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 l.Iov?e1S
通过对治理矿山及周边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江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治理区内分布有二处现状滑坡灾害点及矿山边坡遗留的岩体崩塌地质灾害隐患。 *DcJ).
(一)滑坡 LR|L P)I
**废弃矿山中部边坡坡顶后缘滑坡发生于2003年8月台风期间(见照片2)。滑坡体后缘呈圈椅状,滑体呈长条形,最大斜长约55m,平均宽30m,厚4~6m,方量约6000m3,滑体组成物质主要为斜坡表部松散坡积碎石土层及下部少量强风化岩石。现阶段在原滑坡后缘斜坡面上,还依稀可见数条呈环状、长短不一,上下具微小落差的拉裂缝,说明该滑坡体后缘斜坡仍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
bVaydJ*
**采石场北东侧上山公路下侧滑坡发生于2004年5~6月上山公路开挖之时。从照片3可知,该滑坡体平面形态呈三角锥体,滑体前端宽约40m,长约25m,厚3~4m,滑体方量约3500m3。滑坡体组成物质亦为斜坡表部松散碎石土层及下部少量强风化岩石。同时在其滑壁后缘斜坡仍可见微张裂缝。 ;rC)*=4#
从野外实地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上述两处滑坡力学类型均属牵引式,主滑动面为表部松散坡积层与下伏基岩接触面,次一级滑动面为强风化岩层内不连续间断的节理裂隙面。究其滑坡形成原因,主要为先前切坡采石后所形成的高陡临空边坡,破坏了原有山体的应力平衡状态,雨季,矿山边坡坡顶后缘斜坡表部松散土体吃水饱和,自重加大,抗剪切滑移能力下降,表部土层沿下伏基岩面发生蠕滑,下滑应力聚敛突破临界点后,滑动土体从坡顶宕口下滑而形成滑坡。 [9Q}e;T
种种迹象表明,**、**二处滑坡体后缘斜坡,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存在再次发生滑坡可能,现状稳定性差。 PRa#;Wb
(二)潜在岩体崩塌 O0[.*xG
原**、**采石场宕面展示面总长约450余m,宕面高差在15~50m不等,平均坡度达 70º,总体上看属单一陡边坡。边坡上出露岩性为高坞组强~中等风化晶屑玻屑凝灰岩,由于受后期节理、裂隙切割,显得较为破碎,有松动碎裂岩块和危岩体存在(见照片4)。 )*Xd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等规范,未进行治理的宕面高度大、坡度陡,将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构成影响,且存在松动岩块崩塌、掉落的可能,采石场边坡现状稳定性较差。 eD2u!OKW!
目前,分析矿山岩质边坡的稳定与否,一般多采用结构面赤平投影理论。采用赤平投影方法分析边坡岩体破坏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平面滑动破坏和楔形体破坏。本次从二个矿山边坡面上选择两个具代表性的观察点,将采集到的结构面数据通过赤平投影分析如下(见图3): (
E;!.=%
从**采石场边坡采集的节理产状赤平投影结果分析(图3)表明:该边坡内单一结构面除85º∠80º节理与边坡面呈小角度相交,且倾角大体等同于边坡角,具备平面滑动破坏条件外,其余单一结构面均与边坡面呈大角度相交或反向内倾;结构面相交所构成的组合交面线交点,有一点落入不稳定区域(月牙形阴影区)内侧,结构面构成楔形体破坏方式,两种破坏方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边坡现状稳定性差,具备岩体崩塌灾害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