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1417阅读
  • 1回复

[生活百科]三国佛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314811751
 

发帖
551
土币
8707
威望
252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三国佛教,包括公元220—265年间魏吴蜀三国时代的佛教。其中,魏继后汉,
建都洛阳,一切文化都承后汉的余绪,所以魏代的佛教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
在这个时期,有天竺、安息、康居等国的沙门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
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魏明帝(227—239年)曾大起浮屠(见《魏书.释老
志》),陈思王曹植也喜读佛经,并创作梵呗。吴据江南,建都建业。佛教由中
原辗转传入。当时支谦、康僧会等先后入吴。孙权问支谦以经中深义,拜为博士,
令和韦昭等一同辅导东宫(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又康僧会感得舍利,使
孙权为之建寺塔,号建初寺。尚书令阚泽答孙权问:评比三教的高下而推尊佛法
(《广弘明集》卷一引《吴书》)。后来孙权之孙孙皓即位,将要毁坏佛寺,污
秽佛像,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于从受五戒。蜀僻处西偏,旧录相传有蜀《首楞
严》二卷,蜀《普曜经》二卷(《出三藏记集》卷二),似乎已流传佛教,但这
两部在蜀流传的经久已逸失,其详未见记载,所以历代经录中只有魏、吴录,而
无蜀录。

  戒律的传来,是三国时代佛教中重大的事件。先是魏境虽有佛法流行,然而
僧众只是剪除头发,也没有禀受归戒,所有斋供礼仪咸取法于传统的祠祀。到了
魏废帝嘉平二年(250年),中天竺律学沙门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游化洛阳,主
张一切行为应遵佛祖,于是洛阳僧众共请译出戒律。迦罗恐律文繁广,不能为大
众所接受,因而译出《僧祇戒心》,即摩诃僧祇部的戒本一卷,又邀请当地的梵
僧举行受戒的羯磨来传戒。这是中土有戒律受戒之始,后世即以迦罗为律宗的始
祖。当时又有安息国沙门昙谛(此云法实),也长于律学,于魏高贵乡公正元二
年(255年)来到洛阳,在白马寺译出《昙无德(法藏)羯磨》一卷,此书即一直
在中土流行。因它原出昙无德部的广律,即《四分律》,后来中土的律宗独尊
《四分》,和它有关。当时开始依此羯磨而受戒的有朱士行等人,一般即以士行
为中土出家沙门的开始。

  魏代的译师,除昙柯迦罗、昙谛之外,还有康居沙门康僧铠,于嘉平末年来
到洛阳,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无量寿经》二卷等四部。又有龟兹沙
门帛延,于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58年)来洛,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叉须赖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除灾患经》一卷、《首楞严经》二
卷等七部。此外还有安息沙门安法贤,在魏代译出《罗摩伽经》三卷、《大般涅
槃经》二卷,翻译年代不详,其书也都阙失。

  吴代的译经,开始于武昌,大盛于建业。译人有维祇难、竺将(一作律)炎、
支谦、康僧会、支彊梁接等五人。维祇难为天竺沙门,于孙权黄武三年(224年)
携《法句经》的梵本来到武昌,由他的同伴竺将炎与支谦共同译出二卷,后经校
订(现存)。竺将炎后又于黄龙二年(230年),在杨都(建业)为孙权译出《三
摩竭经》、《佛医经》各一卷(现存),就中《佛医经》是和支谦共译的。支谦
是这一时代的译经大师,先世本月支人,他的祖父法度在后汉灵帝(168—189年)
时,率领国人数百东来归化,支谦即生在中国。早年受业于支谶的弟子支亮,汉
献帝末年,避乱到武昌,更入建业,一直到吴废帝亮建兴年中(252—253年),
专以译经为务。所译广泛涉及大小乘经律,包括大乘《般若》、《宝积》、《大
集》等经凡八十八部一百十八卷,现存五十一部六十九卷(此据《开元释教录》
卷二)。其中重要的译典其,有《维摩诘经》二卷、《大明度无极经》四卷、
《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等。后汉支谶原传弘方等般若之学,译出的《道行般若
经》十卷和《首楞严三昧经》二卷(已佚),盛行于魏晋之间。支谦继承支谶的
思想体系,改译《道行》为《明度》,文体亦变冗涩为简洁流利。纯用意译,即
向来不翻的真言也没有例外(如《无量门微密持经》的八字真言)。又曾为他自
己所译的《了本生死经》作注,为经注的最早之作(《出三藏记集》卷六、八三)。
康僧会的祖先是康居人,世居天竺,他的父亲因经商迁到交阯,僧会年十余岁时
出家,明解三藏。赤乌十年(247年)来到建业,先后译出《六度集经》九卷(现
存)和《吴品经》(《般若》五卷,已佚)等。他又著有《安般守意》、《法镜》、
《道树》三经的注解,并且都作了序文。他早年从陈慧等传承安世高“安般”之
学,在《安般序》中论述心的溢荡由于内外六情而起,须修“安般”,即数息、
随、止、观、还、净六行以治之。这是僧会学说的要点。支彊梁接(正无畏)于
吴废帝亮五凤二年(255年),在交州译出《法华三昧经》,即《正法华经》六卷
(已佚),为《法华经》的第一译。此外
失译诸经在古、旧录中被认为是出于魏
吴时代的有八十七部(《开元录》卷二)。

  这一时期中,中土沙门开始西行求法者,即朱士行其人。士行,颖州人,出
家以后,研钻《般若》。以此经旧译文义不贯,难以通讲,常慨叹其翻译未善,
又闻西域有更完备的《大品经》,乃誓志西行寻求,以甘露五年(260年)从雍州
(在现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了于田(今新疆和田,当时大
乘经教盛行),写得《大品般若》的梵本九十章六十余万言,于晋武帝太康三年
(282年)遣弟子弗如檀(译云法饶)等十人送回洛阳,后于元康元年(291年)
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他本人即留在于田,到了八十岁圆寂。

  三国时代佛教的传弘,虽然范围还不广阔,但已逐渐和固有的文化相结合。
如支谦、康僧会都是祖籍西域而生于汉地,深受汉地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的译籍
里,不但文辞典雅,并且自由运用老氏的成语,以表达佛教思想。其次,支谦依
《无量寿经》和《中本起经》制作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也依《双卷泥洹》制泥
洹梵呗一契。他们都创作歌咏经中故事的赞颂声调,通于乐曲。旧传康僧会来到
吴地传播佛教时,还带来印度佛教画本,当时画家曹不兴,即据以绘画佛像,成
为名家。这些都对佛教的传播有大影响。至于寺塔的建筑、佛像的雕塑,也各具
备一些规模,只是遗物不存,难言其详了。

在线cjz06

发帖
40732
土币
508
威望
3205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10-25
不错不错。
Welcome to beijing!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https://beian.mps.gov.cn/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12919号 广州半山岩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4274469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