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科学钻探获系列重大发现
${H&Q* 9MlfZsby (E]K)d 9YsO+7[ 本报北京5月12日讯(记者洪蔚)今天,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的汶川地震三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中科院院士许志琴介绍了科学家在汶川地震后进行的一场“快速反击”。
%>}7$Y% 0BZOr-i 2008年11月7日,汶川地震后178天,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正式启动,“以最快的速度回应大地震”。
LR?#H)$ WX$^[^=HC 两年多来,工程进度比原先预想的艰难得多。“岩心极易破碎、断层多、易膨胀、卡钻,两年多来,钻探现场事故不断。”WFSD首席科学家许志琴说。
[==Z1Q;= LfSUY WFSD是汶川地震后启动的国家专项,目的是认识地震发生的机制,捕捉余震信息,提高地震监视和预警的能力。
;DWp>jgy ,oVBgCf 钻探的地点,选在了北川—映秀275公里破裂带上方的高山峡谷中,环境艰苦、施工难度大。人们在这里要寻找的是汶川地震的主要滑动面,寻找“灾难之心”。
D,R2wNF PX{~! j%n 自2008年11月10日1号孔开钻以来,研究人员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在585米之下发现几十米厚的由黑色断层泥、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组成的北川—映秀地震断裂带,特别是厚度达20米的罕见断层泥,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隆升的最好记录和见证;在0~720米深度的彭灌杂岩岩心中,发现20余条古地震断裂带,为重塑地质历史中的地震活动及活动周期提供了科学证据。
K%#C+`Ij bI0+J) 目前,汶川钻探1号孔、2号孔已经竣工,深度分别为1201米和551米,3号孔计划深入地心2000米,目前已经完成了80%,深达1368米。
_ r)hr7 wAwH8x LU 许志琴说,在3号孔590米深处,取样发现地层中汞的含量剧增,为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
zEL[%(fnc +4vX+;: br 龙门山,一直是汶川地震的“火药桶”,也是科学家研究的重心。长时间以来,学界对龙门山的隆升有两派主流观点。一派认为,龙门山隆升与地壳缩短关系密切;另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下地壳物质从青藏高原挤出。在龙门山原始隆升时间上,学界也颇多分歧。
EJ|ZZYke! *y@]zNPD 综合目前已经取得的钻探结果,以及在彭灌杂岩上的“意外”发现,许志琴重新绘制了“龙门山形成的演化模式”,这一隆升模式与以往的推测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这是一个重大的收获”。
m!>'}z m9i%U
然而快速反击毕竟是持久战的一部分,“两年多来,我们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许志琴在期待汶川地震科学钻探的进一步结果,期待对已知数据的深入分析。
^ x#RUv /9^0YC;Y* 《科学时报》 (2011-05-13 A1 要闻)
xqZ%c/I3q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5/24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