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职业区    学术与写作    工程技术区    软件区    资料区    商务合作区    社区办公室
 您好! 欢迎 登录注册 最新帖子 邀请注册 活动聚焦 统计排行 社区服务 帮助
 
  • 帖子
  • 日志
  • 用户
  • 版块
  • 群组
帖子
  • 13925阅读
  • 52回复

[转载]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cf1976

发帖
1709
土币
255
威望
8177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7-11-26
占个沙发,感谢和支持!
离线tjb198408

发帖
280
土币
1999
威望
539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7-11-26
ding ding ding
离线张超

发帖
585
土币
36
威望
190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7-11-26
 
离线心甘情愿
发帖
45
土币
87
威望
45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7-12-11
谢谢楼主,楼主好辛苦了!谢谢楼主,楼主好辛苦了!谢谢楼主,楼主好辛苦了!
离线深探

发帖
68
土币
88
威望
80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07-12-11
谢谢分享!!!
离线liwenlian

发帖
411
土币
15997
威望
608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07-12-11
看看。什么东西。..哈哈.  
离线woaidd

发帖
885
土币
4653
威望
615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07-12-13
积极发帖  支持 ~~~
离线cdddd

发帖
52894
土币
397013
威望
5014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08-02-29
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 (4FZK7Fm  
,? V YrL  
1 岩土工程(房屋建筑部分)勘探工作量布置 D1Q]Z63,  
1.1 执行的主要规范 fY 10a_@x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M~g@y$  
2、《高程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6PKSEba  
3、《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 sxPvi0>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 6pz9j]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Ba9"IXKH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mN'sJ1L-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Q*R9OF  
1.2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A>cL#Oe  
1、工程重要性等级的划分; M#xol/)h  
2、场地等级的划分; 5)p!}hWs  
3、地基等级的划分; x=V3_HI/}  
4、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来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7E R!>l+  
1.3 勘察阶段划分 /n3SE0Y  
勘察阶段可分为可研阶段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高层和重要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时要分阶段勘察。当建筑平面布置已确定,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WWv.kglz  
1.4 勘探孔类型 __)"-\w-_(  
可分为一般性钻孔和控制性钻孔。 BXUd i&'O  
1.5 基础类型 vw/GAljflu  
按基础构造形式分,主要的基础类型有:条基、独立基础、箱形基础、筏板基础、壳体基础、锚杆基础、桩基础、扩底墩基础、沉井基础和地下连续墙基础等。 Hh &s.ja  
1.6 勘探工作量布置 J&;' gT  
勘探工作量布置要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地震)、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工程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变形限制和环境条件(主要指是否形成人工切坡)等综合考虑。 +@anYtv%7  
1.6.1初勘 NtQ#su$  
(1)布孔原则 +l>X Z  
A、勘探线垂直地貌单元(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质构造和地层界限; $%5vJiuk  
B、每个地貌单元应布置勘探点,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应加密;在微地貌(如斜坡、平地、陡崖、斜坡等)和陡倾岩层地段,勘探点应适当加密; )9kp[hY  
C、地形平坦区可按网格布点; 9oVprd >%@  
D、岩质地基按地方标准或地方经验确定; 7lG,.W|  
E、对发育有不良地质作用地段应专门布置工作。 1b8}TG2  
(2)勘探线、点间距和勘探深度 ,/UuXX  
A、土质地基(GB50021-2001)                    表1.6.1.1 QMwV6cA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线距(m)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 CZ ,2Rq  
复杂 50~100 30~50 一般孔≥15,控制孔≥30 }\vw>iHPX@  
中等复杂 75~150 40~100 一般孔10~15,控制孔15~30 \|$GBU  
简单 150~300 75~200 一般孔6~10,控制孔10~20 slV]CXW)t  
1、局部异常地段应加密,控制孔占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应有控制孔;2、地面标高与设计标高相差较大时,应调整孔深;3、预计孔深有软弱层,孔深应适当加深,控制孔应穿透软弱层;4、对重要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孔深。 L EY k  
B、岩质地基(DB50/5005-1998)                        表1.6.1.2 mxTuwx   
工程条件 勘探工作布置原则 线距(m)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 y1Y  
建筑物安全等级 一级 控制整个场地,兼顾建筑周边及中心或筒体 20~30 20~3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8~12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5~7m aY\(R02B  
二级 控制整个场地,兼顾建筑边线 25~40 25~4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5~7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3~5m lt#3&@<v  
三级 控制整个场地 ≥30 ≥3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2~3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0.5~1m /.:&9 c  
边坡高度(m) >15 控制边坡卸荷带,兼顾控制可能滑动面 30~50 30~50 控制孔:垂直孔进入控制性缓倾结构面3~5m,斜孔进入边坡潜在滑动面或控制性陡倾结构面5~8m。一般孔:进入中等风化层基岩1~3m。 I<hMS6$<LE  
8~15 g>_d,#F  
<8 ! $fF3^8-  
洞室跨度(m) >8 沿洞顶轴线及洞侧,兼顾建筑边线 20~40 20~40 控制孔:1)进入洞底2~5m;2)进入压力拱圈内。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2~5m。 nT@FS t  
5~8 mWH;-F*%  
<5 Ol*|J  
1、对斜坡、基岩面起伏较大或岩层产状较陡地带,适当加密勘探点和增加勘探深度;2、控制孔占总数的1/4~1/2,且每个地貌单元应有控制孔;3、场地起伏较大时,应根据预计整平标高调整孔深;4、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层,孔深应适当增加,控制孔应穿透软弱层;5、对重要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孔深。 Zu/1:8x  
1.6.2详勘 )h/Qxf  
1.6.2.1 主要原则 V#V<Kz  
(1)布孔原则 T@Th?  
A、根据建筑物特性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 6o]>lQ}  
B、岩质地基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 Fj1'z5$  
C、勘探点宜按建筑物角点、周边、中心、柱列线和电梯井位置等布置; ]wV_xZ)l^A  
D、重大设备基础单独布点,重大动力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3个; 3y*dBw  
E、对发育有不良地质作用地段应专门布置工作。 A "~Oi  
(2)勘探线、点间距和勘探深度 M/jdMfU  
A、土质地基(GB50021-2001)                      表1.6.2.1 jYsg'Rl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 3s Mmg`  
复杂 10~15 1、勘探孔深度从基础底面算起;2、基底宽b≤5m,条基≥3b,独立柱基≥1.5b,且≥5m;3、高层或需地基变形验算,控制孔孔深应大于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一般孔进入基底下0.5~1.0b,且深入稳定层。 XF99h&;9  
中等复杂 15~30 6?= ^8  
简单 30~50 BzI(  
1、同一建筑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大勘探点密度;2、单栋高层建筑≥4个钻孔,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至少应有一个控制孔;3、大面积堆载或含有软弱下卧层,应适当加深控制孔的深度;4、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验算时,控制孔深度应满足验算要求;5、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应≥2b。 L7s _3\  
B、岩质地基(DB50/5005-1998)                  表1.6.2.2 _&PF(/w  
工程条件 勘探工作布置原则 线距(m) 点距(m) 勘探孔深度(m) 备注 zc!q a"4yM  
建筑物安全等级 一级 沿建筑周边及柱列线 10~20 10~2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5~8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3~5m 每单栋建筑≥4孔 rqhRrG{L|&  
二级 沿建筑周边及柱列线 15~30 15~3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3~5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2~3m 每单栋建筑≥3孔 ' y_2"  
三级 沿建筑周边 ≥25 ≥20 控制孔进入预计基底下2~3m,一般孔进入预计基底下0.5~1m 每单栋建筑不宜少于2孔,不得少于1孔 _ Zzne  
边坡高度(m) >15 控制边坡卸荷带为主 15~25 10~20 控制孔:垂直孔进入控制性缓倾结构面2~3m,斜孔进入边坡潜在滑动面或控制性陡倾结构面4~5m。一般孔:进入中等风化层1~2m。 垂直边坡的勘探线≥2条 n)R[T.E)+  
8~15 垂直边坡的勘探线≥2条 i&JI"Dd7  
<8 垂直边坡的勘探线≥1条 #v:A-u  
洞室跨度(m) >8 沿洞轴线及两侧,沿建筑边线及柱列线 10~20 10~20 1)进入洞底0.5~3m;2)进入压力拱圈内;3)进入预计基底下2~4m。 当场地受力层范围内洞室交叉、密集时,可适当加密勘探点线 wyv%c/WlS  
5~8 15~30 15~30 q8 Rep  
<5 ≥20 ≥15 TJkWL2r0c  
1、控制孔占总数的1/5~1/3,且每栋重要建筑物应有控制孔;2、上表主要指浅基础及筏板基础;3、预定深度内含有软弱层,孔深应适当增加,控制孔应穿透软弱层; pe-%`1iC0>  
1.6.2.2 各类建筑物或基础勘察要求 0<]]q[pr  
(1)高层建筑(JGJ72-2004) @ jD#Tn-*  
①每一单体的一级高层建筑,勘探点≥6个;二级高层建筑,勘探点≥4个; 3y-P-NI~=  
②建筑平面为矩形时宜双排布置;不规则时,宜按突出部位的角点和中心布置; ;`FR1KIg  
③在层数、荷载和建筑体形变异较大处,宜布置适量勘探点; }~! D]/B  
④勘探点间距一般15~35m,为准确查明暗沟、塘、滨等异常带,勘探点间距适当加密; avxI%%|  
⑤岩溶发育区适当加密,必要时按每个柱下布点; P;p;o]  
⑥控制点占总数的1/2以上。 vXibg  
(2)桩基 ,~7+r#q7  
1)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QHe:  
A、勘探点布置(土质地基) -A1:S'aN-  
①端承桩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宜控制在1~2m; ?) FY7[x.  
②摩擦桩20~35m; k:CSH{s5{  
③复杂地基和大直径桩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点。 I7jIA>ZZi  
B、勘探孔深度 qF4DX$$<  
①一般性孔为预计桩长以下3~5d(d为桩径),且≥3m,大直径≥5m; v#$}3+KVC  
②控制孔应满足下卧层验算的需要; txy'7t  
③钻遇软弱层时,适当加深; ufS0UD8%H  
④嵌岩桩钻入预计嵌岩面以下3~5d,并穿过溶洞、破碎带,进入稳定层; $ Bdxu  
⑤可能有多种桩长方案时,据最长桩方案确定。 @{x+ln1r  
2)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s:Z1 ZAxv  
A、勘探点布置 <`*v/D7\02  
①1/2~1/3的控制孔,一级建筑≥3个控制孔,二级建筑≥2个控制孔; i-Ri;E  
②端承桩和嵌岩桩孔距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层面坡度>10%时,适当加密; fDZnC Fa  
③摩擦桩孔距20~30m; d4A3DTW  
④复杂地质条件的柱下单桩基础应按桩列线布点,宜每柱设点。 gBE1a w;  
B、勘探孔深度 $lf\1)B~*  
①控制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层深度,一般孔深入桩端平面以下3~5m; Q?-uJ1J  
②嵌岩桩深入持力层≥3~5d。 P%Wl`NA P  
3)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0coRar?+b  
A、勘探点布置 SRc|9W5t*J  
①控制孔≥1/3; x DX_s:A  
②端承桩、墩或端承力为主的桩宜按柱列线布设,孔间距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层面坡度>10%时,应适当加密; L&qY709  
③摩擦桩孔间距20~35m; o)Nm5g  
④大直径(≥800mm)的桩或扩底墩,当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宜每桩(墩)设点。 bv'Z~@<c  
B、勘探孔深度 B-aJn8>/  
①当以可压缩地层(包括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时,控制孔应进入预计桩端持力层以下5~10m或6~10d,一般孔应达到预计桩端以下3~5m或3~5d; e}q!m(K]e-  
②对一般岩质地基的嵌岩桩,控制孔进入预计嵌岩面以下3~5d,一般孔进入预计嵌岩面以下1~3d;遇断层破碎带应钻穿并进入完整岩体3~5m; a: [m;  
③摩擦桩控制孔超过预计桩长3~5m,一般孔超过预计桩长1~2m。 *G;D u`;  
4)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 Dlo4Wy  
嵌岩桩从嵌岩面下0.5m起算,控制孔约4~5d,一般孔约3d。 o@:u:n+.  
5)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DP4l %2m0  
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检验桩底以下3d或5m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 K@;ls  
6)按《勘察文件补充规定(试行)》 `pYL/[5  
钻孔深度以桩底为控制基准,控制孔进入预计桩底下不少于5d,一般孔进入预计桩底下不少于3d。且大直径桩不少于预计桩底下5m,对重大基础还应适当增加孔深。 ^HNccr  
(3)基坑工程 vX"jL  
1)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详见P42-43) <N\#6m  
本条主要适用于土质基坑的勘察。对岩质基坑按当地标准或当地经验进行勘察。 d,%@*v]S  
A、勘探点布置 w}Xy;0c  
①勘察的平面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2~3倍,在深厚软土区应加大; UQ)7uYQ5  
②复杂场地和斜坡场地的开挖边界外应适量布置勘探点; z;[Z'_B  
B、勘探孔深度 s&Qil07 Vl  
为开挖深度的2~3倍。 K2t|d[r  
2)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 ?&r >`H E  
A、勘探点布置 %~YQl N  
①勘探线垂直边坡走向布置; LQ=Fck~[r  
②勘察平面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0.5~1倍,有危险外倾结构面时为开挖深度的1.0~1.5倍; &?B\(?*  
③勘探点、线按表1.6.1.2、表1.6.2.2确定;有危险外倾结构面时适当加。 Ov8{ny  
B、勘探孔深度 C$fQ[@  
控制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岩层3~5m,在坡脚处应低于地形坡面最地点1~2m。 m4kUA"n5  
(4)边坡工程 sK`pV8&xq  
1)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z2hyGX  
A、勘探点布置 Se&%Dr3Nv  
①勘探线垂直边坡走向布置; %#b+ =J  
②勘察平面范围应包括不小于岩质边坡高度或不小于1.5倍土质边坡高度,以及可能对建筑有潜在安全影响区域; AJ-~F>gn  
③每一单独边坡段勘探线不少于2条,每条勘探线不少于2个孔; #ui7YUR=2  
④控制孔深度应穿过最深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5m,并应进入坡脚地形剖面最低点和支护结构基底下≥3m; <=7^D  
⑤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边坡应提供沿开挖线的地质纵横剖面。 }-ysP$  
详勘勘探点、线间距        表表1.6.2.3 3?oj46gP  
边坡安全等级 线距(m) 点距(m) pM7xnL4  
一级 <20 <15 OX/}j_8E^(  
二级 20~30 15~20 Bc2PF;n  
三级 30~40 20~25  p(Bn!  
注:初勘的线距、点距适当放宽。 F6\r"63  
2)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 "M5&&\uT  
A、勘探点布置 ~`x<;Ts  
①勘探线垂直边坡走向布置; @^93q  
②勘察平面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0.5~1倍,有危险外倾结构面时为开挖深度的1.0~1.5倍; <y5f[HjLy  
③勘探点、线按表1.6.1.2、表1.6.2.2确定;有危险外倾结构面时适当加。 B$cx '_zF  
B、勘探孔深度 80qe5WC.2u  
控制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岩层3~5m,在坡脚处应低于地形坡面最低点1~2m。 I@9k+JB   
3)按渝勘监字【2002】6号文 #y%?A;  
①勘探孔布置及勘探剖面应垂直斜坡走向并控制斜坡评价所需范围; B#;yko  
②每条剖面至少2~3个勘探点,开挖线外侧应有勘探孔; bAqaf#}e  
③对卸荷带应布置水平孔(或斜孔),必要时采用洞探,钻孔应控制可能破裂面以下3~5m; rC!~4xj-  
④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边坡应提供沿开挖线的地质纵横剖面。 SgocHpyg  
4)按《岩质高边坡(含基坑)及高填方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ZICcZG_y  
评价边坡的断面至少有2~3个勘探点,开挖线外侧应有勘探点。 ,zY!EHpx  
1.7 说明 +A,t9 3:k  
1、以上系规范、规程的原则性规定,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工作量的布置。如:在勘察过程中,根据逐步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分析可能的基础方案,确定钻孔的间距和深度。若发现填埋的沟、塘、软弱夹层、基岩面坡度陡(可能失稳)、地质变化较大等,应增加钻孔和钻探深度。 $I-i=:}g  
2、以上涉及数值范围值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重要性选取。
离线mahorse128

发帖
1383
土币
42973
威望
1763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08-03-06
不错的资料,向楼主鲜花!
离线幽幽天空

发帖
332
土币
233
威望
59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08-03-07
 
离线气宇轩昂

发帖
385
土币
1
威望
37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08-03-07
还不错,看了觉得楼主总结的精神值得学习
离线baoxuangui

发帖
479
土币
1073
威望
2172
原创币
0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08-04-04
在这08奥运年里,我代表党和组织对你过去一年的奉献精神给与高度的评价,望你不负组织重望,再接再厉继续上传更好的东西,人民不会忘记您的,同时真心祝大家在奥运的一年里,工作愉快,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人民币多多挣!鲜花呈上,请你收下这份礼物。 ^aDos9SyV  
           
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温馨提示:欢迎交流讨论,请勿纯表情、纯引用!
 
上一个 下一个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799号 浙ICP备14021682号-1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