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15日晚公布了经院主席团审定的521名201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岩土工程专业有效候选人:冯夏庭,刘汉龙,王复明,杨光华,张建民。具体全部名单点击》》http://news.yantuchina.com/23423.html
对于咱们岩土工程专业,五位候选人均是行业内响当当的人物,咱们论坛里的网友大多都是从事岩土行业的,那么您认为这五位中,您心目中的院士会是谁?(注:这只是一个投票,仅代表岩土论坛网友意愿)
1.张建民 教授: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水利学院和水利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获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分会理事长、《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
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抗震工程领域的教研工作,在土动力学若干基本理论以及结构与土体系统的动力分析、抗震设计和测试技术诸方面取得新成果,发表SCI和EI期刊收录论文220余篇,参编设计标准及指南6部,获准和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5项,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冯夏庭 教授: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计划”入选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编委、《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报》等多个学报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等12个国家联合资助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DECOVALEX指导委员会成员。多次担当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副主席和学术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南非金山大学Senior Research officer、日本资源环境综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ITIT特别研究员等职。冯夏庭一直在岩石力学智能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这一新的学术研究方向上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岩土工程(包括滑坡)的安全性分析、评估、开挖与控制措施设计优化、实时监测;岩石力学的智能分析方法,包括本构模型的结构与力学参数的智能识别、岩石力学反问题的并行-智能数值计算方法、岩石力学智能反馈分析方法、岩石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大型地下工程开挖与加固过程的全局优化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问题的综合集成分析方法与系统等;岩石力学并行有限元方法与软件; 岩石力学问题的温度-水流-应力-化学(THMC)耦合过程的试验、模型与数值分析方法;水化学腐蚀下岩石损伤局部化过程与时间效应研究。
3.杨光华院长: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水利水电工程),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学科带头人,副理事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专业研究方向:土的本构理论、深基坑工程、高层建筑基础工程、软土工程、边坡工程。
成果:
1.提出了土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突破了传统塑性理论受限于塑性公设的限制,已成为建立岩土本构模型的重要理论,被应用于建立新的模型或改进传统模型,已在三峡工程二期围堰等工程中应用。出版专著:《土的本构模型的广义位势理论及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提出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增量计算法等一套系统实用的计算法,已应用于广州地铁和广州珠江过江隧道等广东很多工程。增量法现已成为我国深基坑工程的主要设计计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计算。出版专著:《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出版社,2004)
3.提出了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方法——原状土切线模型量法,可有效提高地基沉降的计算精度,解决了地基承载力的合理确定问题,为实现地基按变形控制设计和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出版专著:《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13.4)
4.在边坡稳定与变形、软土强度与沉降控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5.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378131), 参与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广州地铁、广深高速公路、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港珠澳大桥、多项高层建筑基础工程、软土工程等重大工程在内的300多项工程技术难题的科研、咨询和处理。
6.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其中EI收录50多篇)。参编《深基坑支护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参编教材《土的本构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和《土木工程事故案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7.主编广东省标准《提防工程安全评价守则》,参编《广东省深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工业与信息化部《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广东省标准《土钉支护技术规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外掺氧化镁混凝土不分横缝拱坝技术导则》。
4.王复明教授:1987年至今在郑州工业大学任教,1992年晋升教授。1998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院长、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91年至1993年在美国参加完成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1993年回国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致力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研究,1996年起负责组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年来,他带领一个团结实干、艰苦创业的青年群体,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
主要研究方向:基础工程设施安全评价与维护管理。主讲《工程结构反分析理论》、《现代工程检测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近年来发表论文约127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河南省中原学者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5.刘汉龙教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委员,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土动力学与土石坝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环境岩土力学与减灾工程。作为项目负责人已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杰出基金1项、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科技计划3项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三大检索收录有125篇次,主编或参编专著及规程6部,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10次担任国际性学术大会主席和副主席,6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8次担任全国性学术会议主席或副主席,8次在全国性学术大会上做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