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宰金珉教授
0sme0"Sl 宰金珉,男,1945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1967年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隧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81毕业于同济大学地基基础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又在职攻读并取得岩土工程工学博士学位。在前苏联莫斯科建筑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系土力学地基基础教研室作访问学者一年。1993年至今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W,[k&;: ^f"|<r <X& fs*x& 长期从事土与结构物静动力共同作用理论、地基基础非线性设计理论与应用和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
Vwjic2lGI 坚持科学研究,严谨治学,思想敏锐,勇于创新。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5攻关项目等20项;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ISTP检索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7项、部级优秀图书和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他将对科学的执著追求注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2000)、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005)和江苏“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集体带头人(2008)、荣获2008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
!yq98I' w2('75$J _X=6M
gU 创立层状横观各向同性介质有限层法、点源问题等积变换法、多重子结构有限元法,首次实现三维问题的整体分析和考虑固结、流变的全过程分析;得出上部结构刚度有限性等结论,进入国家规程JGJ6-99,“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著《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先后四次印刷,被引753次。提出并首次经振动台试验证实减震控制必须考虑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影响、并可能使大远震下的反应增大等结论,进入通则CECS160:2004。
Pq(LW( 7d|1T' $bZ-b1{c C 宰金珉教授作为我国复合桩基非线性沉降控制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1991年首先发表了涉及复合桩基概念的研究论文,改变了以弹性理论为基础,只考虑桩承担上部结构荷载的传统桩基设计方法,突破了单桩容许承载力的传统限制,采用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设计,并明确桩、土分担荷载,这是桩基设计概念的一个飞跃,从而构建了复合桩基这样一种介于天然地基与纯桩基之间的过渡型基础。在此理论框架下,开展了广义剪切位移法,承台下地基土极限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按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设计的理念提供了科学依据;最终建立了对整体承载力极限状态(强度要求)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变形要求)进行双重控制的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
w5/6+@}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塑性支承桩新概念及其应用原则,实现了通过人为调整基底土和桩顶非线性支承刚度,达到控制差异沉降的目的。突破单桩荷载不大于容许承载力的限制,创建总体承载力和沉降双重控制的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桩基可节约30~60%;提出塑性支承桩概念,实现人为控制差异沉降。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出版了《复合桩基理论与应用》著作。
15' fU! 研制了自适应变形调节器,将复合桩基的应用范围拓展至端承桩,实现了复合桩基成套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完善地基基础非线性设计理论。
[ 此帖被jx_crab在2009-05-08 11:1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