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2324阅读
  • 3回复

[其他]亚运•正官庄•农心杯,韩流肆虐团体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ztts_sbb
 

发帖
702
土币
105
威望
1698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23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围棋国手们近年来终于渐渐逆转对韩国棋手屡战屡败的颓势,继常昊、古力之后,孔杰厚积薄发,在世界大赛决赛中连克李世石、李昌镐,夺得三项桂冠,国内等级分也一路飙升至第一。除了常、古、孔三人,陈耀烨、柁嘉熹、周睿羊等一批小豹辈棋手也迅速成长,从顶尖棋手,到中坚厚度,再到人才储备,中韩两国的对抗已逐渐走向均势,甚至这两年在个人赛成绩上,中国棋手大有赶超之势。
   然而,在团体比赛项目中,中日两国暂时还无法撼动韩国的王者地位。前不久结束的广州亚运会,中韩两国三次在团体赛决赛中狭路相逢,结果无一例外都是韩国人笑到最后;刚刚结束的农心杯三国擂台赛,随着崔哲瀚中盘逆转战胜孔杰,韩国如愿以偿达成三连霸;正在进行中的正官庄杯女子围棋擂台赛,韩国棋手毫发未损,由先锋文度媛一路凯歌,豪取七连胜,直逼当年徐奉洙擂台赛“一杆清台”的记录。
   于是,有悲观者认为,韩国围棋整体太强大,中国想要超越,还需加倍努力,他们的主要论据是:就像羽毛球、乒乓球一样,围棋比赛也是团体比赛最能体现综合实力。
   韩国围棋整体强大,这一点没错,中国想要全面超越韩国,需要加倍努力,这也没错,但是,对于围棋项目,真的是团体比赛最能体现综合实力吗?
   众所周知,围棋属于智力运动,高手对弈,每一着都需要审慎思考,一步走错,往往处处被动,甚至满盘皆输,而思考是需要充分时间的,时间仓促,则思维不清,思维不清则出手糊涂,出手糊涂自然只能败多胜少。
   而团体比赛由于是棋手轮流上阵,往往赛程冗长,为了减轻举办方的负担,现行规则一般就是在时间上加以限制,要求棋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比赛。
   最典型的是广州亚运会,竟然实行的是用时包干制,要求棋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赛,一旦时间用完,不读秒,不论盘面形势如何,一律判负。
   韩国围棋的棋风,一向是霸道蛮横,杀气腾腾,韩国棋手历来擅长以层出不穷的“无理手”来搅局;而日本围棋则讲究布局谋篇、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堂堂正正,中国围棋早年受日本影响极深,近年来为对抗韩国,开始不断学习韩国围棋力战型下法,深入研究破解之道,逐渐在个人比赛中占得优势。
   纵观近些年来中韩棋手在个人对抗中的比赛进程,一般先是中国棋手布局领先,韩国棋手中盘频频放出“无理手”搅局,搅局出棋,则韩国棋手逆转胜,搅局被化解,则中国棋手化优势为胜势。
   在中日棋手看来,韩国棋手的许多着法都是离经叛道,甚至违背围棋常理,但是由于韩国棋手在攻杀方面力量强大,计算精准,一旦稍有疏忽,就会被他们搅局成功,逆转优势。韩国棋手抛出的一着着“无理手”,就好像一道道迷雾重重的难题,不断考验着中日棋手,要解开这一道道谜题,是需要充分时间的。
   然而,围棋团体比赛恰恰就是在时间上加以限制,这就大大制约了中日棋手的发挥。
   围棋团体比赛和乒乓球、羽毛球有本质的不同,没听说乒乓球、羽毛球团体赛有规定选手必须在多少回合或者多少时间之内完成比赛的。在乒乓球、羽毛球团体比赛中,各选手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一贯风格、习惯、战术去打比赛,与个人比赛并无本质的不同。
   说到底,围棋比赛始终还是突出个人的项目,这一点,连韩国围棋元老徐奉洙都非常认同。
   我们现在在团体赛上表现不佳,没必要妄自菲薄,其实中韩两国棋手的实力差距,远没有比赛成绩体现的那么大,这一点在近年来的多次个人赛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只是,要突破团体赛瓶颈,打破韩国多年的垄断,我们还必须拿出针对韩国棋风的更有效的速战速决的策略。
[ 此帖被ztts_sbb在2011-01-24 08:48重新编辑 ]
坐听涛声
离线cjz06

发帖
40499
土币
451
威望
32086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1-23
韩国围棋整体强大
Welcome to beijing!
离线670616713

发帖
636
土币
5452
威望
15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01-23
了解了解!
与土为舞
离线wagaga

发帖
131
土币
2840
威望
-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4-17
是这个样子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