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受水区域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 W?Z>g"
高原隧道出口拟选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都兰县境内香日德以北海拔2800M低洼地带;调水进入柴达木盆地后,在隧道出口处建设调配控制枢纽,为东西两线分流,向第二阶梯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调水,并利用巨大的落差蓄能发电。 l!p`g>$&f
w:zo
\
西线:修建简易导流渠引导江水自流至冷湖至茫崖一线,在青海新疆交接附近,阿尔金山海拔2800M左右的低凹山口(拉配泉以南)开凿浅埋过山隧道,出口海拔2600M左右,(加大坡降、提高流速,防范新河道生成的大量泥沙淤积,)江水流过库姆塔格沙漠注入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艾丁湖地区。首先用于恢复两地传统数万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面积,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添水,进而为若羌河、车尔臣河增流,服务区域经济、生态建设。 h8V*$
wUvE
柴达木盆地地形总体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态势,从海拔3000M的布尔汗布达山脚向高程2600M以上、平均海拔2733M的冷湖地区递减;处于盆地的中北部咸水湖区,海拔也在2600多米;导流渠应避免直接穿越低洼湖盆,一是防止湖泊蓄水后造成对河道流速的削减,二是避免水流冲击带来的大量泥沙淤高湖床,造成今后储水困难。江水沿着导流渠运动不断刷深拓宽河道,河床日趋稳定;宽阔河面傍着湖畔缓缓流过,通过砂石土壤渗透作用,湖泊水量得到补充,沿途就会生成与青海湖面积相当的湖泊群,调节盆地气候,蒸发的水汽参与盆地内循环;冷湖地区洼地蓄水,并与大河联通,作为向外调水调蓄之用。决不能让宝贵的水资源沿大运河白白流走,也完全没有必要直接调水入青海湖将其作为调控中心,盆地低位蓄水更有利于降水的形成与收集,分裂的青海湖生态环境可以通过祁连山地区新增的降雨飘雪补给,自然会得到全面修复。 $#=d@Nw_
t w4,gW
由于采用深埋隧道真空输水方式,水温较高,尽管柴达木盆地内也属于高寒地区,但有着800KM长保温管道的一路呵护,调水流入盆地后出现冰冻的几率很小,也不排除水流通过深长隧道存在被加温的可能,北方内陆地区将从此诞生一条四季长流的不冻河。即使存有冰冻的可能,也能利用盆地地广人稀的特点,通过预置平行河道、封河与开江切换过流,制造人工季节河的办法化解凌汛灾害发生。平行河道切换使用还能起到改善地表水源分布条件、平衡区域地下水位差异的作用,有助于节省区域生态建设成本;甚至可以考虑在河流不冻的情况下也采取切换过流的模式输水。 b!H1|7>
y[McdlH m
东线:由南向北朝着托素湖方向流动,随后再通过导流渠折向东北,经乌兰-茶卡(地区海拔2900-3000M)浅埋隧道汇入黄河龙羊峡,经刘家峡或红山峡水利枢纽调蓄再引水北进,主流入阿拉善高原,利用高原地形起伏的特点并依据等高线规划出未来受水面积,作出简单的导流渠,对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居延海进行增水。通过地表土壤渗透提高地下水水位,恢复地区湖泊群,提高湖泊密度和覆盖面积;强化沙漠湖泊建设,将腾格里、巴丹吉林湖泊群建设成为黄河的调蓄库,补水池。黄河中游有了稳定的数万平方公里的调蓄湖,完全能够应对持久的异常气候变化。 S9dxrm?
Fo3*PcUv
向东施以少量沿黄河干流进入中下游地区,在进一步深化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前提下,配合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充分利用节水输沙技术,修复河道,逐步提高下游河床承载量,消除悬河危机;并利用黄河泥沙在渤海水域围堰成湖,将莱州湾从渤海中剥离出来,提高河口淡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华北平原缺乏大型淡水储备库的问题;旋即将黄河入海口引向黄海。最终在厉行节水的政策基础上做到水资源合理分配,缓解东部城乡用水紧张,解决东部持久发展所需的用水问题。避免出现大量水资源补给后演绎出一哄而上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难以控制的盲目城市化扩张,中国不需要空前绝后式的繁荣。 67EGkW?hbt
G2`YZ\
内流河水污染相比外流河危害更为深远,内流河的管理,对水环境保护要求更高,对于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水污染恶性排放行为完全可以定性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有必要从刑法角度考量,提高惩治力度;严格水污染治理标准,强化水污染排放监管,是调水工程完成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S257+ K9
MZ38=nJ
西北内陆湖泊群新增近10万平方KM的水面,造就名副其实的“里海”,本地区较为稀少的源自大西洋的水汽资源将得到补充,促成当地时常处于临界成雨水条件下而未能成雨的云汽资源及时形成降雨;新增水汽资源加入带来的改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区自有的云汽资源,增加降雨飘雪的机率,达到为内陆诸河流间接增水的目的,扩大调水受益地区覆盖面,减少水工建设成本,也有助于冰川的修复,准格尔盆地调水工程可暂缓行,视调水后的气候条件变化而定,过多的降雪对农牧业生产会造成危害;目标湿地湖泊建址大多处在无人区或人烟稀少的地方,部分拟建、在建交通线路受到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修改设计增设高架桥梁来解决,景观建设可以消除长久旅行于茫茫隔壁造成的审美疲劳,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拉动国内旅游经济内需。 uyX
%&r
QFnuu-82"
尽管近年来因气候变暖,西北内陆各地降水量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洪水灾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气候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增水改变不了西部内陆长期干旱缺水地实质,南北温差的减小不利于水汽的拉动,降水也将变得愈加无序,沿海地区降水量增加更为明显,西部洪水的出现主要还是温室效应造成的冰川固态水储备快速流失的结果,温室气体对阳光的遮挡将会使全球水汽蒸发量减弱,水资源安全环境形势更加难以琢磨,不能因为出现了洪水问题、部分地方地下水位有所升高等现象就盲目乐观,将希望完全寄托于自然,自然降水解决不了西部的千年发展问题,今夏新疆西部严重的干旱天气就能说明问题;而洪水也是地区固有的周期性现象,否则不可能发育出数量众多广袤的山前冲积平原。自然洪水现象、未来人工湿地调蓄湖建设将对地区经济建设规划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建设布局。 )WvKRp r
P(PBOB97
西北内陆四面环山的地理条件,强烈的地表蒸发非常有助于降雨的收积,或许会有部分降雨云层飘落蒙古,损失部分水资源。但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从宏观角度考虑的问题,应当理性地看到整个蒙古高原生态大环境的改善同中国北方生态建设密不可分,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最终流向中蒙边境低洼一线,改善区域植被覆盖条件,有助于对地区发生的周期性沙尘暴起到有效抑制作用,进而对东亚邻国高空大气状况也会产生良性影响,提高地区的空气质量,不能将藏水北调仅仅看作是中国的单项经济建设工程,更应视为一项影响未来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环境科学试验工程,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JE O$v|X
99OZK
向东飘逸越过海拔相对较低贺兰山、太行山的云汽可以增加华北平原地区的降水条件,对可能继续向东部大海逃逸的云汽如及时采取人工降雨的干预手段就可以减小云汽资源的损失。未来如果出现蒸发过量的情况,还可通过设置水面太阳能睡莲,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建设,实施水面覆盖来减少水量蒸发,太阳能睡莲发电系统生产的电能与该地区风能发电系统并网,服务国家建设,水面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煤电的消耗,这是一项全新的空间巨大、前途无量的绿色能源产业,大范围的太阳能收集利用也是对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又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