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区的地质旅行 BAG)
-
z}.y
?#
变质岩区的地质旅行 hEi]-N\X
j5,1`7\7B
一、泰山的启示 QO0}-wZR
泰山,五岳之首。古迹名胜,久闻天下。每当列车途经泰安,旅客们总是凭窗远眺, Umjt~K^Z
以倾慕崇敬的心情注视着一座座黝黑而雄伟的峰峦。中外旅游者认为有机会登泰山、上 ']Gqa$(YC
南天门,一览齐鲁壮观乃平生快事。 0vuL(W8)
五台山,誉称北岳,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古刹名园,比比皆是;青峰翠峦, k"&loh
逶迤不绝。欲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们固然希望到此顶礼膜拜以如愿,就是一般游客,又 f.JZ[+
何尝不思慕此间的高峰绝境而登临寻幽呢! 'DO^($N
说来也巧,从地质学角度看,这“两岳”都是由变质岩系构成的山势。早在上世纪 mE'y$5ZxY
末至本世纪初,就吸引了一些外国地质学家,他们怀着猎奇的心情,在游山玩水中登跋 >A5R
泰山、五台山等地考察地质,他们在这些地质构造复杂、岩石性质多变的地层间发现了 ye:pGa w
这“两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所在地,或者说,是我国大陆的核心部分,属于地球 %@#+Xpa+
历史早期的大古代和元古代的产物。从此以后,要研究变质岩的岩石学家、要研究地质 /x,gdZPX
发展史的地层学家、要研究变质岩系中特殊地质构造的构造地质学家们,都纷纷登上泰 ^hzlR[
山和五台山,发掘研究课题,开辟研究领域,提出地质上的许多新发现或新见解,丰富 $m,gQV~4
了地质学的内容。一直到今天,这“两岳”仍然是研究变质岩地质的理想之地,每年吸 U`N|pPe:w
引不少自教授专家至青年学生们络绎不绝地来“朝觐”。其中也就包括了怀着不同目的 cjAKc|NJ
的地质旅行者在内,可见在变质岩地区的地质考察也是地质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 AD#]PSB
<`k\kZM
二、变质岩的基本概念 \
T/i]z
既然变质岩是指沉积岩、火成岩或已变质过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来的岩石,那么, ."&,_F
什么叫“变质作用”呢?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在新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会 nDuf<mw
使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改造和转变。或者说,地球的内力使岩石改造 id<i|
并发生变化,称为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的具体特点,主要是通过岩石中所含矿物的 X1&Ug^
变化,比如重新结晶、物质成分的迁移或重新组合,结构和构造的变化等等而表现出来。 |t+M/C0y/
因此,凡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至于另一种由于岩石暴露地表, <nlZ?~%}
发生风化作用,使岩石中的某些矿物发生变化(包括成分的改变),这类岩石不能称为 g6{.C7m
变质岩。 fuSfBtLPR#
正因为变质岩的主要原岩来自沉积岩和火成岩两大类,因此变质岩也就划分为两大 p4Cw#)BaS
类型,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而由火成岩经变质作用而形 ^e:C{]S=
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 ZQXv-"
怎样认识变质岩? bO 2>ced
首先要从岩石的矿物成分中认识有无变质矿物的存在,常见的变质矿物(若干则通 I_6NY,dF
过显微镜鉴定)有以下几种: 8^\}\@
①富铝矿物:刚玉。 ,yus44w[
②富含铝的硅酸盐矿物:红柱石、蓝晶石、硅线石、叶蜡石、十字石、硬绿泥石、 {STOWuY
硬玉。 Zt4g G KG
③碱质或钙质铝硅酸盐矿物:浊沸石、方柱石、钠云母、绢云母。 T]-yTsto
④钙铝质硅酸盐矿物:帘石类、符山石、葡萄石、硬柱石等。 Z"#eN(v.N
⑤含铝的铁镁质硅酸盐和铁镁质铝硅酸盐矿物:铝石榴石、绿泥石、蓝闪石等。 eQu%TZ(x-$
⑥铁镁质硅酸盐矿物:滑石、蛇纹石、硅镁石等。 l9KLP
⑦钙镁质和钙质硅酸盐矿物:透闪石、阳起石、硅灰石等。 {a^A-Xh[u
⑧碳质矿物:石墨。 wwrP7T+d
必须说明,上述各种矿物主要是存在于变质岩中,但沉积岩与火成岩中也可能存在, 0B fqEAl
只是存在于变质岩中的这些矿物,有如下特点:①数量显著增加;②广泛地发育成纤维 dE19_KPm[j
状、鳞片状、长柱状、针状等,并有规律地作定向排列;③变质岩中所含的石英和长石 8@]*X,umc
有些具有较为发育的裂纹,而沉积岩或火成岩中的石英和长石无此种现象。 "[2CV!_
其次,要从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去认识,也就是观察变质岩组分的形状、大小和其 W^npzgDCo
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排列和分布上所反映的岩石构成方式,着重于矿物个体在方 l*>t@:2J
向和分布上的特征。 n|2`y?
变质岩的结构基本上有4种情况: (|)`~z
①破碎结构:当原岩在定向压力作用下,持续到超过弹性极限时,使矿物发生弯曲、 Z>gxECi
变形。如压力再增加,超过其强度极限,则发生破裂。根据其破碎程度,从颗粒裂碎到 c[\ :^w^I6
粉末均有,不过太小的粉粒,肉眼是无法辨认了。 aDmyr_f$
②变晶结构:在高温、高压之下,矿物发生重新结晶,其表现的特点是:晶体不完 4YDK`:4I~
整或严重变形。 'kb5pl~U
③残余结构:重结晶作用不完全时,可以保留部分原岩的结构。 ~XN--4%Q
④交代结构:原岩中的矿物被新矿物取代。 mbB,j~;^6H
不过,在以上四种变质结构中,前两种可以肉眼观察;后两种多在显微镜下观察, >$SP2(Y~
不宜野外运用。 g\S@@0T{0
至于变质岩的构造,就其重要意义来说,是野外识别变质岩的关键手段之一,或者 &[:MTK?x!
说,是认识变质岩的重要标志,野外工作时,务必熟练掌握。其基本特征与类型有以下 ^!^6 |[
几种: 4)0 %^\p
①变余构造:原岩虽经变质,但仍有一部分未受“变质”,保存原岩的构造特点。 W2/FGJD
例如熔岩中的气孔构造、流纹构造;沉积岩中的层理构造、波痕构造等。 Yv k
Qh{
②变质构造:岩石经过变质作用以后而生成的特殊构造。这是识别变质岩最重要、 #N^TqOr
最常见的一种构造,有以下几类: d~F`q7F'?]
A.斑点状构造:受变质的岩石中,由于某些成分的局部聚集,产生2毫米左右大小 \95qH,w)T
的斑点。这些成分有碳质、硅质、铁质或某些变质矿物(如红柱石、堇青石等)。如果 ^`~M f
变质程度增高,则此类斑点经重结晶而变成斑晶,若其形体增大时,可在岩石中形成瘤 K]ob>wPf
状构造。B.板状构造:岩石在经受变质时,由于应力作用,出现一组平行的裂开面,使 _;(`u!@/{
整块岩石如木板覆叠。每个裂开面上,平整光滑,如板岩所见(图6.1)。C.千枚状构 nwswy]e8/
造:岩石内的矿物发生重结晶作用,一方面可见这些矿物具有定向排列,另一方面又使 ]Q,;5>#W
整块岩石呈现出薄片状构造,在片理面上,平整光滑并发出丝绢状的光泽。有时,在千 +^ a9i5
枚状构造的岩石上可见小型的挠曲或褶皱现象。一般来说,千枚状构造比板状构造的变 $&~/`MxE
质程度要深一些,如千枚岩(图6.2)。D.片状构造:岩石内的矿物具有明显的变质晶 bP\0S@1YL
体,形成鳞片状、柱状,并作定向排列和分布,沿片理面劈削成薄板状特征。其变质程 O4RNt,?l
度又较千枚岩深一步,如片岩(图6.3)。E.片麻状构造:岩石具有显晶质的变晶结构, B!-hcn]y
以粒状变晶矿物为主,间以鳞片状、柱状的变晶矿物,作断断续续的定向排列和分布, JTK>[|c9oE
故在块体的标本上可见片理特点,它往往是由侵入岩变质而来。最典型的就是片麻岩 oNQ;9&Z,^2
(图6.4)。F.条带状构造:岩石由不同矿物,不同结构,或其他不同部分的成分形成 *p:`F:
条带状分布,如暗色矿物形成的条带状大理岩(图6.5)、条带状的磁铁石英岩等。 wgfA\7Z
#<0Yx9Jh.
IhnHNY]<g
59mNb:<
LOQoi8j
K~ ,|~
A<P3X/i
ZycV?ob8}
bwo-9B
s3qWTdM
KiYO,nD;\
在上述构造中,特别是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这几种外貌特征是变质岩中最 nfpkWyIu{
多、野外也最容易识别的构造。总之,变质岩的构造是认识变质岩的最重要标志。 1c_gh12
@)PA9P |
三、最常见的几种变质岩 DP\s-JpI[
各种变质岩的存在条件,几乎跟它们的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如
u$ C@0d
果在野外工作时,能识别出变质作用的类型,那么也就大体上能估计出其中有哪些具体 ?T=]?[
的变质岩的种类了。 =sy>_
何谓变质作用的类型?主要是根据地质成因和变质作用的因素来考虑变质作用的格 Wt5x*p-!C
局,实际上,也包括了变质作用的规模。其类型大体上划分为四种,都是野外常遇到的。 q9cmtZrm
①接触变质作用。这是由岩浆沿地壳的裂缝上升,停留在某个部位上,侵入到围岩 0zm)MSg
之中,因为高温,发生热力变质作用,使围岩在化学成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重结 jXA!9_L7
晶作用和化学交代作用。例如中性岩浆入侵到石灰岩地层中,使原来石灰岩中的碳酸钙
R)i
熔融,发生重结晶作用,晶体变粗,颜色变白(或因其他矿物成分出现斑条),而形成 W9n0Jv
大理岩。从石灰岩变为大理岩,化学成分没有变,而方解石的晶形发生变化,这就是接 ddvSi6
触变质作用最普通的例子,又如页岩变成角岩,也是接触变质造成的。它的分布范围局 gw~%jD-2
部,附近一定有侵入体。 pYZ6-s
②动力变质作用。这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使局部地带的岩石发生变质。 Ot}fGiio
特别是在断层带上经常可见此种变质作用。此类受变质的岩石主要是因为在强大的、定 _nu,ks+
向的压力之下而造成的,所以产生的变质岩石也就破碎不堪,以破碎的程度而言,就有 [p[nK=&r
破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等。好在这些岩石的原岩容易识别,故在岩石命名时就 Tlrr02>B{
按原岩名称而定,如称为花岗破裂岩、破碎斑岩等。 j(^ot001%v
③区域变质作用。分布面积很大,变质的因素多而且复杂,几乎所有的变质因素— JwCv(1$GM
—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都参加了。凡寒武纪以前的古老地层出露的大面积 !`=ms1%U
变质岩及寒武纪以后“造山带”内所见到的变质岩分布区,均可归于区域变质作用类型。 u$ [R>l9
例如本章开头提到的泰山及五台山所见的变质岩,均为区域变质作用所产生。就岩石而 e9e%8hL
言,包括板岩、千枚岩、片岩、大理岩与片麻岩等。 ALvj)I`Al
KiW4>@tY
bj23S&
④混合岩化作用。这是在区域变质的基础上,地壳内部的热流继续升高,于是在某 e~R;
2bk
些局部地段,熔融浆发生渗透、交代或贯入于变质岩系之中,形成一种深度变质的混合 \Zc$X^}vN
岩,是为混合岩化作用。也就是说,在区域变质作用所产生的千枚岩、片岩等,由于熔 ?&;d#z*4
融浆的渗透贯入而成混合岩。 Q|QVm,m
此外,尚有不大常见的气体化水热变质作用,复变质作用。 KilgeN:
其实,对于野外地质旅行者来说,最常见的变质作用还是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两大 9rXbv4{
类,其次是混合岩化作用。因此,熟悉变质岩的名称,也就围绕这些变质作用有关的变 CvfXm
质岩就足够了,兹简述如下。 w}+#w8hu
板岩:具板状构造的变质岩,由黏土岩类、黏土质粉砂岩和中酸性凝灰岩变质而来。 QK _1!t3
属于区域变质作用中的轻度变质的岩石。 hoY.2 B_
千枚岩:具有千枚状构造的变质岩,原岩类型与板岩相似,在其片理面上闪耀着强 88}+.-3t$
烈的丝绢光泽,并往往有变质斑晶出现。 ah<1&UG,
片岩:片理构造十分发育,原岩已全部重新结晶,由片状、柱状、粒状矿物组成, >dKK [E/[d
具鳞片、纤维、斑状变晶结构,常见的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阳起石等。 w1HE^
/
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片岩是区域变质岩系中最多的一类变质岩。 b~DtaGh
片岩的种类颇多,其命名则根据所含的变质矿物和片状矿物的显著分量而定,例如 rt">xVl
云母片岩、滑石片岩、角闪石片岩等等,另外,常用绿色片岩之名,系由中性和基性的 [
[]'U'
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变质而来。 7pMl:\
片麻岩:具片麻状或条带状构造的变质岩。原岩不一定全是岩浆岩类,有黏土岩、 0^'A^
粉砂岩、砂岩和酸性、中性的岩浆岩。具粗粒的鳞片状变晶结构。其矿物成分主要由长 3 i<,#FaL
石、石英和黑云母、角闪石组成;次要的矿物成分则视原岩的化学成分而定,如红柱石、 t`NZ_w /
蓝晶石、阳起石、堇青石等等。 n,sf$9"
片麻岩的进一步命名,根据矿物成分,如花岗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 !wiW#PR
片麻岩是区域变质作用中颇为常见的变质岩。 "hwg";Z$n
角闪岩:主要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的变质岩。其原岩是基性火成岩和富铁白云质 3ThBy'
泥岩。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微显片理构造。 -c-af%xD
麻粒岩:是一种颗粒较粗、变质程度较深的岩石,基本上由浅色的石英、斜长石、 06DT2
铁铝榴石、辉石等矿物组成,无云母、角闪石。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或条带状构造。 .K`OEdr<
石英岩:几乎整个岩石均由石英组成,浅色、粒状。一般作块状构造,粒状变晶结 4w,=6|#
构。它是由较纯的砂岩或硅质岩类经区域变质作用,重新结晶而形成。 2VmQ%y6e"
有时,有人将沉积岩中由较纯净的石英颗粒组成的岩石也称石英岩,与变质岩类的 x,$N!X
石英岩混淆不清,虽然就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来看,两者很难分开,但变质岩类的结构 .N2yn`
要致密些,称石英岩;而沉积成因者,颗粒清晰,致密程度稍差,故为了区别起见,称 )006\W|t9
之为石英砂岩。 HR)Dz~Obw
大理岩:碳酸盐岩石经重结晶作用变质而成,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或条带状构造, 5\93-e
由于它的原岩石灰岩含有少量的铁、镁、铝、硅等杂质,因而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 lOIBX@K E
特征的变质矿物,出现蛇纹石、绿帘石、符山石、橄榄石等,于是在洁白的质地上,衬 s2f95<B
托出幽雅柔和的色彩,构成天然的图案花纹,给人们想像出一幅又一幅诗情画意的图卷, mr:;Wwd
文人墨客在它们的加工石面上取出许多逗人喜爱的景名——潇湘夜雨、千峰夕照、平沙 )"k>}&'
落雁等等。因而大理石就成为高级的建筑石材,或成为高级家具的装饰性镶嵌材料。而 Yhdt"@;..
洁白的细粒状的大理石,俗称汉白玉,也是工艺雕刻或富丽堂皇的建筑材料。 lyGQ6zlSn
大理岩见于区域变质的岩系中,也有不少见于侵入体与石灰岩的接触变质带中。 1HQh%dZZ
角岩:这是一类由泥质岩(以黏土矿物为主的页岩之类)在侵入体附近由接触变质 79 zFF
作用而产生的变质岩。颜色呈深暗或灰色,硬度比原岩显著增加,故多有将角岩制成砚 _y#omEx
或其他工艺品,如在苏州灵岩山、寒山寺等旅游区出售的砚石,即利用产于灵岩山花岗 0#(K}9T)
岩体附近的角岩所制。 HT]W2^k
混合岩: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其基本组成物质是由基体和脉体两部分组 v{{Cj83S+
成。所谓基体,是指混合岩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变质岩,如片麻岩、片岩等,具变晶结构、 ,XT#V\qne
块状构造,颜色较深;所谓脉体,是指混合岩形成过程中新生的脉状矿物(或脉岩), L%](C
贯穿其中,通常由花岗质、细晶岩或石英脉等构成,颜色比较浅淡。 nk.Y#+1)
混合岩具明显的条带状构造,并普遍可见交代现象,以此与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 H.-jBFt}
质岩区别开来,但它是在区域变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u@go1C
混合岩由于混合岩化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构造特点的混合岩,如网状混合岩、条 ~RcI+jR)
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等等。 dFY]~_P472
1'ne[@i^/
四、怎样在变质岩区开展工作 3TUW+#[Gu
在认识变质作用的基础上,掌握了能够鉴定变质岩名称的方法以后,当我们在旅行 sX&.8
路线上遇到变质岩时,就可以进一步做些变质岩的初步调查或研究工作了。现就不同的 ]jbQou@
变质区如何开展工作问题,简述如下: 0dS}pd">k
(1)热接触变质岩区的工作。 :g)0-gN
热接触变质岩区也就是侵入体与围岩相接的地带。 .5Y%I;~v
在这里,首先要穿越接触带的剖面,也就是决定一条从侵入体到未变质围岩之间的 k.bzh.
路线,观察侵入体的岩石名称及其岩性;观察围岩受侵入体的接触变质的影响——出现 [A$5~/Q{U1
何类变质岩,其岩性特点,变质矿物,有否成矿的条件和可能,接触带上有无断裂之类 7sP;+G
的构造控制?未变质岩石的名称及其岩性,围岩属于哪个地质时代?侵入体属于哪个地 &v!=\Fig4
质时代?等等。 O7@CAr
把这许多必须了解的内容,作沿途记录,作剖面示意图,采集有代表性的标本以及 mF!/8qk
摄影或素描。 Eu/~4:XN
如果交通、人力、物力、时间条件允许的话,可作再详细一些的观察,诸如追索接 [ZwZGAP
触带在面上分布的范围,观察蚀变晕圈的发育情况。 we'<Y
再进一步,还可根据变质矿物的组合关系,划分出蚀变的相带——即内带、中带、 yMdEH-?/
外带。同时还可研究热变质岩石与原岩性质的关系,甚至注意多期变质的叠加作用,不 D|-^}I4
同变质带上所赋存的矿产关系。 nQ|4.e;
(2)区域变质区的工作。 +pYrAqmO-
由于区域变质作用而产生的变质岩分布面积广阔,岩石情况亦特别复杂,而且其间 FR~YO|4?
的褶皱、断裂等构造又十分发育,因此,在这里工作的难度也较大。 F) w.q
首先,当我们根据地层走向选择剖面线以后,在旅途行进中,要像研究沉积岩层那 2|'v[
样,注意各变质岩层的上下层序关系,即排除由于褶皱或断层的干扰,恢复其原来的正 lfjY45=
常层位。当然,这项工作往往不是穿越一条剖面就能“一次性”成功的,而要多几条剖 a*LT<N
面相互比较才能接近正确。 yXU-@~
*r!f! eA:
y,qP$5xiq
{ 3``To$
A
?"(5da.
其次,在观察剖面过程中,要恢复原岩的性质——是沉积岩还是火成岩。如果确定 ,w~0U
为沉积岩,再进一步判断其原岩的名称,并运用研究沉积岩的办法,研究它们的沉积旋 aE}1~`
回、沉积建造的特征。注意地层间的不整合、假整合等有助于划分层序的接触关系。努 q6A!xQs<
力搜寻其中浅变质岩系(例如板岩)里的化石痕迹,一旦若有发现,并能确定其鉴定价 u\YH,
值,便能牵动全局,整个变质岩系的时代及各套岩层的层序也许能迎刃而解。例如笔者 9pPb]v,6
等在本世纪60年代初期在江西南部“龙山群”(前泥盆纪的地层)变质岩系地区工作时,
!sda6?&
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没有搞清楚它们的层序关系。后来,有位学生在一处浅变质的板岩 p- 5)J&
中找到一些笔石碎片,带队的教师很受启发,认为这是揭开此间变质岩系时代之谜的重 }e3M5LI1L
要线索,于是专门组织队伍,就在出现笔石碎片的上下层地段,分段包干,着力搜寻。 89@\AjI
通过“顺藤摸瓜”的办法,终于在这里的几个岩层中找到了保存相当完整而精美的笔石 .C^1.)
(图6.7),经鉴定,属于早奥陶世的种类,从而结合岩性、层位的接触关系,大致确 8N<0|u
定了自寒武纪至奥陶纪的各个大的层位。后来,又接连在寒武系下部的板岩中发现了海 &`>[4D*
绵骨针化石(图6.8),从而又划分出震旦系地层。这样,几十年来,一直把厚达几千 W{E22J}
米甚至上万米的前泥盆纪变质岩系“龙山群”地层,分解为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三 \s<7!NAE4
个系,进而在各系内再分出若干组。 o(xRq;i
在分层基础上,结合岩性、岩相及沉积旋回的研究,初步摸清了早古生代时期此间 n8(B%KF
原为“地槽区”。进而又证实了此间的花岗岩分属于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一是志留纪 Ol,;BZHc\
晚期的“加里东花岗岩”;一是中生代的“燕山花岗岩”,而且此间的大量金属矿产与 [8*Ovd
“燕山花岗岩”的入侵活动有关。 36>pa
在研究区域变质岩系的时候,还可注意各类变质岩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cBf9-k
注意不同岩石和矿物组合的关系,总之,注意变质程度和变质作用问题,并联系找矿标 8r
'
志和成矿规律。 ;t!n%SnK9!
(3)混合岩化区的工作。 .DSn
H6O
首先要注意混合岩的基体和脉岩的特点,形态特征,交代作用等。注意混合岩化的 (;utiupW
强度带及其与区域构造(断裂带和褶皱带)作用的关系,甚至可以了解混合岩化的期次 (IXiwu
问题。 d,=Kv
一般而言,混合岩化区的观察工作并非单独进行的,它是在研究区域变质岩区内的 i`o}*`//
附带工作,因此,诸如矿产之类的问题,也都跟研究区域变质岩同样地进行了。 ""Ul6hRgv
?DcRD)X
五、变质岩中的矿产 n^|;J*rD
变质岩中的矿产,主要见于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两大类型中。 xe^*\6Y
就接触变质而言,矽卡岩型的矿产最多,这是因为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岩跟 lB!`,>"c
侵入体(特别是中性岩浆侵入)接触时,最容易发生化学交代作用,形成矿产。最常见 gfQ&U@N
的是铜、铅、锌等硫化矿床(如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及刚玉等。硫化矿中多数还 1-Fg_G}|6
含有银矿及其他稀有元素矿产。 "zW3dKVc
作为矽卡岩型矿床的伴生副矿物,最常见的有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 [?3*/*V
阳起石、矽灰石等,亦可算是找寻此类矿产的标志矿物。大理石也是此种变质矿产类型 +|.}oL^}G
的特色。 9k\`3SE
至于区域变质岩系中的矿产,多存在于太古代及元古代的变质岩系之中,其中有规 !_GY\@}
模巨大的铁矿以及石墨、磷、硼等矿产,部分地区尚有刚玉、石棉、矽线石、大理石等。 =! v.VF\;
这里,特别提一下铁矿。这是距今20多亿年前变质岩系中的最引人注目的矿产,凡 B5J!&suX
美国、加拿大、苏联(即前苏联)、澳大利亚、印度、南非以及我国鞍山地区等蕴藏的 ;t47cUm6j
数以亿吨计的铁矿床均属此类。据估计,此类铁矿床占全世界铁矿总储量的80%以上, QS2J271E}
可见其重要性了。 jvx9b([<sG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铁矿埋藏在这些古老的(图6.9)变质岩系地层中呢?原来,当 [?)=3Pp
时出现一种微生物——铁细菌,成为造铁的“功臣”,它是一种需要氧气,但不要很多 (H*-b4]/
氧气的菌类生物。据研究,距今32亿~34亿年前的大气中尚缺乏氧气,仅由二氧化碳、 Gd0-}4S?
甲烷、氢气等组成,具有高度的还原性。到了距今32亿~27亿年前形成的地层中,我们 "8K>Yu17
发现了蓝绿藻,说明它们能够摄取还原性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 $ tf;\R
用,放出游离氧,使大气层中逐渐增加了氧气,于是产生了铁细菌。它能把溶解于水中 R'a%_sACj>
的氢氧化亚铁氧化成不溶于水的三氧化二铁,沉积于水中。其过程可用化学反应式表示 W-wy<<~f
之: ;9r
Z{'i+|
g*b
4N_
Q(SVJ
铁细菌CO{2}+5H{2}O+4Fe2+———→CH{2}O+2Fe{2}O{3}+8H+--> pAS!;t=n,
铁细菌分泌出不溶性铁质、硅质,在体外构成一层比自身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铁 1xK'1g72
质皮鞘”,后者脱落以后,就沉积成铁矿。 rQiX7
水中的可溶性铁质,来源于远古时代火成岩的风化产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这些 $>E\3npV
可溶性铁质往往呈胶体状态,从陆地带到浅海里,生活在那里的铁细菌也就在海洋里造 EubR]ckB
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