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是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己经经受过变形和破坏,具有一定物质成分和结构并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经历了长期的建造和改造作用后,岩体具有复杂的性态并处于复杂的环境场(应力场、渗流场和温度场)之中,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之前,己处于相对的稳态平衡。就岩体而言,应力场和渗流场具有双重性特征,它们既是岩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岩体的赋存环境,但通常仅作为赋存环境对待。作为赋存环境,地下水可以与岩体中的物质咬岩石和结构面充填物)发生长期的水岩作用,致使岩体约力学性能降低;另一方面,地下水产生的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作用,影响和改变着岩体的应力场状态。岩体力学研究表明,温度影响着岩石的变形、强度和破坏特征;同时,温度的变化以及岩体内不同部位的温度差,也会产生应力(温度应力)或者引起原有应力状态的改变。总之,渗流场和温度场对岩体的作用,一是物理化学作用,引起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二是力学作用,导致岩体应力场的改变,因此,其作用均可分别归于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应力场之中。基于此,可认为岩体的环境场主要是应力场,尤其在不进行三场(应力场、渗流场、温度场耦合分析时。 d+kIof,
一般认为,地应力主要来源于岩体的自重应力和水平构造应力,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地应力尚存在温度应力、渗流应力、封闭应力、构造剥蚀残余应力和侵入挤压应力等其它来源。地应力的研究方法有地质力学分析、地应力实测和数值计算(如应力函数趋势分析、数学回归分析、有限元回归分析、有限元拟合分析、有限元反演分析、试算法等)。许多学者运用这些方法,对全球应力场、区域应力场、局部应力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全球应力场和大区域地应力场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场,而对于小区域(尤其是工程岩体原岩应力场)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和规律,明显受制于大区域应力场,显示出相对的不均匀性。区域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构造运动、地形地貌、构造剥蚀或沉积、岩性分布等:而局部应力则更容易受到局部因素的影响(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岩体结构特征等) 。 N6eY-`4y
岩体工程的稳定性,是工程岩体应力场与工程岩体特性及其力学响应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相互抗争的具体表现。就地下工程而言,失稳主要是因开挖引起的重分布应力超过围岩强度或过度变形所致,而这两方面的因素均与初始应力场的特征密切相关。 b=sc2)3?
首先,除与工程因素(如工程性质和规模、工程布局和设计方案、开挖方法、支护方式等)和岩体特征有关外,原岩应力场是工程岩体应力场的直接来源,决定着工程岩体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理论计算和工程实测资料表明,无论洞形和轴室轴向如何,围岩应力和应力集中均与初始应力有关。其次,工程岩体应力场是在初始应力场基础上,叠加工程作用力而不断发展演化的,其演化的基本规律仍受原岩应力场的制约和影响。 JyV"jL
再者,初始应力场不仅决定了原位岩体的力学特征和力学属性,而且原岩力越高,开挖引起的应变能和应力释放越大,即差应力越大,工程岩体因之而受到的卸荷损伤越大。因此,原岩应力场是岩体工程合理布局以及制定开挖支护方案的主要地质依据,历来受到广泛重视和得到深入研究。高地应力问题是危及工程岩体安全的主导因素,国内外许多重要岩石工程均曾经或 (_D#gr{S=
正在不同程度地受到高地应力的困挠,因此,高地应力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予以深入研究。在中国(尤其是西部广大地区),如水电工程中的渔子溪、拉西瓦、二滩和锦屏等水电站,以及矿业工程中的开滦赵各庄煤矿、金川镍矿等;在国外,日本的锅立山隧道和平石线隧道等,奥地利的塔威龙隧道和刚史塔英隧道,阿尔贝格隧道和陶恩隧道,南非的许多金矿,前苏联以及其它欧洲国家的许多地下工程。在所有岩石工程中,矿业工程对高地应力最为敏感,因为深部地下采场的地应力更大,矿山巷道又处于频繁的采动影响之下,加之深部地质条件与地表有着很大的差别,开挖将引起很大的应力集中和应力释放,并将产生过大的变形,而且其横向和纵深均随采矿进程而不断变化。 QAr1U7{(.
就高地应力的成因而言,一致认为它是由构造运动引起。一些学者认为区域构造剥蚀也是引起高地应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对于高地应力的判定尚无统一标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高地应力的判定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类。定性标准即为高地应力的地质标志,如钻孔的缩径和饼岩心、巷道围岩的强烈变形和岩爆、边坡岩体的台阶式错动、岩体渗透系数。定性方法主要用于无地应力实侧资料的地区的应力状态的初步估计,但也可与地应力实测相互佐证。基于地应力实侧值的高地应力定量标准又可分为相对性标准和绝对量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