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注浆加固:如基底溶洞充填物的厚度为隧道仰拱以下2.0~10.0m,考虑用注浆加固法,如下基底溶洞注浆加固示意图所示。钻孔应深入基岩3.0m左右,孔间距为1.0~2.0m,注浆管选用无缝钢管,直径为76~108mm,注浆材料选用普通水泥或超细水泥浆,注浆压力不应大于1.0Mpa,注浆管上端应和仰拱相连,以提高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溶洞加固示意图见下页。) Xy%p "b<
⑷、暗河的处理: NY?;erX
根据地质资料,本隧道区域岩溶发育,隧道施工中遭遇较大暗河可能性较大,施工时将采取以下措施及方法: ws^4?O
3j3N!T9
如隧道底部暗河宽度和深度都较小,可在隧道底部设置暗涵、暗管跨越。 C!7>1I~5
如顶部存在暗河,则应在顶部设置暗管跨越或将水引入隧道底部跨越。 8b0d]*q
如果隧底的暗河宽度和高度都很大,可采用桥梁的形式跨越。施工时,先行探明洞壁的地质情况,确定墩台基底的位置、承载力以及合理的桥跨结构。 aM4k *|H?
⑸、溶洞和裂隙堵填: ,]T2$?|
A、对已停止发育,径跨较小且无水的溶洞,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堵。 /rSH"$
B、拱部以上空溶洞,可视溶洞的岩石破碎程度采用喷锚支护加固或加设护拱及拱顶回填的办法处理。破碎程度较严重的,采用劈裂注浆固结技术或长大管棚支护法施工。 Hty0qr3
⑹、溶洞跨越: 2k<;R':
A、如果所遇溶洞较大较深,采用梁、拱跨越,将梁端或拱座置于稳固可靠的基岩上。当隧道一侧遇到狭长而较深的溶洞时,采用加深该侧边墙基础通过。 q{+_
<2U|
B、当隧道底部遇到较大溶洞并有流水时,可在隧道底以下砌筑浆片石,支承隧道结构,并在墙脚内设排水管引排岩溶水。 $/nY5[
C、当隧道边墙部位遇到较大、较深的溶洞,采用在边墙部位或隧底以下筑拱通过。 `Qeg
D、当隧道中部及底部遇到溶洞时,采用加强边墙基础,或根据情况设置桥台架梁通过。 0?>dCu\
E、溶洞上大下小且有部份充填物时,可将隧道顶部的充填物清除,然后在隧道底部标高以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横梁及纵梁。 yv)ux:P&+
F、隧道穿过大溶洞情况较为复杂时,可根据情况以边墙梁及行车梁通过。 3MRc4UlB
⑺、涌水引排: "?mJqA
A、正常排水方案详见。 'fPdpnJ<
B、如遇特大涌水,考虑在适当位置施做泄水洞。 ]5%/3P,/
4、岩溶地段施工技术措施 `mN4_\]
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岩溶孔洞和岩溶裂隙水、岩溶突水等地质灾害,为此特制定以下施工技术措施。 MTUn3;c/
⑴、超前探水: I"KN"v^
为了更好地了解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对大型溶洞需进行地质雷达或地震反射超前探测,用红外探水仪探测岩溶水。超前探水段每次长30m,开挖25m,保留5m。探水孔宜采用水平钻机施钻,终孔超出开挖轮廓线外5m,具体详见超前探水示意图。 $v Z$'(
⑵、引排措施: 2<}NB?f`N
根据超前钻孔和地质雷达及红外线探水探测资料,对如下情况的岩溶水进行引排,当暗河和溶洞有水流,水流在隧道上部,开设引水通道进行引排,将水引至隧道开挖轮廓断面以外。 |.wEm;Bz
⑶、注浆堵水措施: VsA'de!V4[
对于岩溶裂隙股状出水点、裂隙面状出水点采用注浆堵水方式进行。 36am-G
A、注浆参数:注浆孔口间距1~1.5m,单孔扩散半径为2m,注浆压力小于0.5Mpa。注浆材料选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泥、水玻璃体积比宜为1:0.9~1:0.3,水灰比宜为1.1:1~0.6:1,水玻璃模数m=2.4~3.4,玻美度为30~35Be′。 EAeqLtFqs
B、注浆工艺:详见前面帷幕注浆工艺部分内容。
P\_`
⑷、岩溶地段施工措施: 2YDM9`5xs\
A、施工前应做好综合超前探测工作,及时了解岩溶发育程度、走向状态、水量大小等情况,制定处理方案。 zz& ?{vJ
B、采用引、排、堵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好岩溶水、消除隐患。 'MY/*k7:
C、处理岩溶溶洞时,注意检查溶洞顶板,及时处理危石,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Gdg"gi!4
D、溶洞地段爆破作业时,应遵循多打眼、打浅眼,弱爆破的原则。 +k`!QM>e-
E、处理岩溶地段,一定要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不留后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