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帖子的作者把2011及以前的命题组形象的称作(学院派),其以李广信、高大钊等专家为代表。题目风格注重对理论和规范条文的理解,考察一般细而不繁。多数题明白原理很快能解出。自2012年以后,勘察总院的武总开始指导命题工作(主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那位牛人),2012人称难繁偏怪大杀四方。本人也经历过2012考试 案例差6分失之交臂,看了前人写的《惨败反思篇》后重振信心。通过演练多年的真题和一些专项练习,对武总指导的命题组的命题思路有一些不成熟的见解,现与大家交流:
1.由于个人工作原因,我们作为科研承包方,常常与设计院、勘察院打交道,而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他们的思维比较成体系,同时也比较保守,容易形成定势。许多理论可以验证的科研问题,他们必须要求围绕规范,过于超前的思维只能顶多写进规范说明。这也就是第一点,设计派的专家们有一个共性,一切靠规范说话,同时更加严谨恪守陈规(比如标准答案问题,武威出版标准答案已成惯例,而在之前本应有命题组完成的工作却常年由外围培训机构各执一词的解答。)
2.也是由于上述原因,在整个的命题过程中,2012年体现对"岩土工程师"的应用性重新解读,实际上岩土工程的主干规范应以勘察、基础设计(尽管许多时候有结构工程师完成)、边坡基坑稳定为前提,这也反映出我国岩土界的一个实际情况(监测与检测多为行政机构和科研院所定点承包),因此,重点计算就加入了公路、铁路等桥涵基础的相关内容,无论是公路的“五纵七横”还是铁路的“四纵自横”都是勘察设计的一大块蛋糕(或一大堆问题)。
3.尽管2012年武总团队首次亮相就哀鸿遍野(玩笑),其实仔细看2012的案例计算还是有它的底线的,并且如果按60分考虑,合理选题的情况下,上午下午保30道(个人仿真模拟训练上午16/18,下午18/20)还是可能的,这就从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了30选25的环节的重要性,也许这也是该团队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4.就是陷阱的问题,当然本人不能与各位考友高手相比,把诸如水位线、埋置深度等等审题的人为因素都画上的重点关注内容。除此之外,陷阱多出现在条文细节上,有修正系数陷阱(较多见),选取公式陷阱,概念陷阱等等。
最后,感谢《2012年注册岩土案例考试惨败后的反思》一文作者,理性的分析和鼓励给了我们再战的勇气和动力。
岩土是我们的职业生涯,他的价值不在于一个证书的年薪,而在于我们的经验知识以及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