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岩土工程重点学科
一、概况
四川大学水电学院岩土工程学科1981年获准为硕士点,1986年获准为博士点。1992年获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点,并于同年设立“水利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1997年获准进入国家教委“211工程”项目建设。1998年国家批准“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是主要学科。1999年获准建设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0年进入水利水电国家一级学科。2007年国家岩土工程重点学科。至今完成各种科学基金、攻关项目40余项,出版论著4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50余项。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1. 岩石力学与灾害地质
研究复杂岩体节理裂隙的分形描述,岩石损伤演化与多断裂的宏细观研究,多相因素相互作用下复杂岩土工程的安全稳定性。系统地开展了非线性科学、灾害力学、岩体力学以及在岩土工程、矿山工程、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等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编科学文集3部,在《Int. J. Rock Mech. Min. Sci.》、《Int. J. Fracture》、《Engng. Fract. Mech.》、《Phys. Lett. A》、《Int. J. Solids Struct.》、《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力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收录40篇、引用300余次,EI收录60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
2. 土静力学与土动力学
土静力学研究方向有土体本构模型、粗粒料工程性质、电厂粉煤灰利用及筑坝技术,现代加筋土技术、土工合成材料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水坝安全鉴别及病害整治。主要试验仪器有6.5×1.5m土力学试验槽、高压三轴仪、大中小型三轴仪、大型渗透仪。
土动力学研究饱和砂性土液化、土动力特性、土坝及地基抗震、数值分析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其成果在能源、交通和建筑等工程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试验仪器有动三轴仪、动扭剪仪,土工离心试验机。
3. 地基基础与大坝工程
本研究方向应用数值模拟分析与模型试验(包括土工离心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深覆盖层上高土石坝、高路堤、路基、及桩基与基础深开挖。国家基金项目中研究的多层建筑基础隔震技术,国内属首次。橡胶隔震系统成功应用于大型动力设备的减振隔震。
4. 岩石力学与工程
本研究方向运用现代力学理论、现代测试手段(如AE(声发射)技术)和模型试验以及数值分析,从事岩体应力和位移的现场测试与分析,高边坡岩体结构及稳定性分析、研究与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研究与评价以及区域构造稳定与地震安全性分析评价工作。近十年来负责完成8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二滩、锦屏一级、溪洛渡、小湾等大型水电工程40余项关键技术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在地应力及断续节理岩体强度和破坏机理研究中获得突破,成果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效益巨大。该方向完成的“高拱坝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可利用岩体质量标准”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
5. 矿山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
本研究方向充分利用跨学科研究的技术优势,利用实验室物理模拟、计算机数值模拟、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等多种综合研究手段,对矿山开采过程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地下洞室支护问题、地下水害防治以及矿山动力现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
重点从事岩石力学在矿业工程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水力采矿、矿山安全工程和光波导应力应变测量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下采矿工程诱发地层空间应力场演变变化规律的研究”(50074029)、“承压水长期作用下煤的软化机理与强度变化规律研究”(50574064)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出版专著1部,编写教材2部,发表论文60余篇。
6. 滑坡灾害及控制
主要从事岩土高边坡在各种灾害环境下的稳定性研究,岩土边坡的现场监测方法以及滑坡灾害整治方法的研究。在岩土坡稳定性模拟计算方法研究、水位涨落诱发水库滑坡的机制研究,非饱和土坡渗流和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EI收录论文15篇。
7. 工程检测和计算机应用
主要研究工程检测技术和安全监控,工程结构,动力试验与数值模拟,大型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工程环境技术(三维视觉化),光纤传感检测,地震CT等信息采集技术和智能化信息处理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该方向陆续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项,还有多项省部级和委托课题。完成的“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
三、师资力量
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8名(含博导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