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介绍>> -SlAt$IJ
【内容介绍】: dIq*"Ry+~
编写目的: 8mM`v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20世纪来,我国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占全球同期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地震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通过地震监测预报以减轻地震灾害是千百年来人们的迫切希望。地震监测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探索。为此,必须培养地震监测预报高级科技后继人才来继续完成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在相关部委的一大协助与支持下,本书编委会邀请了近二十位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发展过程中的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学科教师依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4年6月17日签署的第409号国务院令,颁布并将于2004年9月1日起施行的《地震监测管理条例》为主线,并辅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依据,原理,观测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和分析预报实例等研究成果,编写出本书。 1/tyne=m
ym;I(TC+
【目录浏览】: qp{3I("_
第一篇地震监测管理与观测是预报,应急处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 [R(d Cq>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 !qe@h<
第二章地震与地震灾害概况 cES8%UC^i
第三章地震监测与预报概述 EL^j}P
第四章地震防御 8O| w(z
第二篇地震勘探及相关现象解释 7:'5q]9
第一章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 044Q>Qz,
第一章地震信号的分析 %%+@s
第三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m}32ovpw
第四章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Mxt
F\
第五章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 %{B4M#~
第三篇地震监测预报方法与技术 KSve_CBOh
第一章概述 pqDlg
第二章地壳与地震预报 UXPF"}S2
第三章地下水微动态与地震预报 OIY
第四章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 Aj{G=AT
第五章地震的地电前兆 )u=46EU_
第六章地震的地磁前兆 95.s,'0
第四篇数字地震观测技术 RH^;M-'
第一章中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系统 _T(77KLn;
第二章新型地震计 -#`tS
第三章地震数据采集及其应用软件 R@
MXwP
第四章数字地震观测是系统的传递函数和标定 ?.g="{5X
第五章数字地震台网的通信技术 C
{G647
第五篇地震静电预测方法 (gEz<}Av.
第一章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电异常及相关现象 lGXr-K?+Y
第二章可靠地震前光研究思路,观测途径及方法 #SR )tU
第三章静电与大气电场 $VJE&b
第四章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基本特征和震例 'NN3XyD
第五章震前大气电场异常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初步应用 xA>3]<O
第六篇地震信息网络与系统的共享 |[iEi
第一章地震信息网络概述 nn8uFISb
第二章地震计算机网络 ;]VLA9dC
第三章地震现场应急通道系统 &\W5|*`x-
第四章电子政务系统 us )NgG
第五章地震信息网络数据信息共享系统 ]T>|Y0 |
第七篇地震应急救助管理 LM*m>n*
第一章应急救援预案的策划与编制 Z|BOuB^
第二章应急救援行动 H><!
C
第三章应急救援培训训练与演习 )VeeAu)p
第四章应急救援检查表 asJ t6C
第五章地震应急与减灾 RPZ
-
第八篇地裂缝及其灾害的理论与应用 f!bGH-.r5
第一章地裂缝成因类型 1>)uI@?Rb
第二章构造地裂缝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K_}81|=
第三章地裂缝灾害效应及其对城乡建设的影响 >K
7]G?+7E
第四章地裂缝灾害的对策 2#Y5*r's\
第九篇建筑物抗震优化设计技术 =/kT|
第一章抗震结构优化设计模型探计和框架结构要领设计 ZW ZKy JQ
第二章基于可靠度和结构功能要求的高层结构抗震优化设计 _Kv;hR>
第三章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v03^
第四章工程抗震设计防标准 w-5_Ru
第五章建筑物的抗震鉴定 i|N(=Z=
第十篇地震监测管理与观测预报,应急处理,防震减灾工作相关法律法规 Wl{wY,u
jF6[+bW<
适用对象: eo<=Q|nI&
/'L/O;H20
地震局,地震台,地震观测中心(站),地震研究院(所),地震监测中心 V&R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