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的一位朋友---原浙江大学教授史佩栋先生所著,对深基础的定义及发展和现状作了系统的阐述,对岩土工作者是一份难得的教材,特介绍给大家。 r%ES#\L6+|
Ytlzn%
深基础的历史演进与技术发展现状 YoKyiO!
L#UR>Z#9
史佩栋 cZ?QI6|[
(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地下工程分会,杭州,310011) Jd>~gA}l
=xI'|%
摘 要 本文分为五节,1.何谓深基础?;2.深基础的历史演进;3.深基础工程技 =L" 0]4K
lZcNio
术在20世纪后半叶的大发展;4.深基础工程不断引发热点难点问题;5.深基础工 ([u|j
V;XKvH
程的后续技术。本文为作者新著《深基础工程特殊技术问题》(即将由人民交通 .="XvVdkp
-y+>^45
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第一章,特先在此发表,以饷省内读者,并请大家指正。
[fa4
关键词 深基础 桩基础 沉箱沉井 锚碇地下连续墙 热点难点问题 后续技术 *n? 1C"l
@ivd|*?k0
1. 何谓深基础? EE!}$qOR
按照国内外的传统观点,以及迄今常见的教科书、专著、手册或标准中的表述, NFs 5XpZ~
zzQWHg]/
建构筑物的基础工程常视其埋置于地面以下的深度不同,而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 i
U$~H
lZ\8W^
两类。但浅基础与深基础具体如何划分?浅基础或深基础的定义是什么?却长期 .z`70ot?
G:1'}RC :
以来众说纷纭,未见有统一认识;即使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说法。 }p7iv:P=3
y~
=H`PAE
表1-1是近50年来国内外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出版物和术语标准中所见到的关于浅 ~-BF7f6C
pFd8p@m_2
基础的定义,见仁见智,可见一斑。[1] 1q;v|F
cqNK`3:.j
浅基础的定义 表1-1 ZYwcB]xEz
序 号 定 义 出 处 @0?!bua_|
} p'ZMj&
1 D≤4或D<5m 文献2,3([前苏联]1947;陈梁生、陈仲颐,1957) %T{]l;5
2 D≤2B 文献4(美)H.F.Wiuterkon etc.1983) H,!xTy"Wh
3 D≤B 文献5,6(高大钊,1998,1999) ~9dpB>+
4 D≤B 文献7([澳大利亚]I.K.Lee等,1983) q!5:M\
5 D≤B 文献8([美]J.E.Bowles,1987) 1PkCWRpR
6 D<5m 文献9,10(顾晓鲁,1978,1993) 2d !'9mA
7 D=3~5m 文献11(杨位氵光, ,1981) `
R6`"hx$
8 明挖基础 文献12(刘成宇,1981) FRBu8WW0L
9 D<B或 D<5m 文献13(JGJ84-92) Z',!LK!
10 D<B或 D<5m 文献14(GB/T50279-98) W_\zx<m
p~qe/
注:D—基础埋置深度;B—基础底面宽度或最小宽度。 ^/2I)y]W0
@p+;iS1}
更为有趣的是,作者手头有一本上世纪70年代购得的香港工艺出版社出版、袁芝 N4!`iS Y
Dm>"c;2
编译的《土壤力学与例题详解》一书(未印明出版年月,也未说明其编译的依据 t;&XIG~
Wy}I"q[~So
是何书)。该书第256页写道:“设基础最小宽度为B,埋入土中的深度为Df, 则 RdTM5ANT
]k0
jmE
Df / B <1者属于浅基础,Df / B > 3 ~ 5者属于深基础。”这是在同一本书中 |"3<\$[
I{`7 0
对浅基础与深基础的划分竟有互不衔接的标准,试问:当 Df / B> 2 ~ 3时,应 NB"S,\M0
:S+K\
属于什么基础? V#t_gS
6[> lzEZ
诚然,浅基础和深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和破坏模式不同,其设计计算方法和计算 !~@GIr
IHl q27O
参数必须有所区别。但工程实践证明,若纯以某一相对深度或绝对深度来界定深 ,5}U
H
|\5^ub,m
基础或浅基础,常徒然造成计算结果的混乱。 dj0; tQ=C
美国基础工程专家J.E.Bowles曾说过,尽管浅基础的定义可以略带随意性地定为D XIeLu"TSL
T~TP
≤2B或≤B等,但下部结构的实际形状和位置却会明确确定基础的真正类型。[8] Sqo+cZ
k_al*iM>H
何况就施工技术而言,似乎没有必要在浅基础和深基础之间人为划定一个相对的 #WpkL]g2+%
rl*O-S/
或绝对的深度界限。 E9HMhUe
xt{'Be&Ya+
如所熟知,通常所谓浅基础一般是指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 '|C3t!H`
n_8[bkbi
、壳体基础、大块基础及不埋式基础等;而桩(墩)基础、沉井、沉箱、锚拉基 XpIiJry!6
<j'V}|3
础、板桩墙及地下连续墙一类的支挡结构,则被统称为深基础。这实际上不是单
l] nt@0+
C|(A/b
纯按照基础埋置的深浅,而是按照基础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对施工技术的不同要求 hRcb}>pr
&|>+LP@8
而作出的比较明确的分类。 Y::0v@&(
ie}OZM
可以看到,有的文献如[ 15,16 ] 等,虽然仍对基础工程分为浅基础与深基础两 +]db-
*2'8d8>R%]
类进行论述,却并未给出它们的量化的界定或定义。文献[17] 虽有浅基础一章, (C2 XFg_
OZ,kz2SF#
也并未给出它的深度定义。而文献[18] 则以“地基主要受力层”的观点代替了浅 lq/2Y4LE)
W?
iA P
基础和深基础的提法。 s[1ao"sZ^
:$ 5A3i
随着基础工程理论研究、设计计算方法和施工技术的急剧发展,如今不同的基础 fV(3RG
1gEH~Jmj
类型常被联合应用,较典型的例子如,在软土地基的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了桩筏 IP~!E_e}\
f&
4_:'-,
、桩箱基础;以及近年首先在我国北方,继而推广至南方的许多建构筑物中的CFG S;Bk/\2
$Gn.G_"v
桩加褥垫或加条基或筏基等等。因此,现今所谓浅基础或深基础似乎只是沿袭传 :QCL9QZ'
ajbe7#}
统习惯,提供一个概念而已。而将浅基础与深基础合理地加以联合应用,以充分 5:Qz
(iIw}f)w
发挥地基土的作用,乃至发挥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应当认为是基 K,f:X g!:
mp|pz%U
础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通过20世纪后期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所取得的一项 h\m35'v!
*P()&}JK
历史性的突破或创新。[19,20] sE9FT#iE
C
\ Cc[v
上述观点已为大量工程实践所证明。因此,今天的深基础工程,或者说,完整意 yev!Nw
$o"nTl
义的深基础工程,可用图1-1表示。它表明了深基础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 @WJ;T= L
vNv?trw
学科。 [+#m
THX
~{c ?-qb
深基础深部结构体(桩、墩、锚、沉井、沉箱等) h@)U,&
XLpP*VH3
围护结构——如地下连续墙等 wI#8|,]"z
Z1Qz
LvWs
基坑内外土体加固(本属于地基处理范畴) w$gvgz
aCQtE,.
深基坑工程 撑锚体系 c=\tf~}^Ms
3f|}p{3
工程降水 Q&m85'r5X
~ KK9aV{
土方开挖 Gk;YAI
owVvbC2<b(
完整意义的深基础工程
Xo^8o0xi
:WhJDx`j
桩顶承台/ 筏基/ 箱基等结构体(传统上属于浅基础范畴) GqFx^dY4*
;!yK~OBxt
——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施工 :I"CQ
C[Z
|@ mz@
工程监测与环境保护(应是深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7{U=1gb$
uL'f8Pqg
应用于桩基施工、基坑围护结构施工、降水、土方开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各 {N(qS'N
lED!}h'4
阶段) ,|%KlHo^
3qYGEhxv
图1-1完整意义的深基础工程 ~% hdy@
IQQv+af5
2. 深基础的历史演进 :XKYfc_y
研究表明,深基础或浅基础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目前尚不甚清楚它们二者的出 mrGV{ {.
pP\Cwo #,
现,究竟孰先孰后。深基础现今最常用而且用量最大的是桩基础,其次是沉井和 /i+z#q5'
;qx#]Z0 <
地下连续墙。 BU
nujC
NW|B|kc
一、桩的起源 Y#U.9>h
人类远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已在其所聚落的沼泽、湖泊或洪积地区,以及江河 T+8Yd(:hX
AbU`wr/h 4
海洋岸边伐木入土而成桩,以构筑其栖身之所。 HKN|pO3v
WR+j?Fcf
我国的考古学家于1973年和1978年分两期相继在浙江东部余姚市河姆渡村发掘了 #-az]s|N
J%|?[{rO{'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占地约4万m2的木桩和木结构遗存。经测定,其浅 MVatV[G
RK# 6JfC3X
层第二、第三文化层大约距今6000年,深层第四文化层大约距今7000年。这是太 OqGp|`
.j6udiv5
平洋西岸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处文化遗址,也是环太平洋地区迄今发现的规 zI88IM7/
<J%qzt}
模最大、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一处文化遗址和木桩遗存。[19] w,~*ead
09Hrn
1981年1月美国肯塔基大学的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东南沿岸智利的蒙特维尔德附近的 OM'iJB6=
ZvY"yl?e
杉树林内发现了一所支承于木桩上的木屋,经用放射性碳14测定,知其距今已有 tldT(E6
YV>a 3
12000至14000年历史。这可能是全球迄今所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建筑物和木桩遗 Po>6I0y
NP>v@jO
存。[19] ,@"yr>Q9#6
9~p;iiKGG
尔后,自1996年10月至1997年1月,我国考古学家又在浙江余姚市的鲻山(东距河 /08FV|tX)
8)B{x[?|
姆渡约10公里)等地发掘了木桩遗迹,其时代与河姆渡遗址相同。 BD6!,
人类最早所使用的木桩,估计主要是凭其四肢和体力攀折大自然中的树木枝干打 cIug~ x>
DJ ru|2
入土中,后来才逐渐借助于最原始的石器工具砍树伐木打入土中而成桩。 g&RpE41x
hzD)yf
河姆渡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已具备了制桩和打桩的成套工具,其 H4i}gdR
XY0kd&N8
中包括使今人十分惊奇的带有木柄且用榫卯结合的石斧、石凿、石槌、木槌,以 P0N/bp2Uy
!G%!zNA S
及用动物骨制成的锐利的刀具等。 q4BXrEOw
N'1I6e"
河姆渡现今海拔高程平均约3~4m。所发掘的第四文化层位于今自然地面以下约- bLT3:q#s
gx\V)8Zr
3.25至–3.80m。其所出土的数百根木桩或直立,或微斜,大多高出当时地面约 G<Z}G8FW^
.0Ud?v>=
800mm至1m左右,参见图1-2至1-4。 Ff<cY%t
+|?a7qM
图1-2 河姆渡出土木桩现场(全貌) (lsG4&\0F
_JH.&8
图1-3 河姆渡第一次考古发掘现场 Aez2n(yac
1q}32^>+o
图1-4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外景 >N3X/8KL%
'!>9j,BJ
图1-2和1-3所示木桩,其截面有圆形、方形和板状三种。圆桩直径约Φ60mm~ z$<=8ox8e
K#FD$,c~
Φ180mm不等;方桩尺寸约 60mm×100mm 至150mm×180mm不等;板桩厚度约14至 v]JET9hY
~B<\#oO
40mm,宽度约100~500mm不等。桩的入土深度一般为400至500mm,承重桩的入土深 kV-<[5AWW
+=WBH'
度约1m多;桩的下端均被削尖。 UG vIH m
sbvP1|P8%
考古研究认为,根据这些木桩的排列规律及其附近所出现的众多的带有榫头、卯 (nqhX<T>
qw+7.h#V
口或互相绑扎(当时已用绳绑扎)的大小梁、龙骨和地板等木构件推测,这些木 ~XUUrg;
?MDo. z3
桩应是3栋高架木屋的桩基础。木屋的纵长×进深大致分别是26.4m×6.9m,21.6m 1@Ba7>%'
33`bKKO}
×7.5m和11.6m×6.9m。研究认为,该处古地貌似是背山面水的一片沼泽。木屋采 2e6P?pX~2
(~|)Gmq2
用高架,主要是为了临空避水防潮;木屋较长,乃是氏族共居之所需。 qMaO1cE\
"t2T*'j{
河姆渡高架木屋的上部形态在发掘时已荡无痕迹。但据史料记载此类建筑物在古 9^^\Z5
\ZnA%hC
代曾流行于我国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云贵高地及海南岛等地,亦流行于环太平 MpKXC
#jbC@A9Pe
洋沿海的其它地区。它在我国建筑史上称为“干阑式建筑”,在西方常傍湖而建 n%r>W^2j
DzC`yWstP
,则称为“湖居(lake-dwelling)”。这种高架木屋,先民不仅用来居住,而且
dX\OP>
zDg*ds\
也作仓贮和豢养牲畜之用。其典型的外貌和形成过程在文献[20]第256页图9-1中 fwppqIM
[w](x
有较好的表述。该图较清楚地揭示了桩的起源最初萌发于人类的巢居。 erI&XI
图1-5所示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在模仿搭建先民的“干阑式”房舍。 m.P
F'_)/
X&Oo[Z
sta/i?n
图1-5 仿建“干阑式建筑” ]xf89[;0
ImQ-kz?b
图1-6是“干阑式建筑”的一些历史佐证。其中(a)是1956年至1957年在云南晋 TT/=0^"
=u0=)\0@r
宁县所发掘的青铜贮贝器的盖上所铸造的图案;(b)是稍后在广州附近发掘的东 n6[shXH
R14&V1 tZ
汉墓 (公元80年)中的陶制随葬品房屋和谷仓。[21] <\*)YKjn/@
=Vh]{y~$
图1-6 从历史文物所见到的干阑式建筑 K-YxZAf
ln<[CgV8
(a) 出土的青铜贮贝器盖上的图案 H:b"Vd"x9
(b)出土汉墓中的随葬品 '4{@F~fu
I
N@ ~~
河姆渡第二文化层处于今自然地面以下约-1.20m至-1.80处。还发掘了一口2m×2m %n]jsdE^|
!,-'wT<v
的方形水井遗址。井孔四壁有紧密排列的直径约60的木桩挡土,其顶端有4根水平 Fpo}UQQbc
Sh;`<Ggi~
木直角相交而构成井圈,水平木与水平木相交处用榫卯结合,直至出土时仍未松 [\F:NLjiUy
:qS~"@ ?<
动。考古研究认为,这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人工水井,见图1-7。 A@M2(?w4
W'Gh:73'}
"eoPG#]&
图1-7 河姆渡出土水井遗址——用桩作为挡土结构物的起源 i<&z'A6&]*
=ZHN]PP
从图1-7还可看到,水井系处于一直径约6m的锅底形土坑的底部,土坑周边又有木 &tkPZ*}#1
H F*~bL
桩排列呈栅状围护。 .}E<,T
以上说明了采用桩作为挡土围护结构,也至少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KYs5Qu
DKo6lP`
二、漫长的木桩时期:自人类有桩以来直至公元19世纪末(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至 {?
yRO]
e_Zs4\^ef
20世纪中期) Ym%#"
'>OEQU5-
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许多地方都存在着人类自新石器时代伊始在 };2Lrz9<
ZS l K
不同年代利用木桩支承房屋、桥梁、高塔、码头、海塘或城墙的遗址,并且也可 gy1kb,MO
gISA13
以从一些墓砖、古画等历史文物中领略数千年以前的木桩构筑物的风貌。 D _\HX9
i Q3wi
1953年我国四川成都青杠坡出土的汉代墓砖,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 PazWMmI
d+Mogku2
年之间,其上所刻画的一座木桥的景象显示每排桥墩各有木桩4根,桩顶设有木梁 0$XrtnM
XffHF^l9F
构成排架,桥上轺车骏马奔驰而过,栩栩如生。它是我国用木桩造桥的最早佐证 2!f'l'}
XW'7
之一,不论在历史文化上或艺术上都是难得的珍品。 :A#'8xE/
"%
i1zQo&
上海的龙华塔(图1-8)始建于三国东吴,约公元247年,重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 [)IaXa
`U?S 9m
,即公元977年。该塔于20世纪50年代整修时,已故我国著名土力学家俞调梅教授 ^=I[uX-3ue
xR'd}>`
曾亲自在塔旁的挖坑中摸到了塔基的矩形木桩,并测得桩的截面厚度为130mm。此 T5@t_D>8
ABEEJQ
后有人补测,得知桩的截面宽度为180mm。 9~,!+#
|/-# N
Q2|6W E
图1-8 始建于公元约247年采用130mm×180mm方木桩的上海龙华塔 w6 Y+Y;,'f
u`L*
我国至今保存完好的始建于公元6世纪(隋朝)的河南郑州超化寺塔,始建于公元 Ty 6 XU!
),<h6$
10世纪(五代)的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浙江杭州湾海塘等,始建于明清时代的北 WUDXx %
7Aw <:
京御桥、南京石头城等,都支承在木桩基础上。 T~>&m~} +
!/F-EJOH6C
1998年4月浙江杭州市区涌金广场工地出土了数排木桩,据考证属于唐宋时期,距 ~9fTs4U
yYC\a7Al4
今约1000年以前的遗存。 7|m{hSc
kSJ:4! lFU
宋代《营造法式》有“临水筑基”一节,所述即为木桩施工;清代《工部工程做 z_C7=ga<
Yv*i69"
法》对木桩的选料、布置和施工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P@6Jq
;?o"{mbb
图1-9是西安附近的古灞桥在1834年(清道光14年)进行翻修时的构造图,它显示 ^J?2[(
X bV?=
了木桩、石承台、石墩与灰土护底层的巧妙结合。[21] (_q&QI0{
jaTCRn3|<
I#yd/d5^
图1-9 西安灞桥的构造(唐念慈教授绘制) i;)r|L`V?
E;a9RV|
据史载,奠基于1866年,建成于1869年的上海圣三一教堂(图1-10)在1000余平 Tq6@
1j6p
:Ea]baM"
方米的场地中打了8000余根木桩。1883年该教堂加建钟塔,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场 $EG<LmC-Q
'bef3P9`
地中打了625根木桩,桩的长度为5m多。[23 ] {.,y v>%
,"5p=JX`
w68VOymD/
图1-10 上海圣三一堂(每平方米至少打了约6根木桩) V[|k:($
M+Y^ A7
始建于清代的江西万年桥施工时先用竹笼装石块作为外层围堰,并用木板桩为内 i];@ e]
(i'wa6[E8
夹层填泥防水,然后用水车排水而打木桩。 Lj3q?>D*^6
3TD!3p8
上海河南路桥于1923年重建,发现其5个木桩基础采用了4种长度不同的木桩(图 A`1/g{Ha
!P)7t`X
1-11)。[22] ;UjP0z
RA62Z&W3
图1-11 上海河南路桥的木桩基础(俞调梅教授亲自绘制) *Oe;JqQkK
HPWjNwM
大约至20世纪 20年代或稍晚一些,上海即使是三、四层的房屋,对地基的强度有 h9{'w
rNHV
疑问时也常用木桩,一般都是几米长,不超过15m;其大头直径约φ300mm,小头 "_&HM4%!
*r3u=oWb
直径约φ150mm;至30年代初,在多层和高层建筑及重型结构物中由于上部荷载的 }Sb&ux
!FnH;
需要和打桩机具的改进,开始用长达30m的木桩,其直径相应增大。[23]
)2,\Y
"V_PWEi
建于1930年的上海提篮桥医院,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承在直径φ310mm× p&\x*~6u
@*LESN>T@t
长12.2m的木桩上。建于1931年的卡德公寓(在今黄河路)9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xZ"kJ'C4}
}%-`CJ,
构,支承在直径φ280mm×长18.3m的木桩上。建于1934年,解放前雄居我国第一 &-Zg0T&tZ
QO~TuC
高楼的上海国际饭店,地下二层,地上22层,常称24层,高83.8m,是我国历史上 (3G]-
K>$od^f%c
采用木桩支承的最高楼(图1-12)。 Z.0^:rVp~
0r\hX6 k
hMs}r,*
图1-12 我国历史上采用木桩支承的最高建筑物上海国际饭店(1934) 4B8{\"6
sXSZ#@u,WN
有趣的是,20世纪大约40年代以前,上海常将木桩打在房屋平面的四角,因为人 1z(y>`ZBq
Vi>kK|\b
们意识到四角的地基应力较高,需要加固;有的房屋则将木桩打在产权界线的偏 $}7WJz:
mY1$N}8fm
心墙基之下。[22] =M9Od7\J
U`"nX)$
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铁路桥梁和码头船坞大多采用木桩基础。 ,Gd8 <