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浅基础的验槽: Cyv_(Oh?dv
一般情况下,填土不宜作持力层使用,也不允许新近沉积土和一般粘性土共同作持力层使用。因此浅基础的验槽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HAJA,
5.1 场地内是否有填土和新近沉积土; C~iFFh6:
5.2 槽壁、槽底岩土的颜色与周围土质颜色不同或有深浅变化; x2i`$iNhmP
5.3 局部含水量与其它部位有差异; h\-jqaq
5.4 场地内是否有条带状、圆形、弧形(槽壁)异常带; QL(}k)dB
5.5 是否有因雨、雪、天寒等情况使基底岩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z|Yfvq
5.6 场地内是否有被扰动的岩土 7Ph+Vs+h
5.7 填土的识别: /-pop]L
5.7.1 土内无杂物,但也无节理面、层理、孔隙等原状结构; u*;53 43
5.7.2 局部土体颜色与槽内其它部位不同,有可能是在颜色较浅部位的填土颜色较深,也可能是深色部位填土的颜色较浅; Q6Zh%\+h(
5.7.3 包含物与其它部位不同,以粘性土为主的素填土主要表现在钙质结核的含量与其它部位的明显差异上; '9wD+'c=A
5.7.4 土内含有木炭屑、煤渣、砖瓦陶瓷碎片、碎石屑等人类活动遗迹(尤其是木炭屑应仔细辫认); GLl@
6S>v
5.7.5 土内含有孔隙、白色菌丝体等原生产物,仿佛是原状土,但孔隙大而乱,排列无规则,土质松散 uuhvd h=
5.7.6以粗粒土为主要场地,主要表现在矿物成分与其它部位有所差异,粒径差异明显,充填物的不同等; 9.goO|~B~
5.7.8 所含钙质结核是否光洁,是否为次生或再搬运所致。 4ri)%dl1
5.8 新近沉积土的识别 G[yN*C
新近沉积土具有承载力低、变形大、有湿陷性等特点(在大部分情况下,其力学性质不如沉积时间10年以上的素填土),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有较大的危害。但在勘察工作中,由于孔内取土的限制,有时不能全部辨认出,在基础验槽时应特别加以注意。 Iq":
U
①堆积环境:主要存在于土、岩丘的坡脚和斜坡后缘,冲沟两侧及沟口处的洪积扇和山前坡积地带,河道拐弯处的内侧,河漫滩及低阶地,山间凹地的表部,平原上被淹埋的池沼洼地和冲沟内。 I(WND/&
②颜色:一般表现为灰黄、黄褐、棕褐,常相杂或相间。 a-TsD}'X
③结构:土质不均、松散,大孔排列杂乱。常混有岩性不一的土块,多虫孔和植物根孔。锹挖容易。 = &aD!nTx
④包含物:常含有机质,斑状或条带状氧化铁;有的混砂、砾或岩石碎屑;有的混有砖瓦陶瓷碎片或朽木片等人类活动的遗物,在大孔壁上常有白色钙质粉末。在深色土中,白色物呈菌丝状或条纹状分布;在浅色土中,白色物呈星点状分布,有时混钙质结核,呈零星分布。 6ud<B
5.9 地基基础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地面水和雨水进入槽内,槽内水应及时排出,使基槽保持无水状态,水浸部分应全部清除。 m4P=,=%
5.10 严禁局部超挖后用虚土回填。 CtDS lJ
5.11 本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冻深为0.40m,因此基础埋深从自然地面起不得小于0.40m。 Z42v@?R.!W
5.12 当建筑场地为耕地(草地)时,一般耕土深度在0.6~0.7m之间,因此基础埋深不得小于0.70m。 y+iuA@WCv
**YNR:#Y
H+2J.&Ch
6 深基础的验槽 Ll&5#q
6.1 基槽开挖后,地质情况与原提供地质报告是否相符。 Ip0@Q}^
6.2 场地内是否有新近沉积土。 b_Ky@kp
6.3 是否有因雨、雪、天寒等情况使基底岩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M/sqOhg
6.4 边坡是否稳定。 <Q-ufF85)
6.5 场地内是否有被扰动的岩土。 zT+yZA.L
6.6 地基基础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地面水和雨水进入槽内,槽内水应及时排出,使基槽保持无水状态,水浸部分应全部清除。 ")M.p_b[Z=
6.7 严禁局部超挖后用虚土回填。 FkECY
2|w.A!
"/XS3sv"s
4_I,wG@
Iei4yDv ;
lR^dT4
TbU9
<mY
Xhkw<XbV
&FvNz
U14dQ=~b/
7. 复合地基(人工地基)的验槽 A8eli=W
复合地基是指采用人工处理后的,基础不与地基土发生直接作用或仅发生部分直接作用的地基,与天然地基相对应。包括用换土垫层、强夯法、各种预压法(先期固结)、灌浆法、振冲桩法、挤密桩法处理等 SS~Txt75m
复合地基的验槽,应在地基处理之前或之间、之后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k~?}z.g(
7.1 对换土垫层,应在进行垫层施工之前进行,根据基坑深度的不同,分别按深、浅基础的验槽进行。经检验符合有关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 :~)Q] G1Nj
7.2 对各种复合桩基,应在施工之中进行。主要为查明桩端是否达到预定的地层。 r@<;
7.4 对各种采用预压法、压密、挤密、振密的复合地基,主要是用试验方法(室内土工试验、现场原位测试)来确定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R;V(D3
01q7n`o#zf
LP)mp cQ
qP<,"9!I
O-2H!58$)
zB]T5]
fAUsJ[
fR[!=-6^f
(1}Ndo^;w
/7"1\s0 U
8 桩基的验槽. !<6wrOMa O
对桩基的验槽,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EIwkz8
8.1 机械成孔的桩基,应在施工中进行。干施工时,应判明桩端是否进入预定的桩端持力层;泥浆钻进时,应从井口返浆中,获取新带上的岩屑,仔细判断,认真判明是否已达到预定的桩端持力层。 ];2eIe
8.2 人工成孔桩,应在桩孔清理完毕后进行。 &%r#eB?7
8.2.1 对摩擦桩,应主要检验桩长。 /eMZTh*1P
8.2.2 对端承桩,应主要查明桩端进入持力层长度、桩端直径。 K+$c,1wb
8.2.3 在混凝土浇灌之前,应清净桩底松散岩土和桩壁松动岩土 _0j}(Q>|H#
8.2.4 检验桩身的垂直度。 Gf]s?J^a
8.2.5 对大直径桩,特别是以端承为主的大直径桩,必须作到每桩必验。检验的重点是桩端进入持和层的深度、桩端直径等。 &s;%(c04A
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土类不宜小于1d;季节冻土和膨胀土,应超过大气影响急剧深度并通过抗拨稳定性验算,且不得小于4倍桩径及1倍扩大端直径,最小深度应大于1.5m。对岩面较为平整且上覆土层较厚的嵌岩桩,嵌岩深度宜采用0.2d或不小于0.2m。 w+$gY?%
桩进入液化层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应按计算确定,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类不宜小于1.5d,碎石土类不宜小于1d,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密实粉土,坚硬粘土尚不应小于500mm,对其它非岩类土尚不应小于1.5m。 YXg
uw7%\
y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