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30楼ruairuaiyx于2010-10-09 14:28发表的 :
48"Y-TV 28楼的回复好像可以将讨论引向深入:
[0,q7d?" 1、 图3 表明,压力比Qu/Pre<1 的数据在长径比L/d=10~110的范围均有分布,只不过是在L/d=20附近Qu/Pre<1的数据分布相对密集而已,所谓桩身短L/d小导致压力比<1不能诠释图3中的数据分布现象。
ZC\.};. 2、 按L/d=20桩径为0.5m计,则有桩长为10m。工程中采用这样短的桩通常是作为端承桩使用,因为在浅部遇到了较好的持力层,如砂层等;这当然不包括不要求承载力的特殊用途短桩。但是,好像尚未见到砂层回弹导致管桩承载力小于压桩力的研究报告,倒是有不少压桩速度过快引起孔隙水压力升高导致桩上浮形成“吊脚桩”的现象,砂层以外的其它较好持力层情况大致亦如此。
iR}i42Cu 3、 以往文献与工程经验表明,静压桩工程中遇到的承载力小于压桩力(即压力比<1)的情况,通常都是由压桩过快形成“吊脚桩”所致,桩的“上浮”可达数十厘米甚至更多。本文并未提及在压力比<1的数据中排除“吊脚桩”一事。
2M(PH]D 4、 按28楼引述,短桩压力比<1的机理是“压桩结束后桩端土体的回弹和应力的释放”。从竖向变形的角度做一般地考察,基桩静载试验中桩顶累计沉降量达到或超过40mm时可确认其破坏,亦即压桩后桩端土体的回弹要达到或超过40mm才会有压力比<1的现象出现。不过,桩端的土体在压桩后回弹40mm或更多,始终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K.C?M(9 .......
JX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