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向错误学习,因为大多数的错误都是相同的,大多数的成功却都有不同的原因
。”-马云
成功的东西很难复制,而失败的经验却可以汲取。
我们参加的叫:“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试”,重点在哪?
不是“注册”,不是“土木”,更不是“工程师”,是“考试”!
你是不是以为我要说“岩土”,没猜到吧?!!!
重点是考试,而岩土则是给你个考试画个圈圈,诅咒你,困住你!你要做的是破茧(圈)!
考试如何破呢?抓住底层规律!
各位从小到大,经历无数考试,有失败,有成功,回想一下,你能得到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成功的那些,是那些地方促成的?
我从16年春节后开始着手搞岩土,当时真是瞎JB搞,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 看了一遍土力学,看到什么程度呢?请看下图
(vx:jiegouyantuguakao,一看这名字就NB,要不要加一下试试)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瞎JB搞!
- 看李某的大“黄”书,据传错误很多,看了一遍除了发现几个错别字,我就愣是一个错误都没看出来。迷迷糊糊的看了一遍,前面看后面忘,基本是睡过了的。
- 看规范,不要问我看的什么,不要问我看到了啥,反正就一个字:浪费时间!美其名曰:我要熟悉规范,我要把规范都记住,背过,倒背如流!吹牛X而已,你还当真!
- 发觉搞了这么多东西,脑袋还是一如刚开始搞一样,啥也不知道。就抄起了枕边的某虎的蓝皮案例书,有搞了一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发现题目越做越不对,抄过李某的书一对照,竟然同一道题,2个给出的解答是不一样的。这可吓坏了我从小耳濡目染的9年义务教育获取的精髓:标准答案是唯一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好吧,迷迷糊糊又把书看完了,除了发现了一堆不一样答案的题,其他啥也没学到。不,最起码知道计算器是怎么用的了,尤其插值,还可以解方程,当时感觉自己仿佛有了必杀技!
- 听从论坛各位大神建议,搞了一本刘老仙逝之前传承下来的“大宝典”。从第一章勘察开始做起,做5道题,睡了半个小时,醒来发现已经晚上12点了。不行,愧疚之情涌上心头,再做1道,做不下去,看看答案是怎么搞的,抄了一遍。OK,搞定,这道题我记住了,他再出来我指定认识你。今天圆满完成任务,睡觉!明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就这么搞了1个月,就到了9月份了。我靠,下个星期考试了,“大宝典”我才做到浅基础的前一章!慌得一批,赶紧把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终于算是都“看”过了。
- 考试!我是不是进错了考场了!第一天考专业知识,除了法规全中(so easy),我为什么连这个选择题是哪个规范里的都不知道?看规范都看到了“婶婶”的脑海里去了!婶婶,求求你把我的知识都还给我。第二天,考专业案例,我靠,这个题目我竟然会做!我靠,这个我也会,赶紧写。我靠,怎么就剩15分钟了,我答题卡还没涂!我靠,2个半小时,我就做了10道题!我靠,蒙吧,管他个球,说不定我就过了。
最后,你们肯定都猜到了,惨绝人寰!弱小可怜又无助!同志们,不要忘了本文的核心思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总结了:第一, 基础不牢,原理没有搞懂。参看16年泥浆计算的那道题就知道了。没有融汇贯通,如何叫融汇贯通呢,等我后来听了已故陈伦导师的视频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融汇贯通,三相,剪应力,有效应力都是土力学的底层规律,一定搞好,金玉良言一定要听。怎么叫基本原理搞定了呢,熟悉的提醒,打眼一看就会做,不熟悉的题型,稍微一画,稍微一想就有思路。第二, 没有建立起知识体系,真题都是规范内,甚至规范间,穿插汇总一起出题。第二年,买了一本711笔记,才发现:原来这个知识点跟另一个知识点的关联是这样的,原来这个规范的重点是这样的!跟着框架梳理了一遍,终于算是建立起了概念框架来了。第三, 不熟练。要那么短的时间内解开那个铃铛,没系过铃,没系过好多遍铃,很难在掩耳以盗铃。案例考试3个小时,总共25道题,除去涂答题卡的时间,基本6分钟左右要一道题。那是跟什么概念呢?2分钟审题,半分钟出个思路,剩下3分半钟写公式,按计算器,对照选项,选答案。一遍就做对很好,一遍做不对,发现跟答案相差很远,那就又得重新再检查一遍。你觉得会有很多时间给你整理发型,选个好用的笔,写个工整的楷书,画个完美的句号吗?熟练,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基本题型,看到他就跟看见钱似的,那你就上道了。底层规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第四, 考试没有策略。这点在第二年的考试中尤其突出。所以我就放到下面再讲。第二年,搞了个711笔记,梳理了一下脉络。无意间发现了高坚勇老师的书,还有他讲课的视频。我kkkkk,跟着高总的感觉,怎么形容泥?说醍醐灌顶,会不会有人说我是他的托?(/捂嘴,/偷笑,高总我的银行账户了解一下,给个广告费呗)(图片有码转让资料,爱扫不扫!)总之,要不是工作太忙,没有看完,第二年我也不至于不过。不是我说大话,是武大人实在太仁慈,17年的题目好简单啊!!!啊!!但我还是没过。书归正传,为什么没过呢?专业知识已经没什么问题了,用的老鼠开水的书,17年基本上就是按照这边书出的题,一翻就是原题,一翻就是原题。算是幸运。我是专业案例没有过。因为:第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STOP!好像重复了。我不是来凑字数的。好吧,我说点干货:第一, 不,接上面,第四,考试没有策略。这次明显是临场发挥的问题。不吹牛,再给我10分钟,我保证我还能在多答对两三道题。这是多少58分人的心声!武大人,杨大神,听听群众的呼声吧!考试时间改成3小时零10分钟吧,我保证给你一份漂亮的答卷。然而,幸运的监考提前3分钟发下卷子,你赚了点,延时,门都没有!那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变通点。你是要考60分,不是要把上下午50道题都做对才能过。避重就轻,很重要。比如,我今年考试,(我靠,都已经到今年了,进度君坚持不住了,好吧,那就草草结个尾吧)大家都是面对的新题型,都不适应。但是不一样的是,你有没有试过从前面往后做和从后面往前做会有不一样的彩蛋哦!说没用,做过才知道。谁做谁知道。我做了。扣除争议题面波的那个,考试的时候都不知道规范错。我从后往前做,可以确保的是上下午的特殊岩土、抗震和检测的题全对。做完后面这些,我又跳回从头往后做。此时,依然会碰到拦路路虎跑车,比如环境类型那道题,比如岩石定性判定那道题,比如圆形基础那道题,比如2个方程3个未知量那道题,我都选择跳过。我为什么要迷恋路虎跑车,反正都不是我的,我开着我的纯银把手车,不是也很拉风吗?最终,上午做了20道题,错了2个,下午做了19道题,错了2个,70分过了。有人说,今年阅卷松,你侥幸,好吧,算我侥幸,但是结果我就是这些分,好像改不了分吧!综上所述,每篇严谨的文章都要有一个漂亮的结尾。到此就完了,后面确实没有了。画外音:记得底层规律:精通原理;多做多练;不纠缠争议题,临场避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