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事结构已经十多年了,工作中越来越发现需要岩土知识,而自身在这一块的积累太薄弱,再考虑给自己未来留条路(我单位岩土证意义不大,不太来钱)。2017年考岩土基础,靠着一点老本,也花了一些时间,顺利通过基础考虑。以我的经验,基础通过率高不是没有道理,反正都是选择题,一般总能确定40%的题目,剩60%题就选一个答案,按25%的概率,60*0.25=15,就能做对55%通过考试了。如果基础好一点,裸考通过的可能性很大。
2018年就决定继续考专业课了,网络上各种考试心得也翻了一些,各种参考书,价格真不便宜。我就买了于海峰的复习教程和例年真题,也没加什么讨论群,一个是没有时间,另一个是因为我自己岩土专业知识薄弱,估计也跟不上别人。感觉于的复习教程比较适合我这种岩土新手,但例年真题真是要改进,做的时候经常发现答案有些问题(不少就旧规范的做法),后来常常借朋友的《专业案例一本通》复核于书的答案。在这里要推荐一下《一本通》,这书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用,就是太贵了。
既然考试,肯定要有一点策略,我想我的优势就是自己从事结构,比从事岩土的考友在结构上会懂得多一些。我把于书的目录认真的学习了一下,体会就是结构相关的比例有一半,比如地基处理、独立基础、桩基、挡土墙、抗震、液化、沉降、基础检测等;还有一些是有点接触,但不熟悉的,比如锚杆、加筋土、湿陷性、膨胀土等;基本没怎么接触的是一些岩土相关知识、边坡、基坑支护、公路、铁路。我的方法是自己熟悉的要花最多时间,确保得分;有接触的花时间,尽可能得分;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分类,比如公路、铁路里基础的内容其实和平常接触的差不多,只是系数多一点,这一块要确保;土力学课本涉及到的岩土知识尽可能得分,比如三相换算之类的;结构相关的里面遇到计算量大的,比如地基处理固接沉降、液化指数,最好放弃。
时间这一块,江湖传闻250个小时,我笨鸟先飞,实际花了三百个小时出头,从4月份开始,平均每天一个多小时,平时少一些,周末多一些,前期少一点,后期多一点。
网上交流其实也蛮重要,我没重视这一块,结果差点栽一个大跟头。考试前感觉自己应该有7成的可能性能过,但考试的时候发现题目居然少了5题,居然少了5题!!!!!!考完以后感觉应该会是五十多分,因为上下午都有应该得分但没做出来的题目。还好,成绩出来,低分掠过,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最后我的经验更适用于30题的卷子,改革以后空间小很多,我自己也是险过,但我觉得我的学习思路应该是对的。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有所取舍;对于错误真题,应该逐题理解,找出条文位置,避免范同样的错误;学习资料不用太多,重要的是真去学习;最最重要的是该花的时间要花,否则前面的都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