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同济大学
1. 院士
★李国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结构、结构与力学专家,
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
名誉主席。
★孙 钧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下建筑结构与岩土力学专家,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土建水利、测绘学科评论组召集人,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国土
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项海帆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我国大跨桥梁抗风研究
的开拓者及我国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十多项
国家攀登计划、《上海南浦大桥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任国际
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IABSE)副主席。
★范立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现任国际桥协(IABSE)
中国国家团组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
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等。
★卢耀如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现任同济大学土木
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
参与实践及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的勘测研究。
由于在岩溶(喀斯特)研究方面的成就,被国内外学者称赞为“喀斯特卢”
。他曾获199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地质科技二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
二等奖。1999年获第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2. 国家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
★桥梁和隧道工程
★道路和铁道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
3. 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二.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院士
★王光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抗震工程学家,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性
协会委员,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谢礼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震和抗震工程学家,现为中国地震局
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地震学
会副理事长,《自然灾害学报》和《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
主任主编,国际强地震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协会执
行理事,《国际地震工程》学报编委,《国际地震工程协会》执行
理事。
★沈世钊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空间结构学家,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学,80年代以来致力于大跨空间
结构新兴学科的开拓,在“悬索结构体系及其解析理论“、“网壳结构
非线性稳定“和“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响应“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欧进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03年44岁当选)
2. 国家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
★市政工程
------------------------------------------------------------------------
三.清华大学
1. 院士
★龙驭球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国家教委
工科力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结构力学课程指导小组组长,
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学报主编,研究方向为有限元法、能
量原理和结构分析。有五项首创性科研成果:广义协调元、分区
混合元、新型壳元、分区能量原理和可选参数能量原理。参加制
订《薄壳结构设计规程》。
★陈肇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结构工程学家,现兼任中国土木工程
学会常务理事及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防护工程分科学会副理事长,
《土木工程学报》主编,长期从事防护工程设计理论、抗爆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实际工作性能评估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防护工程及高强混凝土结构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主持高强、
高性能混凝土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负责主编高强混凝土结构
设计施工规程。??
2. 国家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
------------------------------------------------------------------------
四. 东南大学
1. 院士
★吕志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结构工程专家。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理事,全国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副理事长,我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
带头人。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他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提出了
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
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
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2. 国家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五.浙江大学
1. 院士
★董石麟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空间结构学家,系统地建立了大跨度
空间结构中各类网架结构拟夹层板法的计算理论、方法和图表,
被编入我国《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创建了计算蜂窝形三角
锥网架的新方法一下弦内力法;对组合网壳结构首次提出拟三角层
的计算理论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建立组合网架的理论、计算公式及
多层大跨建筑组合网架“楼套楼”成套设计施工应用技术。
2. 国家重点学科
★岩土工程
------------------------------------------------------------------------
六.天津大学
1. 院士
★谢世楞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港口海岸工程的研究设计,曾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
2. 国家重点学科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
七.北京工业大学
1. 院士
★周锡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抗震工程学家,开拓了随机地震力理论
与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在发展多层多跨房屋考虑楼屋盖变形的
空间协同计算理论方面起了关键性作用。最早对地面运动的概率模
型和结构地震反应的平稳和非平稳随机地震反应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提出了非平稳随机地震反应的简化计算模型,推动地震危险性分
析和城市地震小区划。突破了调整烈度的传统概念,对场地相关反
应谱进行了奠基性研究。在区分地震动和地基变形、发震断层和非
发震断层对结构地震反应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突破性研究,并提出响
应的对策措施。在我国最早将土层地震反应方法应用于城市地震小
区域划分,并完成了北京城区的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发展对地震危
险性分析方法和地震动衰减规律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发展了隔震
建筑的设计理论和配套的技术措施,推进了隔震技术工程化、标准
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张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学家。
2. 国家重点学科
无选自:中国校友会
中南大学土木学院:
1. 院士
曾庆元
刘宝琛
2. 国家重点学科
★桥梁和隧道工程
★道路和铁道工程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是原长沙铁道学院的一个二级学院,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隧道系。1960年成立长沙铁道学院以来,土木建筑学院几经更名,1964年铁道建筑系更名为铁道工程系,1970年铁道工程系和桥梁隧道系合并称工程系,1984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1994年建筑工程专业(即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出,成立建筑工程系,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中南大学成立后,2002年5月,以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为主体、机电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数理力学系基础力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所及力学中心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现任院长由余志武教授担任,党委书记由罗才洪同志担任。经过50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学位建设成绩卓著、科研水平一流、学术成果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实体。
学院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工程制图教研室、工程测量教研室11个系(或教研室);拥有桥梁工程研究所、隧道工程研究所、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建筑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城市设计研究所、制冷与空调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结构与市政工程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设有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室、防灾减灾实验室、制冷空调实验室、计算中心等10多个实验室,其中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是湖南省建筑企业一级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300名,其中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17名,教授40名,副教授63名,实验工程技术人员41名,其中高级职称11名。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城市规划和工程力学、消防工程7个本科专业,共有全日制本科生3600名。
学院获有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岩土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13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的土木类院校之一。学院现在有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消防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土木工程材料12个博士点;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消防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建筑技术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16个硕士点以及建筑土木与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博士生、及各类硕士研究生近1000余名。
学院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成果突出。1978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73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和科技成果65项,其中近5年来获国家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5项,出版科研专著13部。刘宝琛院士的随机介质理论、曾庆元院士的车桥振动理论不仅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而且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院在铁路和公路选线、新型轨道结构设计理论与新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桥梁抗风与非线性理论、组合结构理论、建筑结构抗震、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成果及应用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2003年,科研进校经费近200万元,并与国内外大学开展了多项学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