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本贴仅仅谈一下本人对专业知识(考试第一天)学习的理解和体会,不评价市面上的参考书。
谈到针对岩土工程师注册考试中专业知识的学习,我特别想说的是 :专业知识考试与 第二天的案例考试是完全不一样的。下面说明一下我有这个观点的原因。
这是由考试形式决定的。2014年专业考试仍然使用的是2006年的考试大纲,也就是李广信教授当命题组长时确立的。李广信教授是高校教师,深知一门学科的认知层次为分: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4种。依据现有考试大纲,岩土工程涉及40多本规范和1本手册,与岩土专业考试相关的大学本科课程有:土力学(含土工试验)、岩石力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基础工程、复合地基及地基处理、岩土工程勘察、水工建筑物、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等10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大学本科教学安排中,这样的课都是属于大学分、多学时的主干课程,而且由于专业划分和学科设置的关系,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接触到上述列出来的所有课程。每一门课的教学内容都足够出上5个计算题,5个简答题和N多个选择填空题。那么摆在出题专家的难题就成了:如何在限有试卷空间里考察到足够的知识点呢?案例考试非常合适考查“掌握和运用”层面,因为重难点突出;但那些庞杂的需要“了解、理解”层面的知识点,只能放在专业知识里考察了。正是由于考察的需要,才造成了现在专业知识“涵盖面广、考点杂、横跨专业多”的特点。
作为考生,如何应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呢?
首先,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备齐所需要的书籍、规范和资料。这里谈到的“书籍、规范和资料”绝不仅仅指那40多本规范和1本“工程地质手册”,还包括可能在复习时需要的任何资料。这些额外的资料,不可能在复习当初就全部找齐,只能通过复习已有的知识点,慢慢延伸和扩展。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我们可能为了搞清楚一道选择题,还需要查阅与考试相关的大学本科教材、各种规范解读及《铁路工程地质手册》、《地基处理手册》、《基坑工程手册》、《桩基手册》等。
第二、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复习顺序。现在参加岩土考试的朋友,有些是学勘察的,常年跑野外,考试大纲里的第一章“岩土工程勘察”对这些朋友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未必就十分了解“基坑工程与地下工程(考试大纲第七章)”或是“地震工程(考试大纲第九章)”;有些朋友是因为工作需要,从结构工程转过来的,“浅基础”(大纲第三章)、“深基”(大纲第四章)没问题,但第一章“岩土工程勘察”比较陌生。每个人的情况只有自己最了解,在复习备考的初期,需要我们从最陌生的地方开始,也就是根据考试大纲的内容,自已进行分类,按“最陌生——最熟悉”排个顺序,顺序的排出,也就是专业知识复习的顺序。
第三、复习过程中,合理总结,对认识层面中的“了解”、“理解”进行区分,牢记“原理、规范是根本”。以一个例子说明。2007年考过一题:对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三种矿物的亲水性排队。如果通过复习强记知道蒙脱石最高、高岭石最小,这就是“了解”层面;如果知道这三种矿物是因为晶胞的不同叠置形式而造成的晶胞活动性不同,从而导致亲水性不同,那就是“理解”层面。在备考时,如果时间精力许可,尽量做到“理解”层面,因为这是可以在考场里帮助我们节约时间的;如果仅想知道这个知识,“了解”也可以。
对于专业知识来说,“岩土工程勘察”还不太能体现出“理解”的重要性,在“边坡工程”和“地基处理”这部分,就特别能体现。“地基处理”部分中的强夯法在案例里很少出现,但在专业知识考试中,却是“常客”,而且会以工程实例的考察形式出现,着重考查夯击能、夯击次数、夯点位置等参数的选择。如果不能对原理进行理解的,是很难答对这些灵活的选择题的。所以在备考时,需要合理总结这些考点。可以豪不夸张的说,“地基处理”部分的专业知识有70%-80%的题,根据理解就能做出,不需要翻看规范。
第四,复习备考时不急躁,循序渐进。第一遍完整复习,可能需要2个月,第二遍就只需要1个月,第三遍半个月就行。复习初期的慢和踏实,是为了以后的快和考场里的顺利。
这是我个人对专业知识复习的一点体会,大家可能还有比这更深刻的理解,可以一起讨论,互相学习与借鉴。最后祝所有备考的朋友,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