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召开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唯一一个“自主创新企业”一等奖,颁给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2009年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增设了“自主创新企业”一项,与评选别的奖有所不同,这是对一家企业研发创新体系的“综合考试”和整体评价。 !.H< dQS
_/MHi-]/.
20亿元,是上海市政院一年的主营收入;能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是因为它拥有一个能量很大的研发创新体系―――大型桥梁、交通枢纽、污染源水处理、水资源利用、地下空间开发、高速磁浮项目,市政院研发集成的六方面22项核心技术,基本覆盖近年来上海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设计领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不断提升着城市硬件的科技内涵。 0sto9n3
^tIs57!
不满足于拿奖 rq Dre`m
E(*RtOC<W
浦江镇,占地30亩的研发中心,是上海市政院研发创新体系的核心。5年前,当市政院投入1亿多元,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建研发中心的时候,很多人惊奇。这个行当,从来就是单一做设计,设计得好,就能带来更多设计订单,还能拿奖,现在怎么也要搞科研了? I0.{OJ-
_CDUUr
“优秀设计中都有创新,不能只满足拿个奖,应该总结提炼、研究深化,形成科研专利,推广运用到今后更多的实践中。”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汤伟说,当年他们院的林元培大师设计了南浦大桥等,颇多创新,拿了设计奖,但没有形成专利,可惜了。建研发中心就是要搭一个平台,从设计师们的创新中提炼出科研成果。近年来,上海市政院创立的专利多达28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41%,获国家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6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奖234项,还主编了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24项。 +'Pf|S
R8Nr3M9 )
创新“试验场” |7 ]v&?y
IM|VGT0
设计不允许失败,创新要可行、可靠。研发中心的又一个重要功能,是担当创新“试验场”。 (S* T{OgO
uj,YCJ8UZs
比如南京有个水处理项目需要设计,研发中心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先制作一个小型的水处理装置,大约集装箱大小,很容易就运到了南京,用当地的水做试验,一个月左右拿出报告。这样的“小试”、“中试”成功后,就能胸有成竹地展开项目的总体设计。 \I1+J9Gl
03L+[F&"?
在一片红色屋顶下的研发中心内,每天工作着70多位设计人员,不少是博士、博士后。创新迸发出的能量,让市政院尝到了甜滋味:去年设计主营收入是10年前的20倍,大大领先于当初“脚碰脚”的国内同行。这里的研发成果更实实在在转化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力”,接连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园区市政配套、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 oOUL<ihe?
Zsc710_
“跨界”产学研 7RM$%'n\
\"{+J
原本只画设计图纸的设计师们,如今正向产学研的两端“跨越”。向前,与同济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往后,把设计创新及其深化研发的成果产业化。市政院特别重视产业化,他们的激励机制引导设计和科研人员不为专利而专利,而将自主创新技术更多应用于工程实践。 s"?Z jV)`
$3zs?Fd`
“这里有一个集成的概念。”上海市政设计院总工程师张辰说,就如一个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项目,涉及通风、暖气、照明等方方面面,产业化的过程,是把各种技术集成的过程,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范例。 9'faH
e<6fe-g9;
比如,在上海长江大桥工程中,市政院成功应用了特大与大跨度公路、轨道合建桥梁的设计技术,为今后类似桥梁的设计提供了重要范例。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中,应用综合交通枢纽和资源利用生态道路核心技术,近50万立方米建筑废弃物及渣土得以转化应用;工程中采用的减振、降噪、防滑路面材料应用研究,形成专项技术,后来“复制”到了多项道路工程中。针对太湖高藻现象,他们开展微污染高藻湖泊水处理试验研究,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给水微污染原水及污水处理装置”,应用于以太湖为水源的净水厂。在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建工程中,又采用新技术使能耗明显低于国家标准。而在上海世博园区大型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中,市政院运用超长地下结构关键技术研究的成果进行设计、建设,大大节省了土地 "C&l7K;bp
py VTA1
o(Yfnn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