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京河西一工地(跨架桥商业综合楼)实习后的一些知识总结和心得。希望对从事施工的新手业所帮助。
底下三层楼是商业用房,四层以上是住宅楼,单身公寓。上面11层,底下两层。整个建筑面积1154平方米。基坑面积5000平方米,目前底板已经浇注完了,二层支撑已经拆完。周围有建筑,居民楼,马路,所以要打深层支护桩等措施。一共打了42口降水井,目前还有10口在抽水。地下水位相当高,脚底下50公分就有地下水了。底板50~60公分厚。
承压井,就是说没有一种施工机械能打到那么深,一旦抽承压水,当抽得比较厉害时候,其影响范围很大,使得大范围内都会有缓慢的沉降,尤其是像河西地区这种淤泥质土。一旦失水,它会长期变形,不会说一个月两个月它就能固结的,有可能几年几十年,一直都在不停地往下变形固结,所以说这个井是尽量不用的。
这个工程有几个亮点,第一个是降水井,有三种模式。第二个就是地铁的南面和东面的一个保护措施,
在施工上面主要控制那个立柱桩的摆放,它的位置有讲究,需要和主支撑正交,从而方便以后的钢筋从里面穿过去。因为主支撑中间的主筋需要从立柱中穿过去,保证二层支撑等形成一个整体。一般位置有偏差,就变成偏心受力,由纯粹的受压构件变成压弯构件,强度不能保证。立柱摆放偏差主要原因,是测量方位的侧方偏差;施工当中钻孔偏差;以及安装的时候吊放偏差。也有可能每一项都不偏差,即都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可是累积起来也是可能造成偏差的。并且像底下钢板也必须和主支撑的走向一致。结构力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主支撑间的连系梁一般是受拉的,它起稳定支撑结构体系的作用。而支撑梁受压弯作用,一般的梁它里面的钢筋上下层是受拉钢筋,两侧受弯,是压弯配筋。支撑梁根据基坑形状来布置,一般受力主支撑和围林或者圈梁成90度或45度。二层围林有两根吊筋和支护桩相连,用混凝土浇注。整个基坑挖空之后主要受支护桩外侧的被动土压力。围林或者圈梁主要是受压,基坑受压不可怕,主要是怕受拉。所以背面被动土压力要有,这又牵扯到降水问题。一旦止水面打得不严,影响半径较大到基坑外面,基坑外面得水通过止水面下层进入到基坑。而通过降水井抽水,外面水位下降,土体固结,水土颗粒带走形成空洞,这部分被动土压力就没有了。所以说基坑的支撑,降水,挖土相互有关联,缺一不可。基坑梁的拆除有规范要求,地下室地板要浇注完毕,底下素混凝土要达到强度,相当于底下有个支撑把地板撑起来。然后再拆第二层支撑,先拆连系梁再拆主支撑,先角撑再中间,因为中间长边受应力最大。先拆应力小的后拆应力大的,先断开再破碎。
土方开挖,第一个是因为固结不能完全;第二个是因为土属于流塑或软塑状态,土体开挖之后自稳性比较差。一旦临时措施不到位,土体容易产生滑移,就有挤坏底下工程桩的危险;如果垫层做得不及时,底下容易隆起。所以挖土也很有讲究,它主要的原则就是——先撑后挖,分层开挖。先撑后挖就是说每一层开挖前,先把混凝土支撑撑起来之后,等到强度达到要求再挖土(如果先挖土,则支撑处于悬臂状态,受力不对,有危险);挖的时候,像河西这种软土,要分层开挖。如果挖的太快,由于其自稳性较差,应力释放过快,它会形成一个斜坡。所以先在开挖区域周边,挖一个应力释放沟,约两米宽两米深,使这个土体的应力得到缓慢的释放。像这里河西地区,土质较差,一般每层开挖深度小一点,可以两米两米得开挖。而且值得注意的使,由于受施工限制,不会说两米一下子挖到头,可能先挖个十米过去,有一段公共面之后,再往下挖两米,就是阶梯式的开挖。还有一个临时放坡,开挖余下的土要有个坡度,一般河西地区坡度为1:1.25~1:1.5,防止土体坍塌。有的时候工程限制,放坡达不到要求,下点雨之后就会造成坍塌,影响较大。这时候放坡做不到规范要求,可以把坡的高度放低,也能满足,不要死搬规范。土坡的设置是施工的一个工艺流程,把坡留在那,是作为一个二级平台,下一个土方搬到坡上面来,等下面挖完之后然后再整体掏出去,这样节省了人力物力。
开挖当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已经完成的支护体系,想开挖这个立柱桩和管井周围的土体时候,要对称开挖。不能有斜的坡度大的土层或一面有土,一面没有。否则会使立柱或管井被推移。河西地区,管桩打得比较多,处理不好会导致基坑所有的管桩都像一个方向偏移,后果不堪设想。
立柱桩之间8~12米之间,小于8米,立柱设置的太密集不经济,而且绑扎钢筋时接头不允许在梁的中间,须在三分之一处,使得接头不方便。很多图纸上画得看起来简单,可是实际操作却不一样,比如放钢筋,图纸上钢筋就一条线,而施工时几根钢筋摆一起直径就比较大,有时就放不下,所以实际操作要考虑的东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