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没什么理论上的公式计算或推导。和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一样,桩基参数表的确定也是建立在某种桩型对应大量载荷试验及原位测试试验+土工试验回归的结果。不同的桩型肯定有不同的回归结果,于是就有了不同桩型其桩参也不相同。
当然勘察人对于这个桩参表的如何使用,那就要看这个项目勘察成果的质量如何、勘察人对这个项目勘察的理解深度问题了。我想,勘察人自身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勘察成果质量优良,勘察报告所提供的桩参及成桩分析论证会很到位的,设计者设计起来有非常良好的把握性。可惜目前来看,许多勘察人未必能达到这一点。大多数勘察人(包括我在内)就直接查个表,打打折就把桩参给定了。
正由于桩、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有时,即使勘察工作量很到位,但按勘察报告设计出来的桩与实际也有很大差别。比如静压桩,控制成桩质量多数采用“终压值”,这个值比设计的极限标准值要高一些的。但现场试压时,这个终压值连设计的极限标准值的一半都达不到。许多勘察、设计者在没有仔细分析原因的情况下,慌慌张张地地哄骗业主增加桩长或桩数,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