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瞭望》2009年第49期 [i7)E]*oTA
qhtAtP>i"
175米这个坎,今年仍然没有迈过去。 ,r;d {
Ai18]QD-
按国务院同意的计划,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原拟10月底或11月蓄到位,但遇中下游干旱需加大下泄流量,目前三峡上游水位徘徊在170~171米左右。 YWrY{6M
o q)"1
去年曾首度向175米冲关,由于地灾等考虑因素,蓄水止步于172.8米。 d
A{Jk
[uQZD1<q
经半个世纪论证,17年建设,6年初期运行,三峡工程已基本完工,各项验收已相继通过,国务院三峡建委已着手制订后续工作规划,目前只等待到达最终蓄水位175米,由此将转入正常运行阶段,真正检验其防洪、发电和通航等预期效益。 C/Bx_j((
/8\&f%E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但不能仅以技术工程视之。 cV,Dl`1r
LB7I`W
1986年,邓小平说,上三峡工程,有政治问题,不上三峡工程,政治问题会更大。 8 {%9%{
3G|fo4g
在水患深重的中国,治水历来是治国头等大事之一。崛起途中的中国,对作为经济血脉的电力的渴求,越来越迫切。 ]_8I_VcQ
PSS/JFZ^
治水如治国,治水的背后,是治国之道。三峡工程能有今日,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 g}QTZT8
1iL
xXd
回望三峡工程的过去,基于可行性论证,由最高权力机关表决,被视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一大注脚。但在具体环节上,也是争论不断。
hP8&n9o
Zb;$ZUWQX
就程序而言,不管插曲几许,它在相当程度上,还是让人看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投影。 #`0z=w/)
z|)1l`
在三峡论战中,“主建派”代表人物、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说,争论都严格定性在学术和业务的范畴,没有人因为反对建三峡工程而受到过打击。“主建派”另一位代表人物潘家铮甚至说,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正是那些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的人。 MWh+h7k'
9mphj)`d;#
回望三峡,激流已变静水,但仍有险滩、陡坡,发电效益已大显其功,但更重要的防洪作用尚待检验,移民、生态、地质也面临重重挑战。 B
RjKV
iGVb.=)
一如崛起的中国,它还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V,jd
S@NhEc
三峡论战风云录 M|e
n>P
中国工程院作出“效益显著”、“利多弊少”的结论时,国务院三峡建委还在规划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指出,“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暴露,亟待解决。” w]o5L
]},Q`n>$
“公案”一则 6RQCKN)
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十年后,2002年5月16日,三峡总公司请来三峡工程最大的“反对派”——中组部原副部长李锐到建设现场考察,当时一团和气,事后却引起一段“公案”。 yc=#Jn?S
!&p:=}s
三峡总公司主办的《中国三峡工程报》和香港《文汇报》其后刊出报道称,李锐对三峡工程不无赞许,“能搞成这样很不容易,修好了将是一个天大的好事。” e7qMt[.
{0WIDD
看到报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同年6月21日写下日记,认为李锐“对三峡工程的认识有了一些变化”。(引自《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下称《日记》) <JM%Kn )
vqz#V=J{
“毫无变化。”93岁的李锐对此予以否认,他是在2009年11月23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作出这番表示的。 .0W4Dp
C+m^Z[
但他也证实,曾对枢纽工程质量表示满意,“从技术上看,能修这样一个大工程,了不起。” -G#@BtB2+
h=r<
B\Pa
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83岁的两院院士潘家铮,向本刊记者回忆起李锐的那次考察,他记得李锐当时是这样说的:“我对三峡工程的态度是明确的,也难改变了。但看了工地的建设后还是很高兴、放心的,希望尽量建好。” )"jn{%/t
!nBm}E7d
李锐和潘家铮曾是水电系统的上下级同事,后来成为三峡论战的重量级“对手”。 x~Ly$A2p
=M{CZm
“他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反三峡派的骨干和统帅,”潘家铮在《我所知道的李锐》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他,三峡之争绝难如此‘波澜壮阔’。” 8;f<q u|w
[3sxzU!t~
争论归争论,交情归交情。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决议后,潘数次登门拜访李。李欣赏潘的技术乃至文学才华,潘亦敬重李的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称李对三峡“居功至伟”。 Y_>-p(IH
@^6OV)
“李锐在五十年代反三峡(工程)立了大功,那个时代没有能力、没有需要搞三峡(工程),草率上马,后果严重。”潘家铮对《瞭望》新闻周刊说,“他八十年代仍然反对,这对三峡论证也大有好处,质疑有利于工作的改进。” ZfCr"aL
^1yTL5#:Vw
不符合“跃进精神”的决议 8kM0
“你知不知道南宁会议?林一山那个时候红得很啊。”93岁的李锐向本刊记者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南宁会议,口气很是自得,在那次会议上,他把三峡工程拉下马了。 r9a!,^}F
^I~T$YjC '
1958年1月17日,时任电力部部长助理兼水电总局局长的李锐突然接到中办通知,要他第二天乘专机去南宁,讨论“三门峡”(电报多了一个“门”字)问题。 C"Q=(3
(g2r\hI
他后来才知道,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会议上提议要修三峡工程,当时持保留态度的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提出,有个李锐是搞水电的,和林一山争论过三峡工程的问题。毛泽东就说,把他们两人都找来当面谈一谈。 ;@YF}%!+W
~7 L)n
林李之争始于1956年。这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传遍中国。随后,被毛泽东称为“长江王”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后改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下称长办;1988年又改称原名,下称长江委)主任林一山,在《中国水利》上发表两万字长文,主张尽快修建三峡工程,唯此才能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他建议蓄水高程为235米,比现在的175米,还高60米。 ],}afa!A
?$@KwA
李锐阅罢林文,认为“太离谱”,“大半个重庆市都会被淹没”;于是,在《水力发电》上也回敬一篇两万字长文,从防洪、国民经济等各种角度全面反驳。 Dw/Gha/
imCl{vt(kj
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设下擂台,让林、李直接交手。 n5*{hi
p2c=;5|/Q
李锐刚抵达宾馆即被泼冷水,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找上.门来,急切地告诉他,主席在大批“反冒进”。 2T(,H.O
uC*:#[
“擂台战”当晚展开。两位口才俱佳的对手,把各自论点搬到台面上,李锐还多了个“撒手锏”——铺开一张全国水电开发示意图,“引起主席和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muIi#4
9eN2)a/
李锐以图说理:1957年全国用电的总需求只有190亿度,而三峡一个大电站就要发电1000亿度以上,占全国发电量的比例过大,将严重影响电网的运行,他还打比方:“在一座城市里,总不能只有一个百货商店吧,尤其大城市,需要多少个商店啊!” H0b6ZA%n
K!D!b'|bb
“所有人,包括毛泽东,他们为什么听得进去?第一,我的道理讲得很清楚,”李锐向本刊记者作出分析,“第二,我是小人物,要刘少奇、周恩来反对可能就不一样了。” $ X=D9h
t6g)3F7 T
李锐的表现,使毛泽东对三峡工程的态度发生变化,称三峡工程的修建并未决定,并点李锐为兼职秘书。 KkL:p?@n
u"8 ;fS
会后,周恩来总理带头考察三峡。接着,3月的成都会议通过了三峡工程决议案,李锐参与起草。决议指出,三峡工程何时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才能作出决定;要防止规划集中三峡一点,不及其他;在防洪问题上,要防止等待三峡和有了三峡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kl3S~gE4@
MLD>"W
成都会议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了全面“大跃进”。而关于三峡工程的决议,是其时唯一一份不符合“跃进精神”的决议。 &;h~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