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槽两侧岩石都是坡积碎石,厚5-8m,斜坡上部分布较薄,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下部。这些松散碎石主要为前期斜坡重力作用下形成的崩(滑)堆积物,在水流作用下,细粒物质多被冲走,含量较少,以自然何止角约35度堆积在斜坡浅表部。泥石流形成区与流通区主要位于斜坡中下部,流通区宽10-16m,原为顺直斜坡无冲沟,泥石流形成后犁开了“U”型的沟槽。斜坡后缘地形较陡峻,地表径流切割严重,地表冲沟还在发育期,主要有3条浅沟,切割较浅,呈“爪”字型分布,并在斜坡中上部汇聚成一条沟,但在汇流处消亡。沟内没有固体物质储备,沟床为基岩(厚层状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缓倾坡内)。 c"H59 jE
一般的泥石流都是形成区与集水区都处于沟头洼地区域,该泥石流则不同于此类,后缘沟槽主要提供清水动力,加之后缘地形较陡(60-70度斜坡),暴雨引发的山洪经一定地表径流汇流后从上一泄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