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规模的工程建造,其实岩土研究的主要投入和研究队伍已经集中在中国,这一点从几大岩土类期刊的不断扩张(从双月刊扩展到月刊,甚至一年出几本厚厚的增刊)就可以看出。很多人都觉得国内研究者发表的文章质量普遍不高,甚至一些院士也拿不出很象样的成果。但实际情况是,至少国内研究者思考问题的广度已经大大增加,下一个岩土大师应该出自中国。
近几年我对研究充满热情,我也有幸取得了些有意义的成果,每次被引用都让我有很大的喜悦。有时候会偶然想到一个可以突破的想法,去网上一查几乎都有人在做,但都是一些知名度不太高的人,成果的切入点不错,但数学和力学基础太差。另外,试验验证方面普遍偏弱,成为国内成果发展重大瓶颈。我举一些例子。
前一段时间,我想到一种可以把土颗粒径、孔隙比结合起来计算渗透系数的方法,推导了好几天,一查国外有人发表,与我的结果就差一个系数值,比较郁闷。想一想,再把这个结果引入太沙基方程,使方程可以考虑固结过程中的渗透系数的变化。结果得到的方程太难解,想了一种近似方法,结果查阅国内文献,居然有一篇硕士论文做了这方面工程,而且还得到了解析解,没仔细研究他的推导是否正确,不过已经不容易,再次郁闷。
另一个例子就是,早年我研究上海地铁张扬路车站开挖对邻近的东方路的影响,施工结果证明既有车站侧基坑变形出乎意外的小,而且,基坑变形明显不对称。我理解是既有车站减小了主动土压力,但想不到好的解析方面得到这方面成果,放了六七年。最近刚想拿来研究,发现已经是被炒得很热的有限土压力理论。看来,国内大规律建设造成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思考,这是岩土界最新的一个现象。而且,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渐渐统一。
另外,一些不知名的研究者会做出比较有意义的创新。前几天,我的一篇关于盾构的文章被引用,发现引用者采用离散元方法,得到了现场监测无法得到的土舱压力差,另外他的三个结论正好可以证明我的一个近似的解析解,使我对已经放弃的研究重拾信心。所以,我认为国内岩土研究的研究成果在向前发展,我们会有真正的大师,会出现在岩土界。当然,目前研究也有较大的误区,比如:
(1)把有限元当万能油。有限元在岩土领域的重大缺陷已经是国外的共识,就是本构问题无法解决。一些人开始研究能够真正模拟离散介质的离散元,希望摆脱本构的困境。但由于商业有限元程序容易掌握,也不需要太深的理论基础,容易出论文,造成了有限元分析论文的大量泛滥,使国人的理论研究能力大大降低。这些有限元成果,不可否认,对于某些问题而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还是有的,但垃圾文章一大堆;
(2)研究与现场明显脱节。有些研究者基本没去过现场,研究一些没有任何价值的课题,还把提供资金的工程单位忽悠得一个来一个来的,造成大学教授在工程单位中评价过低。如果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毫无意义的课题,可能是岩土资源的最大浪费;
(3)在一些不具备创新潜力的方法上耗费了大量精力。有些方法在国外争议都很大,但由于比较花俏,比较容易被关注。结果大家就一起上,最后是搞了好多年,在工程上一点用没有。这些方法,比如神经网络、分形等,研究的成果多,用得上的少得可怜。观点比较偏激,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
(4)轻视试验研究。国内研究者,要么没有试验,要么试验非常不严谨。有些人成果中一大堆数据,来源只有两个:一个是有限元结果,而且隐去了基本参数,实际上对其它研究毫无用处;另一个是施工现场数据,而且不说明工况,数据离散得非常厉害,对严谨一些的理论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好在,我看到上海大学等一些并不热门研究岩土的院校潜心做了一些有意义的试验,看来这方面会渐渐有所改善。
你们怎么看?
[ 此帖被tjwhx在2010-07-05 23: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