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争余波未了 "fOxS\er
YF68Ax]
“三峡工程对人来说是利大于弊,对鱼来说则是弊大于利。” I'e`?H t
*RJiHcII
今年9月,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的论坛上,面对水电界人士抛出“三峡工程产生巨大生态效应”的论断,一名水生物研究专家当场拂袖而去。这种场景,可谓二十多年来三峡工程生态影响之争的一个缩影。 &b9bb{y_$K
cg).b?g
自上马论证以来,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争论不休。 L.Tu7+M4
y1_z(L;I
言利大者,通常以三峡工程发了多少电、替代了多少燃煤,蓄了多少水、防了多大洪水来作证;言弊大者,则对水质变化、漂浮物多少、动植物存灭格外敏感。 |h^]`= 3
2f0qfF
甚至流域范围内发生地震、洪涝、干旱,都会引发“与三峡工程无关还是有关”的激辩。 6)[gF1
u`Abko<D
环境报告的反复 u5rHQA0%
\Y^GA;AMQQ
尽管已有1985年国家科委组织的生态论证报告在先,但1986年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启动后,大规模生态调研卷土重来。 BI :O?!:9)
a_U[!`/w
彼时,中科院学部委员侯学煜、黄秉维和马世骏领衔,六十多位国内著名生态、环境专家组成的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专家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研、论证,提出了当时被称为最谨慎的论证报告——《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的论证报告》。 )JXy>q#
L7PMam
1988年3月,论证领导小组第七次(扩大)会议审议后认为,报告对于各项不利影响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有益的、积极的对策和建议。但有的代表认为,报告中对三峡工程的有利影响阐述不够。 M+GtUE~"
nl+8C}=u
据知情人回忆,在这份专题报告中,顾问侯学煜和组长马世骏(二人都已去世)都赞同弊大于利。但代表大部分专家意见的马世骏认为,一些弊病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以限制或减轻。而侯学煜不同意这句话,他拒绝在报告上签字,成为14个专家组中9名未签字专家之一。 Ps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