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点感想. ID{62>R
由于在学校的原因,本人接触有限元(Plaxis,Zsoil2D/3D)或者有限差分法(FLAC)多一点,软件使用也熟悉一点.总结这几年来的模拟过程,大概是这么个样子,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 )$EmKOTt:
第一阶段:感觉数值模拟要越接近实际情况就约好.比如说,桩用实体单元+interface,地下连续墙用shell+interface;周围有管线,哪怕直径只有10cm也要模拟;总之越细约好.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做一个分析要很久; 5|nT5oS
第二阶段:发现别人都用3D程序分析了,地下室,框架柱,工程桩,什么都有很漂亮,因此花很多时间建模;模型越复杂约好,单元越多越代表水平! 6_G[&
第三阶段:发现之用mc本构解决不料很多问题,云彩图好看,但是结果不敢用.坑底隆起剧烈,基坑地表上抬,桩体内力差很多; Z-md$=+}w
第四解决:开始采用高级的本构模型,HS,CAMCLAY,DP-CAP,做了几个例子,效果不错(惊喜啊!),但是,很多地质报告根本不提供资料; B=?m_4\$m
第五阶段:还是简单点好! 周围的多层也不再把框架粱-隔墙-基础都建立出来,简化为超载;本构模型还是用MC,但是要根据围压修改;能用2D的就用2D的,不得已采用3D的(比如绿洲中环,不用3D分析支撑系统,不能入睡啊);桩土之间根据桩的成桩工艺选择是否加interface,围护桩与土体的interface刚度需要调整,...... dBWi1vTF
第六阶段:就是我现在做的事情,开始研究土体的本构模型, U z*7J
还有很多阶段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