同,就是来迟了。但无论如何国家是在朝进步方向发展了,我们应该感到欣慰。现在是在探讨如何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如何提高注册考试的实际技术水平含量;没考过的同行该如何接下去应考,怎样才能提高注册考试的成功率 ;出题的专家如何更科学出题,不要出偏题,不要出怪题,要实际一点;考试是在考“从业资格”,不是在做学术研究,不要造成八股试的考试,不要让大家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万万不能形成考过了不一定就会干,而会干的却考不过的局面。  t:Q*gW Rh  
  比如说考那道液化计算,尽管做对了,但花了二十几分钟,考试有几个二十几分钟?我想这种题很简单,但算起来很繁琐,象这种计算太繁琐的题要考概念,不要有太多计算。实际工作中都有电脑了,考人工计算速度又有什么用。   j^JPZ{ej ?  
  还有那道基坑标高计算,加加减减;问什么叫“干强度”等等,这都有什么技术含量?   ~ 7s!VR  
  考标贯面积比,第一次见过,不知有什么用?搞了二十多年勘察,还没听过有这东西。 <'*LRd$1  
 “面积比 ”,那是专指取土器的,怎么能随便引伸?水管,炮筒的面积比能这样求吗? Sm|6 %3  
  如何出好题,这是众多还没考过的考生们先给出题专家出的一道难题.出好题也是很不容易的! r19 pZAc  
  在这里,我还是要认为,考注册的确是在考从业"资格”,不是在考实际工作水平能力.当然不是说考过了的人没有实际工作水平。 n>YKa)|W`  
  大学毕业了,说明你有了该专业的必备知识了;工作几年后,注册通过了,说明你有这专业的独立工作能力了,你拿到了上舞台的通行证了, 你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才华了。 0e4{{zQx  
  然而,这舞台很早就存在,不少同志早就在舞台上了。他们在舞台上已发挥了多年的才华,他们要上舞台前就没有在发通行证,现在要重新来看通行证,有的就拿不到或很难拿到。难道要叫他们退出这舞台了吗?  ^h6tr8yn  
  我觉得这样的注册考试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像有的院有那么多年的工程勘察历史了,而恰恰都是单位的骨干力量还没考过,考核通过的大都已退休了。文革后大学毕业的考核过的不是很多,很多单位甚至没有,今后还要继续考,但毕竟要有时间。 cwg"c4V  
  难道这些骨干力量以后就不能承接工程了吗?或者他们写的勘察成果要请非参加勘察的注册人员签字盖章. 5;EvNu  
 这真是太下策了。 0,")C5j  
 当然,要找几个考过注册的人来倒也是不难,但不一定就能适合。 5j(k:a+!H  
 这些话不能不说,这是很现实存在的事。
离线dabao79

发帖
700
土币
24
威望
1778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2-05-12
回 11楼(chenyao) 的帖子
chenyao:呵呵,其实也不能怪国家,国家也是想规范这个行业,以便更好的服务国家建设,只是很多方面还考虑的不够周全。但是毕竟这也是一种进步,抱着平常心去看待吧,考过了值得恭喜,考不过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自己努力过就行了,只能说自己不适合考试,而不是不适合工作。。。 (2011-07-26 12:09)  (8OsGn  
 M6TD"-  
国家可不看你是不适合工作,只看你有没有通过考试,有没有那个资质干这个事
离线dabao79

发帖
700
土币
24
威望
1778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2-05-12
深有感触呀
离线yuandancai

发帖
238
土币
228
威望
36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1-10-22
我也谈谈个人看法:
    注册岩土考试绝对是好的,是一次理论的大学习,大检查,很好。从各个勘察行业来考,没有死角。与工作经验有一点关系,但不是很大。有经验的人可能只在某个行业有经验,但注册岩土绝对是大检查。考过的人,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可以很快熟悉勘察。但没系统学习注册岩土的,很快熟悉某个勘察行业还是有差距的。
离线zhanglf19870

发帖
134
土币
3421
威望
61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1-10-16
学习学习
离线wz_2026

发帖
402
土币
4885
威望
91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1-09-08
每一条政策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当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希望以后会更好
离线八目修罗

发帖
581
土币
7431
威望
-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1-08-28
每一条政策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当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希望以后会更好
不管怎样,做个有良心的人是必须的
离线babysai007

发帖
587
土币
20
威望
27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1-08-24
国家层面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没考虑全面
离线czj620621

发帖
91
土币
15
威望
68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1-08-16
确实有楼主说的现象存在:会考试的不会干活,会干活的考不过。
离线zjgy

发帖
2891
土币
4657
威望
15486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1-08-06
岩土要力学加经验模式,关键是考试试卷是学校人士出的.
离线victor365

发帖
70
土币
3758
威望
6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08-04
好文章
离线analyze

发帖
943
土币
25461
威望
265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7-27
“77、78级进大学的老勘察人员至少有十几二十几个没考过,他们是文革后考上的大学生,有的还下乡插队多年。这三届学生上大学很不容易,当时高考录取率还不到5%,他们在校时读书都很认真,老师们有口皆碑。” ^q&x7Kv%  
TC('H[ ]  
也许一些人曾经认真过,进入社会后可能就随大流了,书也扔一边去了,理论也扔一边去了,某些人也许就记得自己“有经验”,过了几十年还是只有经验,但是,有感悟吗?是否把经验总结了?是否认识了事件背后隐藏的规律? y5r4&~04  
有个老名词叫“实事求是”,对很多老同志,实事经历过了,求“是”了吗?十五年前我刚参加工作,很多老同志也早就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了,我对他们说,也对自己说:“如果一个人不总结经验,那他工作三十年跟三年有什么区别呢?”  果然,他们很多人在十五年后的现在还跟当年差不多,这当中也就有“78级进大学的老勘察人员” Iv *<L a  
x;S @bY  
早几天到一个地方看一个边坡,砌有挡土墙,稳定十几二十年了,以为会“基本就这样了”,然后还是当年做挡土墙的人,在坡脚建一个房子,平行坡脚挖了一条“才”1.4米深的基槽,还事先在挡土墙下做几个支墩,结果这个边坡变成动感地带了。只识得工程经验,不认识工程经验背后的规律,不行的。。。 wzA$'+Mb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