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1254阅读
  • 0回复

[生活百科]宋代佛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314811751
 

发帖
551
土币
8707
威望
252
原创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宋代佛教是叙述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卫王祥兴二年(960—1279)三百二十年
间赵宋一代的佛教。

  宋代政权建立之后,一反前代后周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保护来加强国内统
治的力量。建隆元年,先度童行八千人,停止了寺院的废毁。继而又派遣沙门行
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使内官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经版。
这些措施促使佛教传播逐渐恢复和发展。以后宋代各帝对佛教的政策大体未变。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度童行达十七万人。五年(980)中印度僧人法天、天
息灾(后来改名法贤)、施护先后来京,因而朝廷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
和六年(811)以来久已中断的翻译。太宗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后来
院里附带培养翻译人才,改名传法院。又为管理流通大藏经版而附设印经院。当
时印度等国僧人送赠梵经来中国者络绎不绝,从宋初到景祐初八十年间,即有八
十余人。真宗一代(998—1022)接着维护佛教,在京城和各路设立戒坛七十二所,
放宽了度僧名额。天禧末(1021),全国僧尼比较宋初增加了很多。寺院也相应
增加,近四万所。另外,还有贵族私建或侵占的功德坟寺很多。这些寺院都拥有
相当数量的田园、山林,得到豁免赋税和徭役的权利。于是寺院经济富裕,举办
起长生库和碾顗、商店等牟利事业。到神宗时(1068—1085),因年荒、河决等
灾害频仍,国家需用赈款,开始发度牒征费。这一权宜之策,后来继续执行,数
量渐增,流弊也愈大,至使寺院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矛盾有加无已。最后到徽宗
时(1101—1125),由于笃信道教,即一度命令佛教和道教合流,改寺院为道观,
并使佛号、僧尼名称都道教化。这给予佛教很大的打击,但不久即恢复原状。

  宋代南迁之后,政府益加注意对佛教的限制。高宗时(1127—1162)即停止
额外的度僧,图使僧数自然减少。但江南地区的佛教原来基础较厚,国家财政又
有利用度牒征费及免役税等收入以为补充,故佛教还是能保持一定的盛况,以迄
于宋末。

  宋代译经开始于太宗太平兴国初。当时特别设立了译经院,并制定一些规章。
如译场人员设译主、证梵义、证梵文、笔受、缀文、参详、证义、润文(后更设
译经使)等,组织比较完备。从太平兴国七年(982)起,逐年都译进新经,继续
到天圣五年(1027),译出五百余卷。其后因缺乏新经梵本,译事时断时续,维
持到政和初(1111)为止。总计前后译家(及其译经年代)可考的有十五人,即
法天(译经年代974—1001)、天息灾(980—986,后改名法贤,987—1000)、
施护(980—1017)、法护(中印人,980—983)、法护(北印人,1006—1056)、
惟净(1009—?)、日称(1056—1078)、慧询(1068—1077)、绍德(1068—
1077)、智吉祥(1086—1093)、金总持(1095—1112,下四人均同)、天吉祥、
相吉祥、律密、法称。其中惟净、慧询、绍德都是由传法院培养出来的中国僧人,
天吉祥等则帮助金总持翻译。诸人所译的总数是二百八十四部、七百五十八卷。
其中以密教的典籍占最多数,论部最少。当北宋之初,印度密教正盛,有关的梵
本流入中国的不会太少,但在天禧元年(1017),宋代统治者注意到密典中有些
不纯部分和佛教的传统相违反,因而禁止了新译《频那夜迦经》的流行,并不许
续译此类经本,这就大大限制了以后的翻译。此外,从宋代译经的质量上看,也
不能和前代相比。特别是有关义理的论书,常因笔受者理解不透,写成艰涩难懂
的译文,还时有文段错落等情形,因此,尽管译本里也有中观一类的要籍(如龙
树、陈那、安慧、寂天等的著作),但对当时义学界似未发生多大影响。

  宋代译经多属小部,就其种数而言,几乎接近唐代所译之数,因而在大中祥
符四年至八年(1011—1015)、天圣五年(1027)、景祐二年至四年(1035—10
37),曾经三度编撰新的经录。祥符时所编,称《大中祥符法宝总录》,二十二
卷,为赵安仁、杨亿等编修。所载译籍乃从太平兴国七年到祥符四年(982—101
1)三十年中间所译,共计二百二十二部、四百一十三卷(此外,还收有东土著撰
十一部、一百六十卷)。这部目录的主要部分完全依照各次进经的年月编次,除
列出经名、卷数、译人而外,还附载进经表文,这都依据当时译经院的实录,所
以连带记载着有关译场的各事,如新献梵筴、校经、更动职事等等,其体裁和过
去的各种经录完全不同。天圣时所编新录称《天圣释教总录》三卷(亦作三册),
译经三藏惟净和译场职事僧人等同编。它系当时全部入藏经典的目录,记载着
《开元录》各经、新编入藏的天台慈恩两家著述、《贞元录》各经、《祥符录》
各经,再附载其后新译各经,一共六百零二帙、六千一百九十七卷。景祐时所编
新录称《景祐新修法宝录》,二十一卷,吕夷简等编。体裁和《祥符录》一样。
所收译籍即紧接《祥符录》,从祥符四年到景祐三年(1011—1036),二十六年
间译出的各经,共糀E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另外,还收有东土著撰十六部、
一百九十余卷。又由于汉文佛教经典的影响,当时的回鹘、西夏地区,都用民族
文字译成回鹘文及西夏文经典。

  从五代以来,我国木版雕刻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因此宋代对于佛教的大藏
经,很早就利用了木刻。综计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藏凡有五种版本,这也算是
宋代佛教的特点。第一种为官版。这从开宝四年到太平兴国八年(971—983)费
了十二年功夫在益州刻成,因此也称蜀版。所刻数量达到六百五十三帙、六千六
百二十余卷,它的印本成为后来中国一切官私刻藏以及高丽、日本刻藏的共同准
据。第二种是在福州私刻的东禅等觉院版。元丰初(1078)由禅院住持冲真等募
刻,崇宁二年(1103)基本刻成,到政和二年(1112)结束,共得五百六十四函、
五千八百余卷(南宋乾道、淳熙间又补刻十余函)。第三种是福州私刻的开元寺
版。即在东禅版刻成的一年,福州人士蔡俊臣等组织了刻经会,支持开元寺僧本
悟等募刻。这从政和二年到绍兴二十一年(1112—1151)经四十年,依照东禅版
的规模刻成(南宋隆兴初曾补刻两函)。第四种是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版,通称
思溪版。此版开刻时期约在政和末(1117)。刻费由湖州致仕的密州观察使王永
从一家所出。内容依据福州版,而略去一般入藏的著述,共五百四十八函、约五
千六百八十七卷。第五种是平江碛砂延圣禅院版。此版是受了思溪版的影响而发
起,在南宋绍定初(1229)由当地官吏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大般若》等大部经
典作为首倡,端平元年(1234)仿思溪版编定目录,刻至咸淳八年(1272)以后,
因战火逼近而中止,后入元代才继续刻成。因此,它对原定目录的内容颇有更动,
并补入元刻各书,共得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

  宋代一般佛教徒著重修持,故禅净两宗最为流行。宋初,云门和临济并盛于
各地(禅家五宗内沩仰数传以后即不明,曹洞与法眼当时也都不振)。临济宗由
风穴(汝州)延沼(896—973)上继兴化存奖(830—888)的系统传承而下。其
后各代为首山省念(926—992)、汾阳善昭(947—1024)、慈明楚圆(986—10
39)。楚圆的门人黄龙(隆兴)慧南(1002—1069)和杨岐(袁州)方会(992—
1049),分别开创了黄龙、杨岐两派(和临济等五宗合称七宗),都盛行于南方。
南宋时,杨岐且进而成为临济的正统。杨岐方会再传为五祖法演(?—104),三
传为佛果克勤(圜悟,1063—1135)。佛果克勤曾就云门宗雪窦重显的著作《颂
古百则》加以发挥、讲说,门人录成《碧岩录》,为禅学名著。他门下有虎丘绍
隆(1077—1136)、大慧宗杲(1089—1163),都在江浙一带活动。大慧提倡看
话禅,其影响尤为久远。后来黄龙、杨岐两宗还远传于日本。

  云门宗在宋初也很占优势。得香林澄远(?—987)一系再传的雪窦重显(9
80—1052)著《颂古百则》,大振宗风。仁宗皇祐元年(1049)汴京新创禅院,
即是请云门五世的大觉怀琏(1009—1090)去住持的。其另一系由缘密圆明三传
的灵隐契嵩(1011—1072),祖述《宝林传》,反对天台宗所信奉的《付法藏传》
之说,而厘定了禅宗的世系为二十八祖,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及
《传法正宗论》。他强调禅为教外别传,一反当时禅教一致的常见。他还针对其
时辟佛的议论作了《辅教篇》等。由于他擅长文章,得着仁宗和在朝的官僚们的
称赏,他的著述也被许入藏流通,这更加强了云门的宗势。但到南宋,此宗即逐
渐衰微,其传承终于无考。

  此外,曹洞宗仅洞山嫡传的云居道膺(?—902)一系,绵延不绝,从六世芙
蓉道楷(1043—1118)以后渐盛。再经丹霞子淳(1064—1117)传弘智正觉(10
96—1156),提倡默照禅,与看话禅并行。又丹霞子淳一系,在天童如净之后,
传入日本。

  除禅宗之外,律宗和贤首、慈恩的义学,在宋代也相当流行,天台宗则有新
的发展。律宗是南山一系单传,其中心移于南方的杭州。宋初,得法宝律师传承
的赞宁(911—1001)有律虎之称。另外,从法宝七传而有允堪(1005—1061),
普遍地注解了道宣的著述,达七部之多,所著解释《行事钞》的《会正记》尤其
重要,因而继承他的一系有会正宗的称呼。他的再传弟子灵芝元照(1048—1116),
原学天台宗,后即采取台宗之说以讲律,也注解了道宣的三大部著作。

  他对《行事钞》的注释称《资持记》,就一些行仪如绕佛左右、衣制长短等,
都有不同的见解,于是别成资持宗。后来此宗独盛,传承不绝,并东传于日本。
宋末宝祐六年(1258),临安明庆闻思律师,还请得道宣三大部著作及元照的记
文入藏印行。

  贤首宗(即华严宗)学说在宋初流行的是宗密一系,沟通《圆觉》、《起信》
的理论,著名人物有长水子璇(?—1038)。他的师承不明,但尝从琅琊慧觉
(传临济宗善昭的禅法)学禅宗,受到慧觉的起示,而重兴贤首宗
因之带有教禅
一致的意味。其门下有晋水净源(1011—1088),他虽曾受学《华严经》于五台
承迁和横海明覃,但由于子璇的影响,推崇《起信》,以为从杜顺以来即或明或
暗地引据《起信》而立观门,所以他在贤首宗的传承上主张立马鸣为初祖,而构
成此宗七祖之说。其时高丽的僧统义天(文宗的第四子,1051—1101)入宋,曾
就学于净源之门,后从高丽送回好多《华严经》的章疏,大大帮助了贤首宗的复
兴。到南宋时,净源的三传弟子有师会,注解了《一乘教义分齐章》,严格处理
同教别教问题,而以恢复智俨、法藏的古义为言。他还批判了在他之前道亭和同
时的观复对于教判的说法。他的弟子希迪,颇能发挥其说。后人即并称他们为四
大家。又南宋初,慧因教院的义和请准贤首宗著述编入大藏,他又向高丽搜罗到
智俨、法藏著述的佚本,重新雕版流通,因此华严义学在南宋一代始终活跃。

  慈恩宗入宋以来的传承不明,但继承五代的风气,讲《唯识》、《百法》、
《因明》各论的相继不绝。宋初著名的有秘公、通慧、傅章、继伦等。在译场的
执事也多能讲诸论。慈恩章疏四十三卷,在天圣四年(1026)并编入大藏刻版。
宣和初(1119),真定龙兴寺守千(1064—1143)为一大家,他尝校勘遁伦的
《瑜伽师地论记》刊版流通。

  天台宗经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向高丽求得重要著述而复兴。入宋以后的传
承,从义寂(919—987)、义通(927—988)到慈云遵式(964—1032)、四明知
礼(960—1028)益趋兴盛。遵式尝于乾兴元年(1022)在天竺替皇室行忏,并请
得天台教典入藏(天圣四年编入),一宗的势力即以四明、天竺等地为重心。与
知礼同时,而属于义寂同门慈光志因一系的有慈光晤恩(912—986)、奉先源清
(996顷)。源清传梵天庆昭(963—1017)、孤山智圆(976—1022)等。他们受
了贤首、慈恩学说的影响,只信智顗《金光明经玄义》的略本为真作,而主张观
心法门应该是真心观,即以心性真如为观察的对象,连带主张真心无性恶、真如
随缘而起等说。这些主张都为相信《玄义》广本为真、并专说妄心观的知礼所反
对。知礼曾以七年的长时间和晤恩、智圆等往复辩难,意见终于不能一致,而分
裂为两派,知礼等称为山家,晤恩等称为山外。其后,知礼还阐明别教有但理
(即真如)随缘,与圆教的性具随缘不同,以及色心在一念中都具有三千等说法,
以致引起门下仁岳(?—1064)和庆昭门下永嘉继齐等的异议。最后,仁岳和知
礼法孙从义(1042—1091)都反对山家之说,而有后山外一派之称(亦称杂传派)。
不过知礼门下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三家继续发挥师说,
影响甚大,终至以山家之说代表天台一宗,而盛行于南宋之世。广智系有善月
(1149—1241)、宗晓(1151—1214)、志磐(1253年前后)。志磐以著《佛祖
统记》而著名。神照系有有严(1021—1101)、了然(1077—1141)等。南屏系
有宗印(1148—1213)、法照(1185—1273)、法称(1088—1158)。法称著有
《翻译名义集》。宋代天台宗义也前后好几次对日本的天台宗发生影响。

  律、贤、台等宗在修习方面,本来各有其观行法门,但宋代很多宗师常联系
净土信仰而提倡念佛的修行,这就帮助了一般净土宗的传播。天台宗对净土的关
系尤见密切,从知礼起就很重视智顗的《观经疏》,而用本宗观佛三昧的理观方
法来组织净土教,并还结念佛净社。其次遵式则重视《净土十疑论》,而采用天
亲《往生论》的五念门,并参以忏愿仪式。他常常集合道俗修净业会。此外,智
圆同样地阐扬《观经疏》。各人门下的传播也很广,如知礼门下的本如即继遵式
之后结白莲社以弘扬净土。其次,律宗元照受遵式的影响,以观心与念佛并重,
而视同定、慧之学,与持戒并为实修法门,其门下用钦跟着弘传。南宋初,天台
学者道因,曾一度评破其说,但其门人戒度反加以辨正。又其次,贤首宗因有普
贤行愿求生西方的典据,开始净源即主张修习净土,后来义和提倡华严念佛三昧,
也盛赞往生法门,但未能继续发展。另外,禅宗当云门盛时,象天衣义怀、照圆
宗本、长芦宗赜等,都是禅净双修,而约集莲华等会。

  至于纯粹的净土信仰,宋初南方有省常(959—1020),效法庐山莲社故事,
在杭州西湖集合僧俗结净行社,提倡念佛。后来由于各宗都倾向修行净土的推动,
各地结社集会益多;有些寺院建筑了弥陀阁、十六观堂,专供念佛修行的场所,
就越加在民间推广净土信仰,而成为风俗。特别是一些在家居士也相随提倡,如
冯揖之发起系念净土会,张轮之发起白莲社等。于是净土法门逐渐形成一固定宗
派。在南宋四明石芝宗晓所编《乐邦文类》里,即以莲社为专宗,和禅、教、律
并称;还以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上承慧远为净土教的历代祖师。其后
志磐更改定为七祖(从慧远而下为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一
直为后世所沿用。又在净土信仰发展的中间,有关净土的《往生传》类也陆续传
出,如遵式、戒珠、王古乃至志磐都有这类著作,其中可以看出净土和各宗相涉
的事实,这也可说是宋代佛教的特点之一。`宋代禅教各家的理论组织都有一定的
成就,它和一般思想界接触既繁
乃引起种种反响。先是一些儒家学者,仍旧用传
统的伦理观点,对佛教著文排斥,如孙复的《儒辱》、石介的《怪说》、李观的
《潜书》、欧阳修的《本论》等,都是其代表之作。佛徒对于此等攻击却是用调
和论来缓和。如契嵩作《辅教篇》即以佛教的五戒比附儒家的五常,又说佛儒两
者都教人为善,有相资善世之用。在这种说法的影响下,儒者间也出现了调和之
说。如张商英、李纲等,都以为佛与儒在教化上不可偏废。另一方面,由于禅宗
的修持趋向于简易,理论典据又集中在有限的几部经论,如《华严》、《楞严》、
《圆觉》、《起信》等,一些中心概念如理事、心性等,有时也牵合到儒家的经
典《中庸》来作解释,这些都使儒者在思想上、修养上更多更易地得到佛家思想
的影响,终至构成一套有系统的理论来和佛教相抗衡,这便是宋代勃兴的理学。

  宋代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国外的佛教界。如高丽,从五代以来常有禅师来中
国受学各宗禅法。宋元丰末(1085)更有教家义天入宋,从汴京觉严寺有严、杭
州大中祥符寺净源、从竦等学贤首宗,天台宗,携归章疏三千余卷,后编录刻入
续藏经。他在高丽,弘传贤首宗而外,还弘天台之教。又日本在北宋时入宋僧人
不多,知名的有奝然、寂昭、成寻等三数人。他们多为巡礼祖庭,到天台、五台
等地。奝然还接受了宋帝赠送的新刻大藏经印本,又模造旃檀佛像携归,近年在
佛像中还发现了当时装藏的各种宝贵文物。成寻也带去宋代新译和著述的印本。
及入南宋,中日交通骤繁,日僧入宋者很多,现在可以指数的几达百人,宋代禅
宗和律宗即因以弘传于日本。如在南宋孝宗乾道中(1171),先有日僧觉阿、金
庆入宋参灵隐慧远禅师,归国谈禅,引起日本佛教界极大注意。其后荣西于淳熙
末(1187)再度入宋,学禅于天台万年寺怀敞禅师,回国提倡,因有临济宗的立。
荣西的再传弟子道元,随其师明全于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入宋,历游天台、
径山等处,从天童长翁如净得法而归,创曹洞宗。嗣后日僧来宋问禅者还很多,
宋僧兰溪道隆也去日传授禅法。又日本律宗原由唐代鉴真律师传入,后渐衰微,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19),日僧俊芿入宋,从明州景福寺如庵了宏(元照直传)
学律三年,又学禅与天台教,一共在宋十年,归创泉涌寺,大传律学。又有净业,
于嘉定七年(1214)入宋,就中峰铁翁学律,在宋十四年,归创戒光寺弘传律学,
与泉涌寺并峙。

  宋代的佛教文学、艺术,也有其特色。当时禅宗盛行,各家的语录,都运用
接近口语的文字,别创新格,因而影响到一般文学。特别是儒者说理的记录,也
时常模仿它。还有俗讲变文一向在流行,并演变为唱曲,虽遭到当时政府的禁止,
但俗文学中评话、小说及唱讲词本都已受其影响而益加发展了。在佛教艺术方面,
塑像技巧显著提高,而以写实见长,形象亦端严优美,能刻画性格。遗存的代表
作品有麦积山石窟中供养人像、长清灵岩寺罗汉像、太湖洞庭东山紫金庵罗汉像
等。石刻比较稀见,但如杭州南山区及飞来峰诸刻,又四川省大足县宝顶摩崖各
像,都极生动精致,技巧也很洗炼。宋代造塔以多檐多角的为常见,仅江西一省
遗构即不下十处(如浮梁西塔寺塔为宋初建筑,安远无为塔为南宋建筑等)。又
仁宗宝祐初(1048),开封建塔供奉阿育王寺佛舍利,其塔连基高二十余丈,用
褐色琉璃结构,有铁塔之称,尤为突出。在绘画方面,则发挥宋画写实之长,多
画观音、罗汉、高僧等像。作者有李嵩、梁楷、贾师古等。僧人以佛画著名者有
牧溪、玉磵、仲仁等。

(吕 澂 )
宋代佛教


  宋代佛教是叙述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卫王祥兴二年(960—1279)三百二十年
间赵宋一代的佛教。

  宋代政权建立之后,一反前代后周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保护来加强国内统
治的力量。建隆元年,先度童行八千人,停止了寺院的废毁。继而又派遣沙门行
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使内官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经版。
这些措施促使佛教传播逐渐恢复和发展。以后宋代各帝对佛教的政策大体未变。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度童行达十七万人。五年(980)中印度僧人法天、天
息灾(后来改名法贤)、施护先后来京,因而朝廷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
和六年(811)以来久已中断的翻译。太宗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后来
院里附带培养翻译人才,改名传法院。又为管理流通大藏经版而附设印经院。当
时印度等国僧人送赠梵经来中国者络绎不绝,从宋初到景祐初八十年间,即有八
十余人。真宗一代(998—1022)接着维护佛教,在京城和各路设立戒坛七十二所,
放宽了度僧名额。天禧末(1021),全国僧尼比较宋初增加了很多。寺院也相应
增加,近四万所。另外,还有贵族私建或侵占的功德坟寺很多。这些寺院都拥有
相当数量的田园、山林,得到豁免赋税和徭役的权利。于是寺院经济富裕,举办
起长生库和碾顗、商店等牟利事业。到神宗时(1068—1085),因年荒、河决等
灾害频仍,国家需用赈款,开始发度牒征费。这一权宜之策,后来继续执行,数
量渐增,流弊也愈大,至使寺院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矛盾有加无已。最后到徽宗
时(1101—1125),由于笃信道教,即一度命令佛教和道教合流,改寺院为道观,
并使佛号、僧尼名称都道教化。这给予佛教很大的打击,但不久即恢复原状。

  宋代南迁之后,政府益加注意对佛教的限制。高宗时(1127—1162)即停止
额外的度僧,图使僧数自然减少。但江南地区的佛教原来基础较厚,国家财政又
有利用度牒征费及免役税等收入以为补充,故佛教还是能保持一定的盛况,以迄
于宋末。

  宋代译经开始于太宗太平兴国初。当时特别设立了译经院,并制定一些规章。
如译场人员设译主、证梵义、证梵文、笔受、缀文、参详、证义、润文(后更设
译经使)等,组织比较完备。从太平兴国七年(982)起,逐年都译进新经,继续
到天圣五年(1027),译出五百余卷。其后因缺乏新经梵本,译事时断时续,维
持到政和初(1111)为止。总计前后译家(及其译经年代)可考的有十五人,即
法天(译经年代974—1001)、天息灾(980—986,后改名法贤,987—1000)、
施护(980—1017)、法护(中印人,980—983)、法护(北印人,1006—1056)、
惟净(1009—?)、日称(1056—1078)、慧询(1068—1077)、绍德(1068—
1077)、智吉祥(1086—1093)、金总持(1095—1112,下四人均同)、天吉祥、
相吉祥、律密、法称。其中惟净、慧询、绍德都是由传法院培养出来的中国僧人,
天吉祥等则帮助金总持翻译。诸人所译的总数是二百八十四部、七百五十八卷。
其中以密教的典籍占最多数,论部最少。当北宋之初,印度密教正盛,有关的梵
本流入中国的不会太少,但在天禧元年(1017),宋代统治者注意到密典中有些
不纯部分和佛教的传统相违反,因而禁止了新译《频那夜迦经》的流行,并不许
续译此类经本,这就大大限制了以后的翻译。此外,从宋代译经的质量上看,也
不能和前代相比。特别是有关义理的论书,常因笔受者理解不透,写成艰涩难懂
的译文,还时有文段错落等情形,因此,尽管译本里也有中观一类的要籍(如龙
树、陈那、安慧、寂天等的著作),但对当时义学界似未发生多大影响。

  宋代译经多属小部,就其种数而言,几乎接近唐代所译之数,因而在大中祥
符四年至八年(1011—1015)、天圣五年(1027)、景祐二年至四年(1035—10
37),曾经三度编撰新的经录。祥符时所编,称《大中祥符法宝总录》,二十二
卷,为赵安仁、杨亿等编修。所载译籍乃从太平兴国七年到祥符四年(982—101
1)三十年中间所译,共计二百二十二部、四百一十三卷(此外,还收有东土著撰
十一部、一百六十卷)。这部目录的主要部分完全依照各次进经的年月编次,除
列出经名、卷数、译人而外,还附载进经表文,这都依据当时译经院的实录,所
以连带记载着有关译场的各事,如新献梵筴、校经、更动职事等等,其体裁和过
去的各种经录完全不同。天圣时所编新录称《天圣释教总录》三卷(亦作三册),
译经三藏惟净和译场职事僧人等同编。它系当时全部入藏经典的目录,记载着
《开元录》各经、新编入藏的天台慈恩两家著述、《贞元录》各经、《祥符录》
各经,再附载其后新译各经,一共六百零二帙、六千一百九十七卷。景祐时所编
新录称《景祐新修法宝录》,二十一卷,吕夷简等编。体裁和《祥符录》一样。
所收译籍即紧接《祥符录》,从祥符四年到景祐三年(1011—1036),二十六年
间译出的各经,共糀E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另外,还收有东土著撰十六部、
一百九十余卷。又由于汉文佛教经典的影响,当时的回鹘、西夏地区,都用民族
文字译成回鹘文及西夏文经典。

  从五代以来,我国木版雕刻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因此宋代对于佛教的大藏
经,很早就利用了木刻。综计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藏凡有五种版本,这也算是
宋代佛教的特点。第一种为官版。这从开宝四年到太平兴国八年(971—983)费
了十二年功夫在益州刻成,因此也称蜀版。所刻数量达到六百五十三帙、六千六
百二十余卷,它的印本成为后来中国一切官私刻藏以及高丽、日本刻藏的共同准
据。第二种是在福州私刻的东禅等觉院版。元丰初(1078)由禅院住持冲真等募
刻,崇宁二年(1103)基本刻成,到政和二年(1112)结束,共得五百六十四函、
五千八百余卷(南宋乾道、淳熙间又补刻十余函)。第三种是福州私刻的开元寺
版。即在东禅版刻成的一年,福州人士蔡俊臣等组织了刻经会,支持开元寺僧本
悟等募刻。这从政和二年到绍兴二十一年(1112—1151)经四十年,依照东禅版
的规模刻成(南宋隆兴初曾补刻两函)。第四种是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版,通称
思溪版。此版开刻时期约在政和末(1117)。刻费由湖州致仕的密州观察使王永
从一家所出。内容依据福州版,而略去一般入藏的著述,共五百四十八函、约五
千六百八十七卷。第五种是平江碛砂延圣禅院版。此版是受了思溪版的影响而发
起,在南宋绍定初(1229)由当地官吏赵安国独自出资刻成《大般若》等大部经
典作为首倡,端平元年(1234)仿思溪版编定目录,刻至咸淳八年(1272)以后,
因战火逼近而中止,后入元代才继续刻成。因此,它对原定目录的内容颇有更动,
并补入元刻各书,共得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

  宋代一般佛教徒著重修持,故禅净两宗最为流行。宋初,云门和临济并盛于
各地(禅家五宗内沩仰数传以后即不明,曹洞与法眼当时也都不振)。临济宗由
风穴(汝州)延沼(896—973)上继兴化存奖(830—888)的系统传承而下。其
后各代为首山省念(926—992)、汾阳善昭(947—1024)、慈明楚圆(986—10
39)。楚圆的门人黄龙(隆兴)慧南(1002—1069)和杨岐(袁州)方会(992—
1049),分别开创了黄龙、杨岐两派(和临济等五宗合称七宗),都盛行于南方。
南宋时,杨岐且进而成为临济的正统。杨岐方会再传为五祖法演(?—104),三
传为佛果克勤(圜悟,1063—1135)。佛果克勤曾就云门宗雪窦重显的著作《颂
古百则》加以发挥、讲说,门人录成《碧岩录》,为禅学名著。他门下有虎丘绍
隆(1077—1136)、大慧宗杲(1089—1163),都在江浙一带活动。大慧提倡看
话禅,其影响尤为久远。后来黄龙、杨岐两宗还远传于日本。

  云门宗在宋初也很占优势。得香林澄远(?—987)一系再传的雪窦重显(9
80—1052)著《颂古百则》,大振宗风。仁宗皇祐元年(1049)汴京新创禅院,
即是请云门五世的大觉怀琏(1009—1090)去住持的。其另一系由缘密圆明三传
的灵隐契嵩(1011—1072),祖述《宝林传》,反对天台宗所信奉的《付法藏传》
之说,而厘定了禅宗的世系为二十八祖,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及
《传法正宗论》。他强调禅为教外别传,一反当时禅教一致的常见。他还针对其
时辟佛的议论作了《辅教篇》等。由于他擅长文章,得着仁宗和在朝的官僚们的
称赏,他的著述也被许入藏流通,这更加强了云门的宗势。但到南宋,此宗即逐
渐衰微,其传承终于无考。

  此外,曹洞宗仅洞山嫡传的云居道膺(?—902)一系,绵延不绝,从六世芙
蓉道楷(1043—1118)以后渐盛。再经丹霞子淳(1064—1117)传弘智正觉(10
96—1156),提倡默照禅,与看话禅并行。又丹霞子淳一系,在天童如净之后,
传入日本。

  除禅宗之外,律宗和贤首、慈恩的义学,在宋代也相当流行,天台宗则有新
的发展。律宗是南山一系单传,其中心移于南方的杭州。宋初,得法宝律师传承
的赞宁(911—1001)有律虎之称。另外,从法宝七传而有允堪(1005—1061),
普遍地注解了道宣的著述,达七部之多,所著解释《行事钞》的《会正记》尤其
重要,因而继承他的一系有会正宗的称呼。他的再传弟子灵芝元照(1048—1116),
原学天台宗,后即采取台宗之说以讲律,也注解了道宣的三大部著作。

  他对《行事钞》的注释称《资持记》,就一些行仪如绕佛左右、衣制长短等,
都有不同的见解,于是别成资持宗。后来此宗独盛,传承不绝,并东传于日本。
宋末宝祐六年(1258),临安明庆闻思律师,还请得道宣三大部著作及元照的记
文入藏印行。

  贤首宗(即华严宗)学说在宋初流行的是宗密一系,沟通《圆觉》、《起信》
的理论,著名人物有长水子璇(?—1038)。他的师承不明,但尝从琅琊慧觉
(传临济宗善昭的禅法)学禅宗,受到慧觉的起示,而重兴贤首宗
因之带有教禅
一致的意味。其门下有晋水净源(1011—1088),他虽曾受学《华严经》于五台
承迁和横海明覃,但由于子璇的影响,推崇《起信》,以为从杜顺以来即或明或
暗地引据《起信》而立观门,所以他在贤首宗的传承上主张立马鸣为初祖,而构
成此宗七祖之说。其时高丽的僧统义天(文宗的第四子,1051—1101)入宋,曾
就学于净源之门,后从高丽送回好多《华严经》的章疏,大大帮助了贤首宗的复
兴。到南宋时,净源的三传弟子有师会,注解了《一乘教义分齐章》,严格处理
同教别教问题,而以恢复智俨、法藏的古义为言。他还批判了在他之前道亭和同
时的观复对于教判的说法。他的弟子希迪,颇能发挥其说。后人即并称他们为四
大家。又南宋初,慧因教院的义和请准贤首宗著述编入大藏,他又向高丽搜罗到
智俨、法藏著述的佚本,重新雕版流通,因此华严义学在南宋一代始终活跃。

  慈恩宗入宋以来的传承不明,但继承五代的风气,讲《唯识》、《百法》、
《因明》各论的相继不绝。宋初著名的有秘公、通慧、傅章、继伦等。在译场的
执事也多能讲诸论。慈恩章疏四十三卷,在天圣四年(1026)并编入大藏刻版。
宣和初(1119),真定龙兴寺守千(1064—1143)为一大家,他尝校勘遁伦的
《瑜伽师地论记》刊版流通。

  天台宗经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向高丽求得重要著述而复兴。入宋以后的传
承,从义寂(919—987)、义通(927—988)到慈云遵式(964—1032)、四明知
礼(960—1028)益趋兴盛。遵式尝于乾兴元年(1022)在天竺替皇室行忏,并请
得天台教典入藏(天圣四年编入),一宗的势力即以四明、天竺等地为重心。与
知礼同时,而属于义寂同门慈光志因一系的有慈光晤恩(912—986)、奉先源清
(996顷)。源清传梵天庆昭(963—1017)、孤山智圆(976—1022)等。他们受
了贤首、慈恩学说的影响,只信智顗《金光明经玄义》的略本为真作,而主张观
心法门应该是真心观,即以心性真如为观察的对象,连带主张真心无性恶、真如
随缘而起等说。这些主张都为相信《玄义》广本为真、并专说妄心观的知礼所反
对。知礼曾以七年的长时间和晤恩、智圆等往复辩难,意见终于不能一致,而分
裂为两派,知礼等称为山家,晤恩等称为山外。其后,知礼还阐明别教有但理
(即真如)随缘,与圆教的性具随缘不同,以及色心在一念中都具有三千等说法,
以致引起门下仁岳(?—1064)和庆昭门下永嘉继齐等的异议。最后,仁岳和知
礼法孙从义(1042—1091)都反对山家之说,而有后山外一派之称(亦称杂传派)。
不过知礼门下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三家继续发挥师说,
影响甚大,终至以山家之说代表天台一宗,而盛行于南宋之世。广智系有善月
(1149—1241)、宗晓(1151—1214)、志磐(1253年前后)。志磐以著《佛祖
统记》而著名。神照系有有严(1021—1101)、了然(1077—1141)等。南屏系
有宗印(1148—1213)、法照(1185—1273)、法称(1088—1158)。法称著有
《翻译名义集》。宋代天台宗义也前后好几次对日本的天台宗发生影响。

  律、贤、台等宗在修习方面,本来各有其观行法门,但宋代很多宗师常联系
净土信仰而提倡念佛的修行,这就帮助了一般净土宗的传播。天台宗对净土的关
系尤见密切,从知礼起就很重视智顗的《观经疏》,而用本宗观佛三昧的理观方
法来组织净土教,并还结念佛净社。其次遵式则重视《净土十疑论》,而采用天
亲《往生论》的五念门,并参以忏愿仪式。他常常集合道俗修净业会。此外,智
圆同样地阐扬《观经疏》。各人门下的传播也很广,如知礼门下的本如即继遵式
之后结白莲社以弘扬净土。其次,律宗元照受遵式的影响,以观心与念佛并重,
而视同定、慧之学,与持戒并为实修法门,其门下用钦跟着弘传。南宋初,天台
学者道因,曾一度评破其说,但其门人戒度反加以辨正。又其次,贤首宗因有普
贤行愿求生西方的典据,开始净源即主张修习净土,后来义和提倡华严念佛三昧,
也盛赞往生法门,但未能继续发展。另外,禅宗当云门盛时,象天衣义怀、照圆
宗本、长芦宗赜等,都是禅净双修,而约集莲华等会。

  至于纯粹的净土信仰,宋初南方有省常(959—1020),效法庐山莲社故事,
在杭州西湖集合僧俗结净行社,提倡念佛。后来由于各宗都倾向修行净土的推动,
各地结社集会益多;有些寺院建筑了弥陀阁、十六观堂,专供念佛修行的场所,
就越加在民间推广净土信仰,而成为风俗。特别是一些在家居士也相随提倡,如
冯揖之发起系念净土会,张轮之发起白莲社等。于是净土法门逐渐形成一固定宗
派。在南宋四明石芝宗晓所编《乐邦文类》里,即以莲社为专宗,和禅、教、律
并称;还以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上承慧远为净土教的历代祖师。其后
志磐更改定为七祖(从慧远而下为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一
直为后世所沿用。又在净土信仰发展的中间,有关净土的《往生传》类也陆续传
出,如遵式、戒珠、王古乃至志磐都有这类著作,其中可以看出净土和各宗相涉
的事实,这也可说是宋代佛教的特点之一。`宋代禅教各家的理论组织都有一定的
成就,它和一般思想界接触既繁
乃引起种种反响。先是一些儒家学者,仍旧用传
统的伦理观点,对佛教著文排斥,如孙复的《儒辱》、石介的《怪说》、李观的
《潜书》、欧阳修的《本论》等,都是其代表之作。佛徒对于此等攻击却是用调
和论来缓和。如契嵩作《辅教篇》即以佛教的五戒比附儒家的五常,又说佛儒两
者都教人为善,有相资善世之用。在这种说法的影响下,儒者间也出现了调和之
说。如张商英、李纲等,都以为佛与儒在教化上不可偏废。另一方面,由于禅宗
的修持趋向于简易,理论典据又集中在有限的几部经论,如《华严》、《楞严》、
《圆觉》、《起信》等,一些中心概念如理事、心性等,有时也牵合到儒家的经
典《中庸》来作解释,这些都使儒者在思想上、修养上更多更易地得到佛家思想
的影响,终至构成一套有系统的理论来和佛教相抗衡,这便是宋代勃兴的理学。

  宋代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国外的佛教界。如高丽,从五代以来常有禅师来中
国受学各宗禅法。宋元丰末(1085)更有教家义天入宋,从汴京觉严寺有严、杭
州大中祥符寺净源、从竦等学贤首宗,天台宗,携归章疏三千余卷,后编录刻入
续藏经。他在高丽,弘传贤首宗而外,还弘天台之教。又日本在北宋时入宋僧人
不多,知名的有奝然、寂昭、成寻等三数人。他们多为巡礼祖庭,到天台、五台
等地。奝然还接受了宋帝赠送的新刻大藏经印本,又模造旃檀佛像携归,近年在
佛像中还发现了当时装藏的各种宝贵文物。成寻也带去宋代新译和著述的印本。
及入南宋,中日交通骤繁,日僧入宋者很多,现在可以指数的几达百人,宋代禅
宗和律宗即因以弘传于日本。如在南宋孝宗乾道中(1171),先有日僧觉阿、金
庆入宋参灵隐慧远禅师,归国谈禅,引起日本佛教界极大注意。其后荣西于淳熙
末(1187)再度入宋,学禅于天台万年寺怀敞禅师,回国提倡,因有临济宗的立。
荣西的再传弟子道元,随其师明全于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入宋,历游天台、
径山等处,从天童长翁如净得法而归,创曹洞宗。嗣后日僧来宋问禅者还很多,
宋僧兰溪道隆也去日传授禅法。又日本律宗原由唐代鉴真律师传入,后渐衰微,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19),日僧俊芿入宋,从明州景福寺如庵了宏(元照直传)
学律三年,又学禅与天台教,一共在宋十年,归创泉涌寺,大传律学。又有净业,
于嘉定七年(1214)入宋,就中峰铁翁学律,在宋十四年,归创戒光寺弘传律学,
与泉涌寺并峙。

  宋代的佛教文学、艺术,也有其特色。当时禅宗盛行,各家的语录,都运用
接近口语的文字,别创新格,因而影响到一般文学。特别是儒者说理的记录,也
时常模仿它。还有俗讲变文一向在流行,并演变为唱曲,虽遭到当时政府的禁止,
但俗文学中评话、小说及唱讲词本都已受其影响而益加发展了。在佛教艺术方面,
塑像技巧显著提高,而以写实见长,形象亦端严优美,能刻画性格。遗存的代表
作品有麦积山石窟中供养人像、长清灵岩寺罗汉像、太湖洞庭东山紫金庵罗汉像
等。石刻比较稀见,但如杭州南山区及飞来峰诸刻,又四川省大足县宝顶摩崖各
像,都极生动精致,技巧也很洗炼。宋代造塔以多檐多角的为常见,仅江西一省
遗构即不下十处(如浮梁西塔寺塔为宋初建筑,安远无为塔为南宋建筑等)。又
仁宗宝祐初(1048),开封建塔供奉阿育王寺佛舍利,其塔连基高二十余丈,用
褐色琉璃结构,有铁塔之称,尤为突出。在绘画方面,则发挥宋画写实之长,多
画观音、罗汉、高僧等像。作者有李嵩、梁楷、贾师古等。僧人以佛画著名者有
牧溪、玉磵、仲仁等。

(吕 澂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https://beian.mps.gov.cn/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12919号 广州半山岩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4274469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