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F2\&rC4v E%(s=YhW 61b*uoq0w? oaZdvu@y Y9gw
('\w !^8X71W| >28l9U V= - 93Zij<bH?e 今年1至3月,四川接连出现异常现象,人们不安揣测:莫非这是大地震发生前兆?四川省地震局组织多批专家赶赴现象发生地开展调查,日前,相关专家已对这些反常现象做出解释。省地震局综合各方调查报告认为,这些现象与地震没有确定性关系。
[?hvx} TtF+~K (@qPyM6~} rHM^_sYRb “青川东河口那里的河水太怪了!‘咕嘟咕嘟’的像开水一样,有些地方一点就有火苗”。今年1月,一篇关于青川河水“有点怪”的贴子在网上引来关注。
LuHRB}W ~o/k?l 面对河水“滚开”还“冒火”的现象,又是在青川出现,网友们瞬间神经紧绷,担忧这种现象是否和地震发生有关。
)t@9!V
x.4z)2MO 0w:
3/WO BU4IN$d0Po 时隔不久,相继从德阳、绵竹、广元传来蟾蜍聚集的消息,当地网友很快将这一现象上传网络。当地网友说:“密密麻麻的蛤蟆,乌泱泱一片,成群结队。”看起来很“恐怖”。网友说,这种蟾蜍聚集的情形在当地持续了好几天。
{F2Rv
q)f_!N &AOGg\ VdGVEDwz 发生在2月12日的“焚风”更是一时激起千层浪,“一会热得像三伏天,一会儿又冷得像三九天。这是什么怪天气?”泸州、宜宾南部一带的居民在短短2个小时内,便经历了从盛夏到深秋的极致“两重天”。怪异气象、蟾蜍聚集、河水冒泡,这一系列“反常”现象一度使“地震前兆怀疑说”传得沸沸扬扬。网民们关注的这一系列现象,也引起省地震局的重视,并会同相关市(州)防震减灾局专门组织多批专家赶赴特别现象发生地开展调查。3月初,省地震局、省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生物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等相关专家召开咨询会,分析这些自然现象与地震之间有无确定性关系。
mj&OZ+ ] jY^*o[ fm@Pa} , `U b*rOMu 河水滚开又冒气 地热所致
MPDRMGR@i gL-kI*Ra kz1#"8Zd! @HiGc^X( 解密人: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教授李勇
'`|j{mBhG O_7}H) G0|}s&$yL y/ Bo4fM 现象发生当地村民说最早是在去年10月下旬出现河水冒泡的现象,“主要位于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至前进乡黑家段这一地区。”行走在这一路段长约几百米的河底和河沿时,可以闻到刺鼻的硫磺味道,一些有黄色沉淀物的地方,则是一点火就着。在东河口滑坡体上,可见40多处地点冒起白色蒸汽,蒸汽汇成一片白雾,白雾升腾时长约七八百米,2米多高,空气中充满硫化氢的味道。距白雾约七八公里的石板沟,河水“咕嘟咕嘟”像沸水般不断冒泡,还有可燃气体间隙性的喷发。
h`n '{s ;[UI]?A% .ARM~{q6)@ p"c6d'qe 调查分析这些现象的并不稀奇。汶川大地震造成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问题的答案就在这些震后裂缝深处。经过汶川大地震及余震后,青川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村民所看到的‘怪现象’其实是蕴藏有地热和可燃气体的地带在慢慢从地底深处向地面释放。青川当地地热和可燃气体的出现是地震应力释放的一种表现,并非新的地震能量再次聚集。河水冒泡是地下水系震后效应。
t$%<eF@w h=,hYz?] ]{q=9DczG( C0KFN 调查人员发现在水中残留有油花,可燃气体主要由甲烷气体组成,含量为60%。这使得青川河水冒泡、冒火有了初步的科学解释,专家们排除了新地震能量聚集的这个可能。
2$kB^g!:o 6r`N\ :18 RRPPojKZ "?F[]8F.b 专家直言
tq~4W% p/ ~nhO*bs}7{ ||Owdw|{ vanV |O “我们对蒸气升腾的温度做了测试,是45度。根据科学计算,我们推测,这些地热来自于地下约1000米处。”“四川盆地分布有非常丰富的地热、天然气资源,而龙门山区正更是这些资源的集中区。这就是在彭州、崇州等龙门山区地带温泉众多的原因,这正是地热所致。”
$~G5s<r )DhE~ -(F}=o' /FE+WA}r 百年难遇“焚风暴”形成有因
i+qg*o$ [uHU[
sG ]Q ]y* qqe"hruFJ 解密人:四川省气象台台长范晓宏
@'}2xw[eU 87[ ,.W R;pW,]}g, Wz=&
0>Mm_ 现象发生 2月12日当天,一位泸州网友发贴直呼“天气一会儿热,一会冷。太奇怪了!”这位网友说,早上起床时还觉得冷,穿了一件冬衣,到中午时,气温陡然上升,感觉像在过夏天。到下午5点多时,又冷得像深秋,狂风大作。气侯忽冷忽热,又时值地震频发的余震期,情绪紧张的一些网友甚至还提出“看看有没有地震云形成”的主意。
rh1PpsSc kmC0.\ vD9\i*\2 m3Wc};yE*Q 调查分析当天下午4点到5点,四川宜宾市筠连、珙县等地天气出现异常,最高气温达到36摄氏度。全省日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6.6℃。其中,48县市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8县市最高温度达到30℃以上。泸州、宜宾南部一带天气异常燥热,特别是宜宾筠连县16时气温达到26℃,1小时后气温骤然升高10℃,达到36℃。
$x`HmL3Sb )I3E K<:%ofB"S y>x"/jzF# 接下来的1个小时,气温又像坐过山车一般下降,在18时降到了23℃。当地居民感觉2小时内,气温从初夏一下子迈入盛夏,接着一场大风又把大家从盛夏刮到了秋天,风级相当于10级大力。
krFp q; Iy49o! D.:`]W| ]|eMEN[' 范晓宏说,这种“焚风”现象在四川很少发生,但在有背风坡和迎风坡的地理位置上,“焚风”现象并不奇怪。罕见的焚风为何在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四川出现?范晓宏解释:11日早晨8点,四川盆地到华东一直有非常强盛的西南急流。通常西南气流是暖湿气流,带有大量水汽,但这次的西南气流干热特征非常明显。
G#e]J;
gJr)z7W'8 X4S|JT Be]z @E1x 范晓宏表示,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说,焚风暴的形成是有内外因素的,但如此大范围的异常历史少见,还会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k7b#
+T .pWRV<25 5I2 h(Td j@(S7=^C6% 专家直言
@,eo* H[p~1%Lq )L6
it X!LiekU!D “类似四川这次‘焚风’现象在全国也极为罕见。以那场‘焚风’的来势汹汹、时间迅速来说的话,那不仅仅是焚风,可以称得上是‘焚风暴’。”“连续近10天的晴热高温天气,导致气温持续攀升,温度降低,这为焚风暴的产生提供了内在因素。在内外因素的同时影响下,才使得这次焚风暴形成”。
8tR6.09' 6]%=q)oL[ d;p3cW" #*.4Jv<R 蛤蟆“开会”?其实是繁殖
L`K)mCr :*,!gf /klo),|& QxLrpM"O 解密人: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两栖爬行馆高级实验师吴贯夫
z+;$cfN l<uI-RX" YToG'#qs Y\_mqd 现象发生
72xf|s= ^_Lnqk6 ]}].Aq o
g9|}E> “我们这里有大规模蟾除聚集现象!”从1月17日至21日,德阳、绵阳、广元市防震减灾局相继报告出现蟾蜍聚集现象。
)e PQxx ]~dB|WB ;kZD>G8 hfLe<, 在绵竹县拱星镇新河村5组现场,调查人员可看到大量被车碾压后的蟾蜍。当地村民洪清明说,蟾蜍都是在天黑后才大量出来,基本上都是一上一下、成双成对的在一起,根本不怕人和汽车,所以才被碾压死,而这种情况自2009年1月17日开始已持续了数天时间。
5)S;R, ]kmAN65c D$)F
X(
c^1JSGv 在安昌镇,调查组到达后蟾蜍已经没了踪影。北川防震减灾局局长介绍说,1月20日早晨,他亲自看到有近200只蟾蜍成双成对在一起。2月初,雅安芦山县也出现异情,连续3晚均能看见数百只蟾蜍“走村窜户”集体活动。2月7日晚7时,雅安市防震减灾局、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芦山县防震减灾局工作人员共同组成“芦山双石蟾蜍异常活动调查组”,连夜奔赴双石镇再次进行较深入考察。
fgtwVji d7b`X<=@s lshSRir ufR>*)_+ 调查分析吴贯夫说,在绵竹县拱星镇新河村5组,蟾蜍出现地位于一条穿过公路的水涸水边,上游几十米是一个蓄有水的堰塘,“这种情况在往年同一季节都会出现,当地村民已经见惯不惊了”。在广元城区,调查组查看了南河沿岸等地点,分别在广元中学喷水池四周发现约30只蟾蜍,大多是两个重叠在一起。
Q+K]:c :RB7#v={ p+b9D SGZYDxFC@ 吴贯夫说,在双石镇双河村林峡组岩底下可见蟾蜍活动大多聚集在林峡沟里,该河段水流相对平缓、河水清澈,并见有小鱼在蟾蜍周围自由游动,调查人员在现场认真考察,该处每平方米水域约有5—10只蟾蜍不等,在6日晚上最多时见每平方米水域达20-30只。双石镇当地村民反映,1月26日峡谷内曾下过一场雪。雪后,蟾蜍便逐渐开始出现,2月5日、6日便大量聚集。分析了当地蟾蜍生活习性,吴贯夫等调查专家认为,此次蟾蜍集中活动是因为正处于蟾蜍的繁殖季节,同时,当地温度相对历史同期偏高、适于产孵,地理水域环境适宜生长的原因。
k7*-v/*S A@lM= ]wV\=m?z& [= E=H*j 专家直言
/ zNVJhC "7+^`? [7DU0Xg7 gM1:*YK “相比而言,调查组所见已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调查组在附近也发现了密集的蟾蜍卵。”
EB+4]MsD i=b'_SZ' &f 'Lll ~!TrC<ft 早报记者 郑其 摄影 华小峰
Q_,!(N %1;Y`> wd|^m% #oEtL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