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工程实例谈岩土工程概念—牧马人
T%Zfo7 近日遇到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工程实例,正好借此进一步阐述关于岩土工程概念的问题。
在《也谈对岩土工程概念问题之我见》一文中本人提出“岩土工程由于历史原因,直至今日其科学性还处于朦胧状态,没有建立起正确、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于是我们的岩土工程专家学者现在也不得不提出了“不求计算精确,只求判断正确”的权宜之计,然而这个概念也并未给我们的岩土工作者指出一条明确的方向和道路,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衡量我们的判断正确与否?依据什么去衡量我们的判断正确与否?这种理念留给我们的仍然还是彷徨和无所适从。”
近日我的一个学生在工程实践中遇到一个长达440米的边坡工程,由于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请了几位专家到现场考察和提出有关边坡分析、支护方案和意见,但对于专家们的意见和看法她感到迷惑,于是从现场打电话问我,我让她照一些照片回来给我看。该边坡尾段的照片如下:
*UN*&DmF nKtRJ,> 在工程现场发现一些零星分布的红色“泥化夹层”,专家们认为“这个”红色“泥化夹层”就是边坡的“软弱结构面”,并并让她画出图来如下:
00y(E@~ w(
@QRd{ 下面谈谈我个人对于这条边坡的看法:
1、这条边坡的地质构造主要由两条横穿边坡的二级逆掩断层所控制,同时还有一些三级断层分布,导致边坡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破碎,岩层产状不稳定;
pI>GusXg O<Ay`p5 2、这些所谓的“泥化夹层”并不是地层中的原生沉积物,而是岩层中的成岩后生期产物或地质构造形成的“断层泥”,根据是:这些“泥化夹层”零星分散分布,往往呈透镜状分布,不是连续成层分布的地层原生产物;这些红色“泥化夹层”中可以见到破碎的岩层角砾;如果在现场仔细观察,还有可能在“泥化夹层”面上找到擦痕。场地寒武系白云岩产于海相沉积环境,不可能出现红色富铁的氧化环境产物;这些红色铁质产物沿节理有浸染现象。
<pS#wTsN4%
cSG(kFQ
fLSDt(c',
r8czDc),b
3、由上可见,控制场地边坡稳定性的软弱结构面是二级逆掩断层,以及更多的分散分布的三级断层。因此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支护方案应该根据场地各个地段的地质构造特点分段、分别处理。显然,两条二级逆掩断层应该是主要不稳定结构面。
4、假如我们把局部分散分布的“泥化夹层”当作连续贯穿的主要结构面对待,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和错误的支护方案,可能导致重大的工程隐患。
由于场地中的二级逆掩断层线在照片中很细,如果我用彩色线条标出就会掩盖“真像”,另一方面我也想借此检验一下各位的知识面和观察能力。我想问问各位,你从上面的照片中看出些什么?
由上可知:
1、岩土工程的从业者应该具备足够的知识面。至今由于我们的岩土工程教学严重的脱离实际,把教学重点几乎全部放在并不科学的“土力学”和“岩体力学”方面,严重忽视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岩溶地质学、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钻掘工程学、桩基工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等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实际上给我们树立的恰恰是“只求计算精确,不求判断正确”的错误概念,严重的误导了岩土工作者,以致造成了现今岩土工程的尴尬局面。据笔者的观察,我们的岩土工作者(甚至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知识贫乏,例如,我发现不少的岩土工作者还不能正确的识别岩土性别,更不能识别地质构造形迹。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工作能力,建议大家恶补相关知识
2、就以本工程为例,如果边坡的性质都判断错了,你的计算再精确也是白搭,结果只会造成误导,留下工程隐患。所以“不求计算精确,只求判断正确”的概念我认为应该修改为“只求判断正确,不求计算精确。”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和计算模式以及支护方案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和修正。
oq1wU@n bS55/M w z\K% np}0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