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熊丙奇的BLOG向来重视国际期刊的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不知对两份国际顶级期刊最近刊发的两篇有关中国的文章做如何之想——12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线版头条刊文《中国科研,发表还是灭亡》(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文章说,《自然》杂志从多种渠道设法探知,在调查涉及的中国6家顶级研究机构的6000多名科研人员中,大约1/3承认有过剽窃、造假行为。 1月9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题为《学术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的社论,指出中国要防止学术造假,应该重振科研道德规范,健全处理学术投诉的制度。(长江日报1月14日)
这两份国际期刊表达的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中国科研或许在疯狂的论文发表热情中走向死亡。也许,那些向来只听得好话,见不得批评的人,又会忘记当初自己是何等兴奋地宣布这些杂志刊登中国成果,而说这是“别有用心”的妖魔中国学术。
对于我国的学术不端,再描述其严重程度,已经毫无意义,不是院士、名校、校长所涉学术不端,已经吸引不了公众的关注;再分析其根源,也是炒“隔夜饭”,无非是行政化、急功近利、数量指标、监督缺位。眼下的问题是,究竟采取怎样的行动,来治理学术不端。
从教育部、两院到高校,似乎都采取了行动。比如,教育部于去年11月,成立
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其职责之一就包含《柳叶刀》杂志所提出的“健全处理学术投诉的制度”——“制定高校
学风建设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
学风建设研究及宣传教育;受理直属高校
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
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宏观指导、督促高校加强
学风建设等”;中国工程院于去年8月,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国
工程院和工程科技界的科学道德建设》的文件,明确“院士如有违反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的情况发生,
工程院学术道德委员会将组织调查处理。情节严重者,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报主席团批准后,在全院范围内通报批评或向社会公布,直至撤销其院士称号。”你看,都“进一步”了,表明这些机构对学术不端是“高度”重视,且想采取措施的。
但是,所有的行动似乎就是“成立协调小组”,以及“颁布文件”本身,小组成立之后、文件发出之后,就没有了下文。甚至有一位大学副教授向我投诉,他向教育部新成立的“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投诉,却是死沉大海,他对我说,看来,这个机构仅是摆设。对我投诉有啥用,我除了写文章能做啥——百无一用是书生。
仅是摆设的何止是处理学术不端的机构,在高校内,学术委员会也基本上摆设。更进一步说,所有的学术研究,基本上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有研究者统计分析,超过90%的“科研成果”在鉴定、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这不是摆设是什么?在EI论文世界第一、SCI论文数世界第三、专利授权量世界第四的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些学术研究、创造发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哪里,难道不是摆设?有院士指出,90%以上的学术论文是垃圾,那这些论文就连摆设也谈不上,而是需要浪费垃圾处理精力和时间的累赘。《柳叶刀》的社论说得很清楚,这种大规模的造假让人失望,不仅浪费了研究时间和金钱,而且会使得研究者、研究机构和期刊本身的声誉受损。
要让摆设的制造者,自认摆设没有用处,看来是一样很难的事。而国内已经陷入疲态的呼吁,也很难触动主事者的神经,更难撼动既得利益——教育部的小组、工程院的文件,都认识深刻、考虑周全,可却无效,已经说明一切。能够改变这种局面的,看来只有借助外力了。
怎样借助外力?请看一例——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E分卷于2009年12月19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讲师钟华、工学院讲师刘涛,两年内在该刊物发表的70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销,并将该校列入黑名单。疾重难返的中国学术,可能最终要借这种“黑名单”制,获得新生。具体说来,就是国际学术期刊,针对中国学术界的造假,减少发表中国学者的论文。这种类似休克的疗法,在短期看,对中国学术是不利的,但从长期看,却可能让国内学术界真正反思,从疲于奔命的急功近利中缓过气来。几年前,曾有一位大学校长告诉我,解决中国学术问题的出路之一,是取消所有国内学术期刊,他的意思其实一样,想进行学术休克,但在利益链条之下,这几乎不可能。而现今,注重声誉的国际学术期刊,开始向国内学术“发难”了。
被迫“休克”之后,我国学术界,不妨暂时中止两年一度的院士评审,或者延长其评审时间(几年前就有专家提议取消院士评审);暂时中止每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颁发(有一些成果根本还没结题就已经获奖),让大家从追逐头衔和奖项中抽身出来,真正关注学术本身。这种中止,对于真正有学术追求的人来说,其实毫无影响,谁会因不评院士,就不搞科研,不参评奖项,就没有科研积极性?同时,既然这么多的论文,没有挣来国际国内名声(而是坏名声),没有实质贡献(瓜分了本该用于人才培养的金钱精力),那么,为何高校不可以暂时取消每年一度的论文考核,将其延长到三到五年,并降低数量要求?
发表还是死亡?这是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给中国学术界的一道选择题,与其被动“休克”,还不如主动采取休克疗法,于今日的学术环境来说,“学术休克”几乎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学术不端造成的损失已经无以复加),而只会避免大家浪费时间,同时把学术从悬崖边上拯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