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 J?9n4
u
dW5@Z-9
1 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 /lS5B6NU
1.1 执行的主要规范 JP,yRb\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mHyT1e
2、《高程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kNd(KQ<.17
3、《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 kBeYl+*pk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fW
w+'xF!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HO_!/4hrU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koa-sy )#L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B#;6z%WK
1.2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z<p
1、工程重要性等级的划分; (O$il
2、场地等级的划分; wnU-5r&!]
3、地基等级的划分; ZOBcV,K
4、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来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HcQ)XJPK
1.3 勘察阶段划分 a@S{A5j
勘察阶段可分为可研阶段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高层和重要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时要分阶段勘察。当建筑平面布置已确定,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Al1}Ir
1.4 勘探孔类型 -#Ys67,4N
可分为一般性钻孔和控制性钻孔。 .% 79(r^
1.5 基础类型 ^WkqRs
按基础构造形式分,主要的基础类型有:条基、独立基础、箱形基础、筏板基础、壳体基础、锚杆基础、桩基础、扩底墩基础、沉井基础和地下连续墙基础等。 Sq SiuO.D
1.6 勘探工作量布置 oZ_,WwnE
勘探工作量布置要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地震)、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工程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变形限制和环境条件(主要指是否形成人工切坡)等综合考虑。 =D&XE*qkZ
1.6.1初勘 FnPn#Cv>*
(1)布孔原则
^o87qr0g]
A、勘探线垂直地貌单元(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质构造和地层界限; qi*Dd[OG
B、每个地貌单元应布置勘探点,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应加密;在微地貌(如斜坡、平地、陡崖、斜坡等)和陡倾岩层地段,勘探点应适当加密; TD sjNFe3
C、地形平坦区可按网格布点; 0j :u.x
D、岩质地基按地方标准或地方经验确定; Yosfk\D
E、对发育有不良地质作用地段应专门布置工作。 A<y]D.Z"
(2)勘探线、点间距和勘探深度 eiQ42x@Z
A、土质地基(GB50021-2001) 表1.6.1.1 gHtflS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线距(m)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
O2:1aG
复杂 50~100 30~50 一般孔≥15,控制孔≥30 l*
z"wA-
中等复杂 75~150 40~100 一般孔10~15,控制孔15~30 fuU
3?SG
简单 150~300 75~200 一般孔6~10,控制孔10~20 Urz9S3#\
1、局部异常地段应加密,控制孔占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应有控制孔;2、地面标高与设计标高相差较大时,应调整孔深;3、预计孔深有软弱层,孔深应适当加深,控制孔应穿透软弱层;4、对重要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孔深。 &`IJ55Z-)
B、岩质地基(DB50/5005-1998) 表1.6.1.2 " ?Ux\)*
工程条件 勘探工作布置原则 线距(m)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 -asjBSo*D
建筑物安全等级 一级 控制整个场地,兼顾建筑周边及中心或筒体 20~30 20~3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8~12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5~7m 25j?0P"&
二级 控制整个场地,兼顾建筑边线 25~40 25~4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5~7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3~5m =pBr_pGz=
三级 控制整个场地 ≥30 ≥3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2~3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0.5~1m }` YtXD-o
边坡高度(m) >15 控制边坡卸荷带,兼顾控制可能滑动面 30~50 30~50 控制孔:垂直孔进入控制性缓倾结构面3~5m,斜孔进入边坡潜在滑动面或控制性陡倾结构面5~8m。一般孔:进入中等风化层基岩1~3m。 5\Rg%Ezl
8~15 tlM >=s'T
<8 -(},%!-_
洞室跨度(m) >8 沿洞顶轴线及洞侧,兼顾建筑边线 20~40 20~40 控制孔:1)进入洞底2~5m;2)进入压力拱圈内。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2~5m。 {DD #&B
5~8 \fsNI T/
<5 AqAL)`#K
1、对斜坡、基岩面起伏较大或岩层产状较陡地带,适当加密勘探点和增加勘探深度;2、控制孔占总数的1/4~1/2,且每个地貌单元应有控制孔;3、场地起伏较大时,应根据预计整平标高调整孔深;4、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层,孔深应适当增加,控制孔应穿透软弱层;5、对重要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孔深。 ..R JHa6B
1.6.2详勘 = q(?ALGc
1.6.2.1 主要原则 %ol\ sO|
(1)布孔原则 >0UY,2d
A、根据建筑物特性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 `MHixQ;j
B、岩质地基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 i#aKW'
C、勘探点宜按建筑物角点、周边、中心、柱列线和电梯井位置等布置; R=3|(R+kA
D、重大设备基础单独布点,重大动力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3个; u+O"c
E、对发育有不良地质作用地段应专门布置工作。 }}Zg/(
(2)勘探线、点间距和勘探深度 ]K'OH&
A、土质地基(GB50021-2001) 表1.6.2.1 M.\XG}RR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 `GSl}A
复杂 10~15 1、勘探孔深度从基础底面算起;2、基底宽b≤5m,条基≥3b,独立柱基≥1.5b,且≥5m;3、高层或需地基变形验算,控制孔孔深应大于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一般孔进入基底下0.5~1.0b,且深入稳定层。 r~G amjS
中等复杂 15~30 "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