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峡的利弊之争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再度发酵。 }j%5t ~Qa
)2.Si#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峡工程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nKY6[|!#
tA;}h7/Lc~
这一高层信号的释放时值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 oxs#866x
\e;iT\=.(
事实上,围绕在三峡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地质防害等方面的质疑从当年该工程立项、论证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YY 14p
WcAkCH!L
然而,一些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并不讳言三峡存在的问题,但他们认为,长江中下游大旱并不能归罪于三峡工程。 M >u_4AY
J zl6eo[;
大旱VS三峡 v+XJ*N[W
(HVGlw'`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进入5月份以后,降水虽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 GJrG~T
i@yC-))bY
近年来,中国南方频现异常气候,四川和重庆等地出现酷热、大旱以及暴雨等异常天气,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 ~Y;*u]^
d-qUtgqV86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些表态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l**X^+=$
t_^4`dW`
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下称《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适时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 C]6O!Pb0
)e{aN+
去年底,中国工程院向社会公布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结果。根据该评估,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和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库区地质灾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未发生巨大变化。 5+vaE
2v
D~m*!w*
这只是近年来围绕三峡正反两种意见激荡的一个缩影,也并没有让外界完全信服。 }7Uoh(d
A"]YM'.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并不能归罪于三峡工程。 rp$'L7lrX
kmW4:EA%
“长江中下游干旱肯定是气候原因,干旱和三峡没关系。现在有这么一种说法,水库对局部气候有影响,但往往也只对局部气候,而不是大面积气候。现在这种干旱是大面积干旱。而三峡是一个河道性水库,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很小。”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谈广鸣告诉本报记者。 Y4-t7UlS;
'DR!9De
湖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则认为,干旱与大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导致雨水分布不均匀。像去年的云南、贵州大旱,今年湖北大旱等,而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个旱情。 hb$Ce'}N
4 KiY6)
水位下降近1米抗旱 dN q$}
8tL~FiHb"
然而,学界并没有回避三峡的问题。 ]kSG R
KO [Yi
王光谦表示,有直接科学证据能够证明三峡大坝的不利影响还体现在地质灾害方面。三峡地区本来就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大坝建立之后由于蓄水压力增大更容易造成滑坡。虽然工程的方法可以对滑坡进行固定,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方式还是避开这些区域。 l#o
~W`
aN?zmkPpov
《规划》提出,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 1M 6D3d_
5!
{D!
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三峡库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其中包括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染、垃圾处理残留物的二次污染、养殖业污染等。工业污染也未得到有效控制。专家指出,水库截流后,流动的水趋于静止,长江干流和支流的自我净化能力降低,已经多次出现水华(俗称蓝藻)。 7.Op<
fC`&g~yK'
此外,淤泥问题也是外界关注的聚焦,重庆相关人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淤积泥沙厚度最厚的河段在三峡大坝前,其泥沙淤积厚度已经达到50米左右。” :;}P*T*PU
%J(:ADu]
谈广鸣透露,关于三峡蓄水对下游的不利影响,目前国家有个相关的大型研究项目正在做,即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怎么通过综合调度去消除减少这种影响。“国务院会议上提的事情现在也都在做。” I9Xuok!0>=
ye&;(30Oq
谈广鸣指出,三峡蓄水对下游环境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其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水电作为重要的能源,是其他诸如风电等所替代不了的,“现在国家一直闹电荒,不得不开发水电。” G{}VPcrbC
P
pb\6|*
如何在蓄水发电和枯水期放水防旱之间建立一种协调机制?谈广鸣说,目前相关方面已经建立一些相关机制,2009年原来准备蓄到175米,后来因为来水实在很少,下游缺水也严重,水利部门就通知三峡不再往上蓄了,蓄到172米就可以了,让大坝少发点电,减少对下游不利影响。“只是这种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 3fj4%P"
Ui~>SN>s
他指出,水利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削丰补枯,“现在提前一两个月多放点水下来缓解下游的旱情,这就是水利工程对枯季补水的作用。如果没有三峡工程,你想补水也补不了。” 1}x%%RD_
HJ"GnZp<
为了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安全,国家防总决定再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峡水库按1万立方米/秒左右控制下泄,5月25日至6月10日,其下泄流量将加大至1.1万至1.2万立方米/秒。 uRvP hkqm
';CNGv -
因加大下泄力度,20日至22日,三峡水库水位下降近1米,意味着水库在释放长江上游天然来水的同时,两天内为中下游抗旱增加补水6亿多立方米。 Y2AJ+
|
js(pC@<q5
据财政部介绍,财政部已汇总中央各部门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将按程序于2011年6月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审议批准后,财政部负责公开中央本级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中央各部门负责公开本部门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同时,按照全国人大要求,一并公开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 01]f2.5
K-v#.e4
在今年中央部门公布部门预算时,环保部和科技部等部门已经率先公布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 q V=!ORuj
/uflpV|
地方政府对于“三公经费”支出公开也积极投入准备。据公开资料,北京将于7月公开北京市级“三公经费”情况,其中包含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消费”情况。 X?O[r3<
@d'j zs
此外,江苏、陕西、辽宁等省份也都计划公开“三公经费”。 e'~3oqSvR
1EK*g;H
“目前财政预算公开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算公开在深度、广度和及时性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从目前来看,我国应完善信息披露的法制建设,同时,预算分类中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仍需要改革。” c 9Mz]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