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的参考文献如下,大家看看都有哪些大牛的文章
[1] Wong W H. 1927. Crustalmovement and igneous in eastern China sinceMesozoic time [J].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6 (1) : 9-36.
[2] 黄汲清. 1960.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J]. 地质学报. 40: 1-37.
[3] 赵淙溥. 1963. 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J]. 地质科学. 1963 (3) : 128-138.
[4] 鲍亦冈, 谢德源, 陈正邦, 等. 1983. 论北京地区燕山运动[J]. 地质学报. 57 (2) : 195-204.
[5] 赵越. 1990. 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J]. 地质论评. 36 (1) : 1-12.
[6] Davis G A, Zheng Yadong, Wang C. et al. 1998. Geome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Yanshan Belt tectonics [A ]. 见: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编, 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75-292.
[7] Davis GA, 郑亚东, 王琮, 等. 2002. 中生代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以河北省和辽宁省为重点的研究[J]. 北京地质. 14 (4) : 1-40. [汪洋, 李凯明. 译自Paleozoic and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Asia:From Continental Assembly to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Memoir 194. 1712197 ].
[8] 姬广义, 汪洋. 2004. 北京东部丰台顶一带地质构造特征[J]. 北京地质. 16 (1) : 1-15.
[9] 汪洋, 邓晋福, 姬广义. 2001. 燕山造山带侏罗2白垩纪岩浆活动与构造序列的关系初探[J]. 北京地质. 13 (4) :1-7.
[10] 姬广义, 汪洋, 孙永华. 2004. 北京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J]. 北京地质. 16 (3) : 1-11.
[11] 姬广义, 汪洋, 夏希凡. 2004. 北京怀柔长园花岗杂岩体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北京地质.16 (4) : 1-13.
[12] 田树信, 翟子梅, 陈晋镳, 等. 1996. 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12) 2天津市岩石地层[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29.
[13]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 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地质图[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附图之一(1∶50万) .
[14] 马丽芳, 乔秀夫, 闵隆瑞, 等. 2002. 中国地质图集2天津市基岩地质图(1∶60万)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3.
[15] 王曰伦, 陆宗斌, 邢裕盛, 等. 1980. 中国震旦亚界2中国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C].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30.
[16] 陈晋镳, 张惠民, 朱士兴, 等. 1980. 中国震旦亚界2蓟县震旦亚界研究[C].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56-114.
[17] 王曰伦. 1963. 华北震旦纪地质观察[J].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 地质丛刊(甲种) 前寒武纪地质专号(1) . 1-68.
[18] 陈荣辉, 陆宗斌. 1963. 河北蓟县震旦系标准地层剖面观察[J].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 地质丛刊(甲种) 前寒武纪地质专号(1) . 99-127.
[19] 叶定衡. 1979. 黄崖关、将军关断裂带地震地质调查报告[C]. 北京市地震地质会战研究成果汇编, (4) ( 221) :90-120.
[20] 刘曼俐, 李东令. 1976. 马兰峪山字型构造若干部分的岩组分析并略述岩石组构的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9-83.
[21] 地质力学讲话编写组. 1972. 地质力学讲话[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5-26.
[ 22 ] 孙家树, 张庆福. 1976. 用同位素地质年龄方法讨论马兰峪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时期问题[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219-221.
[ 23 ] 陈恺, 熊永先. 1935. 北平西山的逆掩断层[J]. 中国地质学会志. 第14卷: 535-568.
[ 24 ] 李忠, 刘少峰, 张金芳, 等. 2003. 燕山典型盆地充填序列及迁移特征: 对中生代构造转折的响应[J]. 中国科学D辑. 33 (10) : 931-940.
[ 25 ] 任纪舜, 陈廷愚, 牛宝贵, 等. 1990. 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J].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217.
[ 26 ] 邵济安, 张履桥, 牟保垒. 2004. 构造体制转折是岩石圈尺度的行为[J]. 地质通报. 23 (9210) : 973-979.
[ 27 ] 宋鸿林. 1999. 燕山式板内造山带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探讨[J]. 地学前缘. 6 (4) : 309-315.
[ 28 ] 王瑜. 1996. 中国东部内蒙古2燕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晚期2中生代的造山作用过程[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68.
[ 29 ] 杨庚, 柴育成, 吴正文. 2001. 燕山造山带东段2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J]. 地质学报. 75 (3) : 322-332.
[ 30 ] 杨农, 陈正乐, 许顺山. 1996. 燕山地区平衡地质剖面研究[J]. 地质力学学报. 2 (4) : 55-60.
[ 31 ] 赵越, 张拴宏, 徐刚, 杨振宇, 等. 2004. 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J]. 地质通报. 23 (9210) : 854-863.
[ 32 ] 张长厚, 宋鸿林. 1996.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构造样式及形成过程[J]. 地质力学学报. 2 (3) : 21-22.
[ 33 ] 张长厚, 宋鸿林. 1997.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及其与前陆褶冲带的对比研究[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2 (1) : 33-36.
[ 34 ] 张长厚, 王根厚, 王果胜, 等. 2002.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J]. 地质学报. 76(1) : 64-76.
[ 35 ] 张长厚, 吴淦国, 王根厚, 等. 2004a. 冀东地区燕山中段北西向构造带: 构造属性及其年代学[J]. 中国科学D辑. 34 (7) : 600-612.
[ 36 ] 张长厚, 吴淦国, 徐德斌, 等. 2004b.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J]. 地质通报. 23 ( 9-10) : 864-875.
[ 37 ] 纪玉杰. 2003. 北京西山侏罗纪煤系变质特征与地质灾害的关系[J]. 北京地质. 15 (2) : 1-15.
[ 38 ] 纪玉杰. 2004. 北京西山石炭2二叠纪煤系变形变质特征与地质灾害[J]. 北京地质. 16 (2) : 1-17.
[ 39 ] 汪洋, 姬广义, 夏希凡. 2005. 燕山造山带复杂构造变形型式的新证据及其地质意义[J]. 北京地质. 17 ( 2) :1-13.
[ 40 ] 汪洋, 姬广义, 夏希凡. 2005. 北京西山大灰厂东狼沟组钾质火山岩的构造背景探讨[J]. 北京地质. 17 (3) :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