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KsdG(.I+ek [1]李世海,李晓,魏作安,. 滑坡灾害防治的新技术路线及分析[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z]#hWfM4B: [2]白兴平,巨广宏,贺咏梅,. 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坝区天然高边坡特征及其治理[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IsYP0(L [3]汤明高,许强,马和平,成民,杜先兴,. 西藏昌都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ijZ>:B2: [4]张有全,宫辉力,李巧刚,. 基于GIS的北京市延庆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域划分[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av' *u [5]丁坚平,李扬,褚学伟,丁振超,. 贵州开阳县龙井湾崩塌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UmP'L! [6]谭昌明,张远明,. 四川广元市区周家坡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H!@n*/R [7]陈小婷,黄润秋,. 湖北省香溪河流域白家堡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H^(L90 [8]曹修定,吴悦,阮俊,郑宝锋,. 嵌入式Linux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_vrWj<wyf [9]刘宏,董秀军,向喜琼,高云河,. 用三维激光成像技术调查高陡边坡岩体结构[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iBbbr, [10]刘新荣,梁宁慧,瞿万波,孙辉,陈晓江,. 基于遗传算法的抗滑桩优化设计[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R_e)mkE [11]成永刚,. 广东清(远)-连(州)公路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分析[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X ,
ZeD [12]李发斌,韦方强,胡凯衡,. 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以西藏古乡沟泥石流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V!kL,
9ES [13]何满潮,周旭荣,韩雪,刘成禹,孙全,. “中华第一井”遗址水文地质病害调查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DckwtG:% [14]刘玉成,. 改进的灰色Verhulst GM(1,1)建筑物沉降模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vA?_-. J [15]梁桂兰,徐卫亚,. 模糊马尔科夫链状模型在斜坡稳定性预测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b'4CF [16]高会军,姜琦刚,. 基于遥感技术的中国北方沙漠及沙质荒漠化土地区划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4#rAm"H [17]陈晓清,崔鹏,韦方强,. 泥石流起动原型试验及预报方法探索[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kEGLH[*V [18]铁永波,唐川,. 层次分析法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LHi6:G"Y( [19]莫美仙,张世涛,李杏茹,. 昆明东川城区后山泥石流特征及成因分析[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74X%4( [20]柯长青,. 印度洋地震海啸(2004-12-26)及其对中国的警示[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0'yyfz [21]左书华,李九发,陈沈良,时连强,. 河口三角洲海岸侵蚀及防护措施浅析——以黄河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f!g<3X{= [22]王圣洁,蓝先洪,刘锡清,韩春瑞,. 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发育基本特征[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MW@ DXbKVl [23]姚普,姜振泉,田梅青,邹祖光,. 烟台市夹河段海水入侵与时空演化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1D1b"o [24]安润莲,姚精选,杨引串,. 瞬变电磁勘探技术在探测采空区中的应用——以阳煤集团氧化铝厂采空区勘探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ROoE%%8I [25]李英杰,潘一山,章梦涛,. 深部岩体分区碎裂化进程的时间效应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iHz[Zw^.s [26]姜晨光,逄晓周,董勤景,臧鲁杰,王世周,. 露天矿边坡自动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b=LF%P [27]周西华,王继仁,梁栋,洪林,刘连直,周令昌,. 山东兖州东滩矿3~#煤层自燃临界氧浓度指标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iZ1W [28]张进德,袁西龙,.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信息系统及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Es;;t83p [29]陈奇,武强,李俊彦,.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山东某地下水封石洞油库工程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O?es|Lb [30]李辉,夏柏如,王园,. 高液限粘土路基填土工程性质探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5u,sx664 [31]王银梅,韩文峰,谌文武,. 新型高分子材料固沙抗冻性能试验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0J0Ij, [32]巨广宏,卢金,吕耀成,. 青海省格拉沟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Dy%&U [33]史平扬,魏志范,. 静力触探技术在场地及地基地震效应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9~Xg#{ [34]李远宁,石胜伟,吴保和,. 预应力混凝土抗滑桩实验与数值计算[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nk@XFJ [35]姚文清,杨子荣,王文喜,.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以长江三峡水库区刘家湾滑坡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8XbR [36]牛威,. 煤矿采空塌陷导致土地破坏研究——以山西西山矿区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R<g =\XO'y [37]刘成,徐刚,杨娟,程中玲,. 激发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坡度因素探讨——以重庆市北碚地区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Mi6 [38]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V\zsDP [39]张青锁,赵承勇,杨军伟,.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Ⅱ段Ⅰ期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ryEvmWYu [40]宫建武,张美萍,. 山西省代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1g i}H) [41]《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征稿简则[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wo(j}O- [42]《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总目录[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
[ 此贴被gjj03_18在2007-11-01 23:3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