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砖木结构房屋 &CwFdx:Ff
7.1 适用范围 mqq;H}
7.1.1 本章适用于6~9度地区的砖木结构房屋的新建和抗震加固,包括竖向承重构件为烧结普通砖、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楼面采用木梁承重,屋盖采用木梁或木屋架承重的房屋。 -gQCn>"
7.1.2 本章7.2、7.3、7.4节为新建砖木结构房屋的设计、构造与施工要求;7.5节为既有砖木结构房屋的震损修复与加固技术要求。 :W@#) 1=
7.2 一般规定 0zY(:;X
7.2.1 砖木结构房屋的层数、高度和层高应符合下列要求: (MHAJ]Rx
1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2.1的规定; gNG r!3*)w
2 房屋的层高:单层房屋不应超过4.0m;两层房屋不应超过3.6m。 V]EtwA
表7.2.1 房屋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 )*c>|7G
墙体类别 最小墙厚(mm) 烈 度 lD mtQk-SN
6 7 8 9 K!,<7[MBg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高度 层数 W-/}q0h
实心砖墙 240 7.2 2 7.2 2 6.6 2 3.3 1 pu,?<@0YK
蒸压砖墙 240 7.2 2 6.6 2 6.0 2 3.0 1 Q]o C47(
注:房屋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 WL{(Ob
a6kV!,.U
7.2.2 房屋抗震横墙间距,不应超过表7.2.2的要求。 zXsc1erli
表7.2.2 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ITy/eZ"&:
墙体类别 最小墙厚(mm) 房屋层数 楼层 烈 度 z4 E|Ai
6、7 8 9 ]\ngX;h8G
实心砖墙 240 一层 1 11.0 9.0 5.0 >hH0Q5aL
二层 2 11.0 9.0 — X>?b#Eva
1 9.0 7.0 — fg#x7v4O
蒸压砖墙 240 一层 1 9.0 7.0 5.0 ,sGZ2=M}J
二层 2 9.0 7.0 — ?uMQP NYs
1 7.0 5.0 — rxme(9M
i_][PTH
Dz./w
R/`q/0T.
7.2.3 砖木结构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7.2.3的要求。 k=GG>]<i
表7.2.3 房屋局部尺寸限值(m) bqQq=SO
部 位 6、7度 8度 9度 KsrjdJx, '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0.8 1.0 1.3 E\m5%bK\B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0.8 1.0 1.3 o->\vlbD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0.8 0.8 1.0 hm<}p&!J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0.8 1.2 1.8 fIGFHZy,
7.2.4 砖木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s,.
F+c
1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kM`l
2 屋盖结构宜采用双坡轻质材料屋面; m0{ !hF[^
3 8、9度时不应采用硬山搁檩屋盖。 &Z?ut*%S
7.2.5 砖木结构房屋应在下列部位设置配筋砖圈梁: ( )sTb>L
1 所有纵横墙的基础顶部、每层楼、屋盖(墙顶)标高处; +h_ !0dG
2 9度时尚应在层高的中部设置一道。 m5G \}8|
注:配筋砖圈梁是为加强结构整体性和提高墙体的抗倒塌能力,在承重墙体的底部或顶部,在两皮砖之间砌筑砂浆中配置水平钢筋所构成的水平约束构件。 Ap{}^
7.2.6 木楼、屋盖砖木结构房屋应在下列部位采取拉接措施: }3R13
1 两端开间和中间隔开间的屋架间或硬山搁檩屋盖的山尖墙之间应设置竖向剪刀撑; i@NqC;~;
2 山墙、山尖墙应采用墙揽与木屋架或檩条拉接; m`6Yc:@E
3 内隔墙墙顶应与梁或屋架下弦拉接。 [7m1Q<
7.2.7 承重(抗震)墙厚度:实心砖墙、蒸压砖墙不应小于240mm。 .Wi{lt
7.2.8 当屋架或梁的跨度大于或等于6m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 r6'UUu
7.2.9 砖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计算可按本导则附录A的方法进行,也可按本导则附录B确定抗震横墙间距L和房屋宽度B 。 >u%]6_[
7.3 抗震构造措施 e"r)R8
7.3.1 配筋砖圈梁的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F_uY{bg
1 砂浆强度等级:6、7度时不应低于M5,8、9度时不应低于M7.5; >+5?F*`\D*
2 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 j]0^y}5f+s
3 纵向钢筋配置不应少于2φ6; /J)l /oI
4 配筋砖圈梁交接(转角)处的钢筋应搭接。 6mH/ m&
7.3.2 开间或进深大于7.2m的大房间,及8度和9度时,外墙转角及纵横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750mm设置2φ6拉接钢筋或φ4@200拉接钢丝网片,拉接钢筋或网片每边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750mm或伸至门窗洞边。 fA48(0p
7.3.3 后砌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750mm设置2φ6拉接钢筋或φ4@200钢丝网片与承重墙拉接,拉接钢筋或钢丝网片每边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500mm,在砌筑承重墙时预留甩出;长度大于5m的后砌隔墙,墙顶应与木梁、或木檩条连接,连接做法应符合本导则第8章的有关规定。 1+`l7'F
7.3.4 门窗洞口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过梁或钢筋砖过梁。当门窗洞口采用钢筋砖过梁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4lKVY<
1 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中的纵向钢筋配筋量不应低于表7.3.4的要求,间距不宜大于100mm;钢筋伸入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宜小于240mm; C6_@\&OA
表7.3.4 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最小配筋 "!K'A7.^
过梁上墙体高度hw(m) 门窗洞口宽度b(m) e4OeoQ@ >
b≤1.5 1.5<b≤1.8 ZtVAEIZ)
hw≥b/3 3φ6 3φ6 z'p:gv]
0.3<hw<b/3 4φ6 3φ8 k#bu#YZk
2 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砂浆层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MJ?g-
3 钢筋砖过梁截面高度内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5。 \n0Oez0z!B
7.3.5 木屋架、木梁在外墙上的支承部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D|peM3
1 搁置在砖墙上的木屋架或木梁下应设置木垫板,木垫板的长度和厚度分别不宜小于500mm、60mm,宽度不宜小于240mm或墙厚; B~'MBBD"
2 木垫板下应铺设砂浆垫层;木垫板与木屋架、木梁之间应采用铁钉或扒钉连接。 +MK6zf
7.3.6 木楼盖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ktzT&A
1 搁置在砖墙上的木龙骨下应铺设砂浆垫层; >Q,zNs
2 内墙上木龙骨应满搭、采用木夹板对接或采用燕尾榫、扒钉连接; Pag63njg?
3 木龙骨与搁栅、木板等木构件之间应采用圆钉、扒钉等相互连接。 -VDo[Zy
7.3.7 应在房屋中部屋檐高度处设置纵向水平系杆,系杆应采用墙揽与各道横墙连接或与屋架下弦杆钉牢。 >*twTlb{
7.3.8 当6、7度采用硬山搁檩屋盖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mYB`)M*Y
1 坡屋面时,应采用双坡屋面; TaJB4zB
2 檩条支承处应设垫木,垫木下应铺设砂浆垫层;垫木的长度和厚度分别不宜小于300mm、30mm,宽度同墙厚; 9@$,oM=
3 端檩应出檐,内墙上檩条应满搭、采用夹板对接或采用燕尾榫、扒钉连接; EPW7+Ve
4 木屋盖各构件应采用圆钉、扒钉或铅丝等相互连接; zm9TvoC%}
5 竖向剪刀撑宜设置在中间檩条和中间系杆处;剪刀撑与檩条、系杆之间及剪刀撑中部宜采用螺栓连接;剪刀撑两端与檩条、系杆应顶紧不留空隙; g=}v>[k E
6 木檩条宜采用8号铅丝与配筋砖圈梁中的预埋件拉接。 #$vRJ#S}U
7.3.9 当采用木屋架屋盖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7:=5"ScV
1 木屋架上檩条应满搭、采用夹板对接或燕尾榫、扒钉连接; k&hc m
2 屋架上弦檩条搁置处应设置檩托,檩托与屋架钉牢,檩条与屋架应采用扒钉或铅丝等相互连接; \F, DA"K_
3 檩条与其上面的椽子或木望板应采用圆钉、铅丝等相互连接; !\[+99F#
4 屋架间竖向剪刀撑的构造做法应符合本导则8.3.10条的规定。 O gmO&cE
7.4 施工要求 A{o 'z_zC
7.4.1 砖砌体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V@=V5bZLs
1 砌筑前,砖应提前1~2天浇水润湿; vAP{;Q0i
2 砖砌体的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水平灰缝的厚度宜为10mm,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水平灰缝砂浆应饱满,竖向灰缝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 4"\yf
3 砖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 T)7TyE|"2g
4 砖砌体在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严禁砌成直槎; e2$]g>
5 砌筑钢筋砖过梁时,应设置砂浆层底模板和临时支撑;钢筋砖过梁的钢筋应埋入砂浆层中,过梁端部钢筋伸入支座内的长度应符合本导则第5.2.4条的要求,并设90°弯钩埋入墙体的竖缝中,竖缝应用砂浆填塞密实; r^$~>!kZ|
6 埋入砖砌体中的拉接筋,应位置准确、平直,其外露部分在施工中不得任意弯折;设有拉接筋的水平灰缝应密实,不得露筋; ~$O1`IT
7 砖砌体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5m。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